- 精讀
- 采銅
- 11587字
- 2025-07-10 17:27:19
三、書中常見的結構
以組合的邏輯和排列的邏輯來審視現今出版的各種書,便可洞若觀火、明察秋毫,通過摸清楚一本書的結構,來更好地把握一本書的內涵。我試著歸納了現在的書的幾種常見的結構,這兒展示的結構類型雖然沒有窮盡,但也應該覆蓋了大部分作品了。
(一)無主題文集型圖書的結構
我們在書店里經常會看到一類圖書,其名為“××文集”,書名中的“××”通常是一些名家的名字。將名家的零散的文章搜羅起來,集合成一本書,確有價值。實際上,這種做法也是古已有之,只不過這類書通常有一個缺點,其結構松散。一本書里面的文章,其所論主題各異,各說各的,文章相互之間沒有關聯或者關聯不強。從全書來看,這些文章缺少一個一以貫之的主題。讀者讀這樣的書,可能得到的是一些零散的收獲,難以獲得系統性的認知,那些零散的收獲可能也不夠深刻。

圖1.2 無主題文集型圖書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各小圓表示書中的單篇文章,這些文章散亂而無結構,部分文章屬于相同的主題,呈弱關聯,故以虛線表示
這類圖書還可能因書名而誤導讀者。比如,編者取書中某一篇文章的標題作為全書的標題,但是這篇文章可能只占全書篇幅的1%~5%,其他文章與這個書名都關系不大。讀者買書時可能會誤以為全書都是圍繞這個書名展開論述的,等到買回去拆開書封一看,才發現書中的內容不是這么一回事。

圖1.3 部分無主題文集型圖書的內容與書名關系示意圖
作為讀者,對于選擇無主題文集型的圖書,我的建議有兩種選擇:第一種選擇是不讀這類書。我們如果對這個作者感興趣,那就去找他的更有系統性的其他作品閱讀。第二種選擇是快速地翻閱。我們如果翻到感興趣的篇目,再仔細精讀即可。對于那些不感興趣的篇目,我們可以直接跳過。
我自己對這類圖書并不持排斥的態度,所以我常采用第二種方式進行閱讀,也讀到過不少有價值的文章。舉個例子,莫言是一位小說大師,他的散文作品與其小說相比,受我們的關注較低。莫言有一本散文集,名叫《虛偽的教育》,這本散文集是名副其實的“散文集”,其中涉及了很多話題。書名《虛偽的教育》與其中一篇文章的名字相同并無法概括全書。但書中有一篇文章叫《超越故鄉》,這篇文章是莫言的創作談,寫了他是如何寫小說,如何從閱讀別的小說中獲得營養的內容。這讓我在閱讀完這篇文章后很有收獲。我想,應該有很多人都好奇莫言是怎樣把他自己修煉成一位小說大師的吧。可以說,這篇文章幾乎給出了答案。我雖然沒有讀完《虛偽的教育》這本書,但是《超越故鄉》這一篇文章已經讓我收獲滿滿。所以,對一本結構松散的無主題文集來說,我們并不一定得讀完全書才行。
(二)單主題文集型圖書的結構
這類書也是由一篇篇獨立的文章組成的,但這些文章所述的主題都相近,因此,這樣的圖書可稱其為單主題文集。汪曾祺有一本他親自編選的散文集《晚翠文談》就屬此類。《晚翠文談》中收錄的文章大多是關于如何寫作的,包括如何遣詞造句、如何玩味語言、如何磨煉文筆等內容。這些都是汪曾祺在不同時期、不同刊物上發表過的文章,其篇幅、體例都不太統一,但是由于主題相近,故而能將其編選成一書。以這種方式編選并出版的一本書,對想提升寫作能力的讀者來說,讀起來確實是非常有益的。

圖1.4 單主題文集型圖書的結構示意圖
每篇文章都是獨立的,但多數文章因其內容與主題相近,居于內圓中;少數文章因其內容與主題的關聯較弱,居于內圓之外、外圓之內;個別文章因其內容與主題無關,居于外圓之外
單主題文集型的圖書在古代也已不少,這種編排方式是一種靈動多姿的成書形式。如明代文學家張岱的《西湖夢尋》專寫杭州西湖湖上及其周邊的景物,他將每一個景點都寫成一篇文章,總計七十二篇。書中的每篇文章幾乎都自成一格,但將其匯總起來,就成了西湖湖上及其周邊美景的全景圖了。
關于閱讀單主題文集型圖書,我的建議是先從頭至尾地通讀,再選取重點文章進行精讀。這與上一種無主題文集圖書的處理方法是不同的。無主題文集型的圖書中的有些文章,甚至大部分文章都可以選擇不讀。但是對于單主題文集的書,我們既然對這個主題是感興趣的,那么跟這個主題相關的文章肯定是不愿意錯過的,因而從頭至尾地通讀是最好的選擇。但是,因為這些文章又是獨立成篇的,文章與文章之間并沒有組合的關系或者層遞的關系,因而在通讀之后,你只要抓住其中你覺得最有價值的幾篇文章再加以精讀即可。
(三)多主題文集型圖書的結構
多主題文集型圖書是指此書由各自獨立的文章組成,但這些文章又能聚合成若干個明確的主題。

圖1.5 多主題文集型圖書的結構示意圖
假設,一本多主題文集型圖書中包括了A、B、C、D、E在內的五個主題,這五個主題之間并不存在明顯的邏輯聯系,相對獨立。比如,它們之間不存在遞進關系,主題B并不是主題A的遞進,主題C也并不是主題B的遞進,它們也不屬于分列關系,即這五個主題并不是某個整體的五個方面或五個維度,也不是對整體之下的五個組成部分的分別陳述。它們之間如果存在遞進或分列的關系,那么就屬于其他結構類型了,我會在后文進行介紹。
多主題文集型圖書自古有之,其中,《世說新語》可為杰出代表。《世說新語》由南朝宋文學家,宋宗室成員劉義慶所著,是一本記載漢末至東晉士大夫言談、逸事的微型故事集。《世說新語》中的故事或語錄的篇幅都很短小,一般字數就幾十個,少的甚至有十幾個字、幾個字的。但其中的故事或語錄的數量很多,共計一千一百三十則。
如果不加以分類,這么多的碎片化內容,讓人如何閱讀呢?不得不說,《世說新語》針對這一點,把結構做得特別好——把這些內容加以歸總合并,提煉出了三十六個主題,構成了三十六門,包括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識鑒、賞譽、品藻、規箴、捷悟、夙惠等等。這些主題的擬定大多是從名士們的品性出發的,即如果這個故事展現了文中主人公品德高尚,那就把這個故事歸入《德行》;如果這個故事展現了文中主人公能說會道,那就把這個故事歸入《言語》;如果某個故事展現了文中主人公在施政方面很有作為,那就把這個故事歸入《政事》……[1]
這三十六個主題,每一個主題都像一個“群”,一個群里面有若干個成員。但這些群有大有小,最小的群,如《自新》,只有兩則有關改過自新的故事,而較大的群,如《言語》包含了一百零八則故事,《文學》包含了一百零四則故事。說明作者在“建群”時,并不強求各群的規模均等,而是順其自然,該多就多,該少就少,尊重故事本身所展示的內涵。
《世說新語》原本可以采用其他的“建群”方式,例如以人物為集結,同一個人的故事組成一個“群”,或者按年代順序進行排列,將同時期的故事組成一個“群”。在《世說新語》中,有些名士“出場”次數還是挺高的,如謝安出現了一百一十一次,桓溫出現了九十二次,王導出現了八十六次。[2]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由我改編《世說新語》,那么我可能會按照人物來“建群”,為謝安單獨設一個群,為桓溫單獨設一個群,為王導單獨設一個群。當然,我們也可以按照年代順序來編排,這樣就有點像史書了——按照歷史演進進行排列,讓讀者更容易理解事件的脈絡。但由于《世說新語》沒有采用上述的兩種方式,所以《世說新語》中的人物出場順序和相應的時間線都是比較混亂的,這給千年后的我們帶來了不小的閱讀難度。
我們會不會有些好奇,為什么《世說新語》沒有采用人物或時間線的方式來組織、排列相關內容呢?經過分析,我認為大致有如下幾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世說新語》及劉孝標注中涉及的人物總共達一千五百多位,其中固然有謝安、桓溫、王導等“高頻”出現的人物,但還有更多的只出現了幾次的人物。如果以人物成篇,那么這些“低頻”人物如何放置歸位呢?這就成了一個難題。
第二個原因是,《世說新語》里有不少故事是有兩個并列出現的主人公的,如果以人物成篇,那么這些故事到底該放入哪個主人公的篇目呢?
第三個原因是,《世說新語》中的故事,大多講的是“小事件”,或者說講的是名士們的花邊新聞。如果以年代次序排列,那么是不是要同時交代一下當時發生的大事件作為歷史背景呢?這樣一來,《世說新語》原本的短小精悍、用語簡潔的特色就會被破壞。
第四個原因是,如果以年代次序排列,那么可能會導致其中某些年份是沒有故事內容的,會出現很多明顯的斷檔。而且,有些年份里發生的故事特別多,這樣就會讓全書的結構變得很奇怪。
第五個原因是,劉義慶寫此書時,與書中的人物、故事所處的年代并不遙遠,以致這本書的潛在讀者只限于同時代的官員和文人,這些人因為對書中相關的歷史事件和人物關系都已經熟知,所以即便時間線和人物都被打亂,都不會影響他們閱讀。這可能是劉義慶沒有選擇按照人物或時間次序來組織內容的客觀原因之一。
第六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世說新語》的寫作意圖或者說目標,就是為了充分展現和追憶“魏晉風度”“名士風流”,那么按照這些“風度”“風流”的不同類型、不同側面來組織內容,顯然是最貼合這種寫作目標的,其起到的效果會遠甚于按人物或年代次序這樣的常規排列方式。
兜了一圈,我才發現《世說新語》的這個結構真是別具匠心又超凡脫俗啊。但是讀書經常是需要幾本書參照來讀的。在讀《世說新語》的時候,我們可以參照劉勃的《世說俗談》一起看。這本關于《世說新語》的解讀書,是以時間線為主軸,再以主要人物為單元來闡述的。作者把《三國志》《晉書》等史書的內容糅進了對《世說新語》的解讀里,提供了當代讀者所需的背景信息,彌補了《世說新語》原書結構中人物、事件順序被打亂的不足。
因而,對于閱讀多主題文集型圖書,我的建議是:可以選擇從頭至尾通讀;可以選擇書中你喜歡的主題和章節來讀;可以選擇全書泛讀,部分章節精讀。
對于一本多主題文集型圖書的結構,我們可以試著提出如下的問題并加以回答:
1.目前這個結構是最適合這本書的結構嗎?有沒有其他適用的結構呢?
2.把假設的結構和現有的結構相比較,孰優孰劣?為什么?
解決上面這樣的問題,可以加深我們對這本多主題文集型圖書的認識,這也屬于是深度閱讀的一種方法了。
(四)總分型圖書的結構
與前面三種圖書的結構類型不同,總分型結構的圖書,不再是“文集”。文集中的各個章節是可以獨立成篇的,而在總分型的圖書中,各個章節都是整體的一部分,是為說明同一個總議題服務的。在總議題之下,各個章節的內容可以分成若干個子議題,每個議題分別陳述總議題的某一個方面。把各個子議題的討論內容加在一起,就是一個完整的內容。
假設,現在有一本圖書的主題是“健康的生活方式”,那么其主要內容很可能會分成飲食、運動、睡眠、心理調適等子議題,分別進行闡述。因為這幾個子議題對“健康的生活方式”來說,都是缺一不可的。比如要是“睡眠”不夠好,那就談不上健康。另外,這幾個子議題之間是并列關系,不是遞進關系,也不是從屬關系。
這就像一幅拼圖,每一個子議題就是其中一塊拼圖零片,將這些拼圖零片嚴絲合縫地組合在一起,能構成一個整體,如下圖所示。

圖1.6 總分型圖書的結構示意圖
總分型的圖書結構是最常見的圖書結構類型之一,因為它最符合多數人理解和拆分一個問題的思考習慣:把一個大的問題分解為若干個小的問題,再將這幾個小的問題逐一分解。就像我們經常會用思維導圖來思考和分析問題一樣,總分型結構的圖書也完全可以用這類圖表進行表達。
既然這類圖書非常多,那我就用在這類圖書中特別有名的一本書來舉例——史蒂芬·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是一本非常成功的暢銷書,在世界各地都有很大的影響。若不是切實為讀者帶來了啟發和幫助,它是不會有這樣大的影響力的。從書名就可以看出它屬于總分型。全書的主題便是“高效能”,講的是“一個人如何能夠高效能地做事”,而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作者提出了“七個習慣”,其實也就是“七個方法”。我們可以想見,這七個習慣應該是并列的關系,就像七塊拼圖零片,合在一起就能達成“高效能”的目標。這本書里提出的七個習慣分別是: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不斷更新。我在這兒不對這七個習慣加以詳細介紹或引申,你們可以自行去看原書。不過,我們不妨從結構的角度提出兩個問題。
1.這七個習慣,如果減掉一個習慣,那還能不能成為“高效能人士”?換句話說,七塊拼圖零片,如果少了一塊,那這幅拼圖是否還完整呢?
2.有沒有一種可能:除了這七個習慣,還有其他的習慣對“高效能人士”來說也是必備的?換句話說,我們能不能找到第八、第九塊拼圖零片,使得整個拼圖更加完美呢?
我相信,史蒂芬·柯維在寫這本書時已經對這兩個問題進行過反復深入的思考。史蒂芬·柯維應該對這兩個問題都有確信的答案——他認為用這七塊拼圖零片就能拼出一幅完整的拼圖,成為一個高效能的人。不過,作為讀者,我們可以有自己的看法,或許你會說我們不需要有七個習慣,能有三個習慣就不錯了;或許你還會說你發現第八個習慣對成為“高效能人士”也很重要。
我們在讀書時,并不必盲從作者的觀點。對作者來說,他的觀點必須自洽,但對讀者來講,我們也不妨在閱讀時“找茬”。
(五)層遞型圖書的結構
在層遞型圖書的結構中,A是B的基礎,B是A的深化或展開,以此類推,B是C的基礎,C是B的深化或展開。我們要想讀懂B,就必須先充分理解A,全書也因此呈現出一種層層遞進的結構。我們在閱讀這類圖書時,不要速讀,也不要跳讀。我們最好盡量放慢閱讀速度,從第一章開始,慢慢去讀。在閱讀第一章的時候,我們如果覺得理解得不透徹,那么可以多閱讀兩遍,直到徹底理解,再繼續閱讀第二章。

圖1.7 層遞型圖書的結構示意圖
絕大多數理工科教材的圖書結構都屬于層遞型。這些書的第一章往往是在介紹基礎概念、基本理論,是全書的基礎內容。也許有人會問:“如果我連第一章都讀不懂,那該怎么辦呢?”這個“讀不懂”大致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這本書的起點比較高。這本書不是一本入門書或普及書,而是一本進階書或高層次的專業書。在這種情況下,你就得去找在這個領域內更基礎的書閱讀,在讀完基礎書以后再讀這本書。第二個原因是這本書的作者沒有寫好。作者沒有充分照顧到讀者的知識背景和理解能力,對書中的基礎概念解釋得不充分,邏輯推演得不夠詳細,其語言表達上比較生澀……這些都可能導致這本書不易被讀懂。面對這種情況,你可以去找同主題的其他書替換這本書。
讀者看一本書看不懂,在多數情況下不是讀者的原因,而是作者的原因。作者沒能使用清晰、準確的語言,按照合乎邏輯的方式闡述內容,造成了讀者理解書中內容的障礙。寫一本圖書結構為層遞型的圖書,就像搭建階梯,供讀者攀登一樣。人的學習能力是非常強大的,理論上,一個人可以學會任何一種知識或者技能,只要我們有充足的時間以及合適的“階梯”。即便要學的東西的難度很高,遠遠超過我們現在的能力水平,我們只要找到足夠好的“階梯”,拾級而上,每一步都腳踏實地,抬升一點點,我們最終就能攀到你想去的高處。
很多人學東西,會經歷一個從“入門”到“放棄”的過程。其中,有一半原因要歸咎于我們缺少堅韌不拔、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勁頭,另一半原因要歸咎于我們沒有找到足夠好的、適合攀爬的“階梯”。有時候,讀書是要啃硬骨頭的,我們不要總是讀那些容易理解的書、能快速讀完的書。面對一本必須“慢讀”的書,我們如果能讀完、讀懂,那么收獲很可能要超過我們讀一百本“快讀”的書。同時,我們也不要畏懼大師級的作品,因為大師是極少數真正理解這個世界的人。通常,我們不需要先讀某些“普及本”“簡易本”做鋪墊,而是應該直接大膽去接觸大師的作品。當你準備要學習數學、物理、生物、計算機等某一方面內容的時候,你的首選應該是讀這個領域中的大師(往往是某個學科的奠基者)所寫的書。我們不要以為大師寫的書都很難懂,恰恰相反,難懂的是那些普通學者寫的書。大師由于對這個領域研究得已經十分透徹,因而能夠直擊本質,從最基礎、樸素的概念開始,把讀者有序地引導到深邃的秘境中。例如,如果你要理解相對論,那么一個非常好的選擇是閱讀愛因斯坦和他的助手英費爾德合著的《物理學的進化》一書。愛因斯坦是相對論的創立者,他是最恰當的為讀者介紹什么是相對論的人選。在這本書中,他既清晰透徹又漸進深入的闡述,是其他學者不能企及的。
(六)時序型圖書的結構
時序型圖書的結構就是以從前到后的時間順序展開敘述的。絕大多數的歷史類圖書都屬于此類。時序型圖書的特點是作者在書中給出了清晰的脈絡,幫助讀者理解前后關聯的事件,明白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理解人物、事件、制度、文化等嬗變和演進的過程。

圖1.8 時序型圖書的結構示意圖
我們如果想讀歷史類的圖書,那就不要害怕讀厚書,不要害怕讀大部頭。歷史是很復雜的,它有很多維度、很多側面,我們如果讀一本記述非常簡略的歷史書,那么對歷史中的人物、事件以及前因后果都只能留下粗淺、表面的印象,我們會感覺歷史很抽象,更難以在頭腦中形成一個具體的歷史網絡。但是,如果我們讀的是一本敘述詳盡、論述周全的書,那么我們就能在頭腦中形成對某一段或某一種歷史的栩栩如生、條理分明的圖像,我們會感覺歷史中的人物好像活過來了,他們是可以被感知、想象的,我們甚至是可以與他們共情的。我們這樣閱讀歷史,才算是一種有效的閱讀。
像我們中學的歷史教材,其實就顯得過于簡略。如果我們再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去機械記憶這種粗線條的、抽象的歷史,那么很難形成一個清晰的歷史圖景,這也是為什么“歷史”這門課在很多人心中留下的是一個枯燥乏味的印象。
如果在歷史教材之外,我們能讀一些內容更厚重、豐富的作品,如歷史學家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約六十萬字),那我們對歷史的學習會更容易,也更能激起我們對歷史的興趣。除了歷史圖書,傳記作品大多也以時序組織內容。畢竟,傳記也就是“個人史”。另外,“書信體”的書(如《傅雷家書》)大多也是按時序編排其往來信件的,信件中展現的也是某一側面的“個人史”。
在時序型的圖書中,我特別喜歡讀的一類書是專題史類的。所謂專題史,就是圍繞某一主題闡述其演進的歷史,常見的有經濟史、法律史、美術史等。專題史有多“專”,其研究對象的“顆粒度”有多小,我們從一些圖書中可以窺見一二,如季羨林寫的《糖史》、沈從文寫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其都是在一個細分領域內撰史且有開創性貢獻的。我之所以喜歡讀專題史,是因為這些書往往是了解一個領域的極佳的入門讀物。例如,我們讀了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和鄭午昌的《中國畫學全史》,就能對中國的小說和繪畫有一個清晰、系統的了解。
我們在閱讀時序型的圖書時,要注意一點:時間順序并不能等同于事物發展的邏輯。假設,從時間上看,A事件出現在B事件之前,并不能表明A是B的起因,即它們之間不一定存在因果關系;也不能表明B比A更優越,即歷史并不是一直在前進的,是有可能倒退的。換句話說,時間只是一個坐標,并不是對事實的一種解釋。因而,當我們閱讀一本時序型的圖書時,不能只滿足于時間、年代等表面信息,而是要更深入理解,去思考、提煉事物變化的內在因素,找出歷史發展的內在驅動力,這樣才能有更多的收獲。
(七)敘事型圖書的結構
敘事是一門非常古老的“手藝”。我們的祖先大概是喜歡在繁星當空的夜晚,一起圍著篝火,聽長輩講過去的故事的。從古至今,我們喜歡聽故事、講故事、讀故事、寫故事,敘事早已深深融入我們的生活。敘事型的圖書主要指小說,當然也包括現在比較流行的“非虛構寫作”——借鑒小說的筆法去寫現實世界中發生的事件。千百年來,經過小說家的實踐,我們發現敘事是一個復雜且講求技巧的工作,歐美國家甚至發展出了一個名為“敘事學”的學科。
小說創造了一個個虛構的世界,一旦進入了某個虛構的世界,你會發現其中的人、事、物是如此的真實。畢竟,小說具有雙面性,既虛幻又真實,其在某種程度上甚至比現實更真實。現實中往往包含了很多謊言,小說則是把許多真相隱藏在虛構的世界里。許多人喜歡讀小說,是因為他們能在小說中找到自己。
有一個作家說過:當你讀到任何一個好的故事時,你就是在讀自己的自傳。如果沒有故事,沒有小說,我們只能生活在一個被物理規則、社會環境、家庭關系等牢牢限制住的現實空間中,這種生活是單一的,你甚至無法改變或再做選擇。有了各種故事以后,你不僅擁有了此生,還會體驗到各色各樣的人生。普通讀者讀小說,主要關注情節發展和人物命運。小說家讀小說,則會鉆研、提煉更多的內容。
莫言在《超越故鄉》一文中寫道:
小說家畢飛宇在一次訪談中提到他早年是怎樣閱讀小說的:
莫言提出的小說三要素(語言、故事、結構)中的第三個要素是“結構”。畢飛宇拿葉子打比方,點名要找出葉子的“脈絡”,這說的也是“結構”。由此可見,優秀的小說家十分注重且擅長觀察小說的結構。但在這兒,我覺得有必要區分一下故事的結構和敘事的結構。
故事的結構是指故事中的主人公按照時間順序,從前往后的一連串經歷,是一個自然的時序型結構。但敘事結構指的是小說家是怎么講這個故事的。現代小說家很可能不會從最早的時間點開始講起,而是從中間的某個時間點開始講起,然后采用倒敘、閃回等方式,構筑一個復雜的時間線,這就是敘事的結構。因而故事的結構和敘事的結構往往并不相同。但在大部分童話里,故事的結構等同于敘事的結構,因為童話一般都是從“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講起的。
莫言所說的小說三個要素中,“故事”指的就是故事或情節的結構,而“結構”指的是敘事結構。所以,他說“結構基本上是一種技術”,因為現代小說的敘事是很講究技巧的。當然,了解故事的結構是我們掌握敘事結構的基礎。
美國小說家馮內古特曾做過一個演講,分享了他總結出來的幾種最常見的故事結構。首先,他畫了兩個坐標軸:橫軸代表故事從開始到結束的時間順序,縱軸代表主人公是好的命運還是壞的命運。他將人物命運的起伏變化繪制在從故事開始到故事結束的時間范圍內,也就描繪出了一個故事的基本形狀。在不計其數的故事中,有幾個形狀會反復出現,即最常見的故事類型。
有一種故事類型叫“掉進坑里的人”。在這類故事中,主人公原本有一個幸福美滿的生活,在遇到了一個突然的變故后,陷入非常糟糕的境地中,就像掉到坑里一樣。后來,他們通過努力,慢慢從坑里爬了出來,又迎來了幸福。

圖1.9 故事類型之“掉進坑里的人”
還有一種故事類型叫“男孩遇見女孩”。在這類故事中,平凡的男孩或女孩遇到了命中注定的另一半,他們迅速走到了一起,但由于某種原因,他們被迫分開或找不到對方了,他們的人生落入低谷。后來,因為某個偶然或必然的事,他們又和好如初,走向了幸福。

圖1.10 故事類型之“男孩遇見女孩”
還有一種故事類型叫“辛德瑞拉”。“辛德瑞拉”是關于灰姑娘的故事,這類故事中的主人公原本的生活非常不幸,他們或貧窮或卑微,因為某些機緣,他們得以改變自身的命運,走上人生巔峰。但是,會發生一個突然的事件讓他們跌入谷底,經過一段時間的蟄伏,他們得以重新走向成功。

圖1.11 故事類型之“辛德瑞拉”
還有一種故事類型名叫“卡夫卡”。這類故事的主人公和“辛德瑞拉”中的主人公一樣不幸,更糟糕的是,他們并沒有機會走上人生巔峰,反而滑向了更不幸的,甚至萬劫不復的境地中。例如,卡夫卡的名作《變形記》中的主人公,他一覺醒來變成了一只碩大的甲蟲,給周圍人帶來了驚嚇,最后不得不在孤獨、痛苦中死去。

圖1.12 故事類型之“卡夫卡”
(八)詞典型圖書的結構
詞典型結構的書包括各種字典、詞典、百科全書以及“仿詞典型”的作品。雖然我們現在多用搜索引擎等網絡搜索工具來查證資料,但是辭書依舊有很大的使用價值。畢竟,辭書具有權威性,其條目包含的信息更完整,其選用的語料更精彩。國外的辭書都是按照字母順序排列的,我國現在的辭書一般是按照拼音字母的順序來編排的。不過,我國古代的辭書是按照筆畫、部首編排的,當代辭書中也有如《王力古漢語字典》遵循舊例,按部首編排,但同時也會加上拼音檢字表。

圖1.13 按照英文字母順序編排的圖書示意圖
現在的百科全書的品種很多,它起源于十八世紀法國思想家狄德羅主編的《百科全書》。狄德羅主編的《百科全書》邀請了當時法國一流的知識分子撰寫條目。其中,每一個條目都被寫成了一篇高水準且富有個性的科普文或議論文,在普及知識和啟蒙思想方面有很大的功績,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百科全書》如同詞典一樣,是按照字母順序編排的,只是它的意義已超出了解釋字詞本身,成了傳播思想的載體。
除以上兩類作品之外,還有一種是“仿詞典型”的作品。塞爾維亞小說家米洛拉德·帕維奇開創了用詞典的形式撰寫小說的方式,他的《哈扎爾辭典》像一般詞典一樣撰寫條目且按照字母順序加以排列。在此影響下,我國作家韓少功創作的《馬橋詞典》也是一部詞典體小說,小說由一個個詞條組成,不過這些詞條并沒有按照字母順序進行編排。此后,也有一些其他小說家創作的詞典體小說出現。除了小說,科普讀物有時候也會采用“仿詞典型”的編排方式。如斯坦福大學教育學院院長丹尼爾 L.施瓦茨所著的《科學學習:斯坦福黃金學習法則》介紹了教育學、心理學中的二十六個學習法則,每個法則的首字母正好對應二十六個英文字母,而這些法則也按照字母順序來排列。
表1.2 《科學學習:斯坦福黃金學習法則》中的部分學習法則內容

我們從上表中能發現,這些原則的排布從邏輯上看是散亂的。例如,第一個條目“歸納類比”與第二個條目“歸屬感”沒有關系。這是兩個不同維度、層次上的概念,只是因為其首字母相鄰的原因而排列在一起。這就是詞典型圖書的特征,即按字母排序。雖然表面上是一種有序的內容,但是從邏輯上看(如內容是否關聯、銜接等)恰恰是無序的。辭書采用字母排序,是為了方便檢索,利于我們“按需抽閱”。但是,如果要從頭到尾地進行線性閱讀,那么按字母排序就不是組織內容的最佳選擇了。因此,像《科學學習:斯坦福黃金學習法則》這樣的科普讀物,如果改成多主題文集型、總分型或層遞型的圖書結構,可能對讀者來說更加友好。
不過,正由于詞典型圖書這種表面有序、實則無序的特性,反倒催生出一種“隨機閱讀法”,即不按次序,隨機翻開其中任何一頁的方式進行閱讀。對一本詞典或者仿詞典來說,無所謂開頭,也無所謂結尾,你可以把其中的任何一頁當成這本書的開頭,也可隨意跳轉到其他任何一頁進行閱讀。
阿根廷文學家博爾赫斯就喜歡這種閱讀方法,據他的朋友阿爾維托·曼古埃爾回憶,博爾赫斯的書架上擺放著許多百科全書和辭典,他常常隨手拿起《大英百科全書》中的某一卷,隨意翻到其中一頁,津津有味地閱讀映入其眼簾的詞條。與博爾赫斯成為忘年交的阿爾維托·曼古埃爾在《和博爾赫斯在一起》一書中寫道:
對大多數人來說,隨機閱讀法不能作為一種主要的閱讀方法,因為經過有序組織的內容才更易于我們大腦吸收,在多數場合下,使用那些成體系的知識更便利。無論是隨機閱讀還是翻閱辭典、百科全書,都是我們閱讀中的一種補充方法,其不能作為閱讀的主要方法。
以上這八種圖書的結構形式,可以覆蓋絕大多數的圖書,當然還有一些圖書的結構形式比較特殊,無法歸入這八種。但面對結構特殊的圖書,我們可以采用結構化的眼光去分析,通過分析圖書的結構,了解作者或編者的用意,思考用什么樣的方式去閱讀是更適合的。
在這八種結構中,我認為總分型、層遞型、時序型和敘事型屬于“強結構型”,而另外四種類型屬于“弱結構型”。“強結構型”的書中各部分內容關聯度比較強,全書呈現出一個完整且自洽的體系,更適合我們完整、深入地閱讀,給我們帶來的收獲也是較多的。不過,“弱結構型”的書也有好處,其比較適合我們休閑式地閱讀,隨意翻閱瀏覽,偶有所得,也是一種不錯的體驗。
注釋:
[1]我在這兒要補充一句,我們目前看到的《世說新語》的通行版本,是由北宋文學家晏殊編刪而成的,這三十六個主題也為晏殊所定。至于劉義慶最初版本的《世說新語》是什么樣子的,已經沒辦法弄清楚了,畢竟古代典籍在歲月更替中出現版本的變化是常有的現象。(本書注釋如無特別說明均為作者注。)
[2]人物出場的具體次數參考了圖書《你真能讀明白的〈世說新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