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讀
- 采銅
- 8字
- 2025-07-10 17:27:20
第二章
閱讀的規律
一、閱讀的視線規律
現在的圖書之所以有一定的印刷、開本尺寸等規定,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制作、運輸等方便。如果,我們不考慮前面的便利性因素,那么我們也可以把一本書做成其他樣式,例如:制作一條寬三厘米、長一千米的紙帶,把一本書的文字從第一個字開始依次打印在這條紙帶上,直到打印完最后一個字。無可置疑,這條長長的紙帶也是一本書。
書就是一串線性排列的文字(如果書中有圖片,圖片也是插入到線性排列的文字中間,被線性閱讀的)。我們若把一個字看作一個“點”,那么一本書就是一條長長的、由“點”組成的“線”。倘若真有這樣的紙帶書,我們在閱讀時也不會有任何的障礙。
一般來說,一本書的篇幅通常比一篇文章的篇幅要長。我們如果把一本書的內容切割為章、節、段落、句子,那么也只是把一條很長的線切分成了若干條較短的線,其也是線性排列的。在線性閱讀中,我們的目光總是會凝聚在某一個“點”上,又跳躍到下一個“點”上,我們的視線以這樣的方式,按照文本順序不斷地向前推進,這便是閱讀心理學的基本發現。閱讀心理學是心理學中的一個分支,專門研究人在閱讀過程中的認知加工過程。心理學家通過眼動儀來追蹤閱讀過程中人眼注視點的變化,他們發現所有的閱讀都是由兩種基本的眼球運動構成的。
第一種基本的眼球運動是注視,注視時眼球相對靜止,以便于視網膜的中央凹處理注視范圍內的信息。在閱讀中文時,注視點落在單個漢字上,可根據需要,同時處理該字左側一個漢字及右側兩三個漢字。閱讀中的單次注視時間一般為二百至三百毫秒(一毫秒等于零點零零一秒)。
第二種基本的眼球運動是眼跳,指眼球在注視點之間的跳動,從一個注視點快速轉移到下一個注視點。在眼跳進行過程中,眼睛是不處理信息的。單次眼跳的持續時間為三十至五十毫秒。簡而言之,我們的眼睛就像一個聚光燈,只有在眼睛注視范圍內的一小塊區域內,我們的視覺才是清晰的。在清晰的視覺下,識讀文字才成為可能。要讓識讀文字連續不停地繼續下去的話,我們就需要逐次地跳轉注視點。
下圖是一個我們在閱讀一句話時可能會發生的眼動軌跡的示例:

圖2.1 眼動軌跡示例
我們要想理解這張圖,關鍵是要理解“小圓點”和“長方塊”的含義。
“小圓點”就是注視點,眼球的每一次注視都會落在某一個字上,而“長方塊”則表示注視所引發的文字信息加工的區域。上圖中,第一個注視點在“如”這個字上,而這個注視點讓人腦提取、加工了“如果”這兩個字;第二個注視點在“被”這個字上,此時被加工的是“被試”兩個字,以此類推。
如果一個人閱讀的速度比較慢,那么一個“長方塊”通常只覆蓋一到兩個字;如果閱讀速度比較快,那么“長方塊”常常會覆蓋三到四個字;如果“長方塊”覆蓋的字數為五六個甚至更多,那么就接近于跳讀了。
在跳讀中,一個“長方塊”覆蓋的字并不能都被提取、加工,很可能會出現漏字的情況,例如,我們可能會把“我不想出去玩”看成了“我想出去玩”,漏掉了其中的“不”字,其意思就完全相反了。
在閱讀這件事上,我們如果一味追求讀得快,那么得到的信息肯定是有減損的,這就是欲速則不達。(另外再補充一句:閱讀時視線覆蓋于文字字面之上,但是為了標注清晰,故在圖2.1中把視線軌跡下移到了文字下方來表示,在實際情況中,“小圓點”和“長方塊”是要把字蓋住的。)
在閱讀中,大多數的眼跳“向前”進行,跳入臨近的待讀文字,這類眼跳稱為“向前眼跳”。但有時候也會出現“往回倒”的眼跳,跳回之前讀過的內容,這類眼跳稱為“回視”。你們會不會很好奇,什么時候會發生“回視”呢?其實,“回視”分為主動和被動兩種。主動回視,是出于深度閱讀、挖掘文意內涵的需要,主動選擇回顧讀過的內容,這種回視是有益的。被動回視是因為在閱讀中遭遇了意料之外的障礙,我們沒法讀懂句子,只能返回到疑點前,重新讀一遍。被動回視是閱讀者不期望發生的——被動閱讀會導致閱讀中原本的流暢感被打斷了。我們可以看下面這個例子。

圖2.2 注視點跳轉路徑示例
在上面的句子中,我們可能會把“照顧客”理解成“照顧/客”,接著讀下去后,可能會感覺“照顧/客的/想法”無法讀通,這時便會回視,把“照顧客”重新切分,讀成“照/顧客”,再繼續理解成“照/顧客的/想法”,此時便讀通了。這說明,人在閱讀時,有一個隱含且自動的認知活動,即“詞切分”。人會根據自己的知識和經驗自動地對視線下的文字進行切分,這種切分能幫助我們選定閱讀中的下一個注視點。
當我們看到“風和日麗”時,我們便會自動地將其切分為“風和/日麗”,于是我們在第一個注視點看到“風和”,在第二個注視點看到“日麗”。在看到“大風起兮云飛揚”時,我們能自動將其切分為“大風/起兮/云飛揚”或“大風起兮/云飛揚”,如果是后者,那我們便會在第一個注視點看到“大風起兮”,在第二個注視點看到“云飛揚”。
但是,如果有些詞對我們來說是陌生的,那么就無法自動對其進行詞切分了,我們必須在有意識地思考之后才能將其切分,甚至我們有可能在思考以后也不知如何將其切分。例如,我們在看到藥物名“沙美特羅替卡松粉吸入劑”時,如果不是醫學工作者,我們是不知道怎樣切分這個藥物名的。我們在查詢資料后知道,這個藥物名的正確“詞切分”是“沙美特羅/替卡松/粉吸入劑”。(我猜,有些人可能會憑感覺將其切分成“沙美特/羅替卡/松粉/吸入劑”。)這也說明,知識量越豐富的人,其閱讀能力也越強,在閱讀中遇到的障礙會越少。
“回視”的次數如果太多,那么我們讀一本書的總時間就會被顯著拖長。我們再回看前面的例子,前面講到的讓人被動回視的句子,其實只要加一個字就可以避免了。
只要把①句改成②句,被動回視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②句雖然比①句多了一個字,但讀②句所用的時間更短。從作者的角度來說,要盡量寫②類型的句子,而避免寫①類型的句子,避免寫那些容易引起疑惑、造成歧義的句子,這樣才能讓讀者更流暢地閱讀。
其實,避免寫出①類型的句子,是有一個簡單的方法的,那就是少用單字詞。因為現代漢語中的詞語是以雙字詞為主的,文言文是以單字詞為主,如古代的“日”同我們現在叫的“太陽”,古代的“月”同我們現在叫的“月亮”,古代的“文”同我們現在叫的“文章”,古代的“鼠”同我們現在叫的“老鼠”……我們在讀文言文的時候,常常一個字就要切分一下,但是在現代漢語中,單字切分的情況就比較少。我們現在寫作用的都是現代漢語,所以,通常情況下少用單字詞即可。當然,如果有些詞本來就是常用的單字詞,如“又”“都”“在”“卻”等,那還是按照習慣使用就好。我們不妨看一看下面這個例子:
在①句中,前四個字的正確詞切分是“接/新消息”,但是我們在第一次讀的時候可能會自動地將其切分成“接新/消息”,意思便不通了。在②句中,前五個字的“詞切分”是“接到/新消息”,這個切分是不容易搞錯的。這樣看來,我們讀②句所用時間比讀①句要少。兩個句子的區別只是把“接”變成“接到”,僅多了一個字,可讀起來卻更順暢了。
我們或許有過這種體會:有些書中的句子讀起來特別通順、流暢,理解起來也沒什么障礙,但是有些書中的句子讀起來會磕磕絆絆,那種感覺就像鞋子里鉆進了小石粒,嚼蟶子的時候有泥沙一樣。若從細節上來分析,后一種書的作者應該在選詞上沒有仔細斟酌,沒有考慮到大眾熟悉的語言習慣,嚴重一點說,他們在寫作上還缺少基本的訓練。
綜上所述,閱讀心理學中的眼動研究為我們揭示了閱讀中的視線規律。閱讀是一根長長的線,但這根線是“虛線”而不是“實線”,因為注視點是跳躍的;同時這根線也不是不停地向前的,其會時不時地往回“拐”,是在曲折中前進的。

圖2.3 閱讀之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