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微習慣和一個俯臥撐
成功很簡單,就是在正確的時間以正確的方式做正確的事。
——美國專欄作家阿諾德·H.格拉佐(Arnold H. Glasow)
改變我人生的那一天
我喜歡做最輕松、最好玩的事,即使這些事有時會讓我的生活變得不太健康,而且我知道,肯定有人和我一樣。
只顧一時快樂而做一些不該做的事的毛病一直讓我很懊惱,讓我無法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樣子,但我找到了一個解決辦法。沒有任何夸張的意思,2012年12月28日永遠改變了我的生活。
事情是這樣的。當時距離2012年結束還有三天,我坐在床上,想做出一些改變,或者更確切地說,我希望我能堅持健身。這件事我一直沒能堅持下去,每次運動一兩個星期就會中斷——原因各種各樣,反正總是有借口。
我不喜歡定下新年計劃并一定要從1月1日開始執行的做法,所以我決定從那一天起就做出改變,從在家里運動30分鐘開始。然后問題來了:我做不到。我感覺懶洋洋的、沒有動力,感覺自己身材很糟糕,甚至只是想想要去運動這件事,我都感到很抗拒,什么激發動力的辦法都沒有用。我以前遇到過這種情況,但這一次,我最近讀過的一本書給我出了個主意。
那個月初,我讀了邁克爾·米哈爾科(Michael Michalko)的《米哈爾科商業創意全攻略》(Thinkertoys),米哈爾科在書中介紹了許多用來解決問題的創意工具,其中一個叫“假面具”,就是去反向思考問題。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想建一個水上樂園,那么反向思考的結果就是建一個沙漠主題樂園。反向思考本身不一定要多有創意,其目的是拓寬你的思路,讓你看到更多可能性。
我當時想的是運動30分鐘,但我遇到了缺乏動力這個障礙,于是我想試試“假面具”這個辦法,看能不能解決問題。既然我認為30分鐘的運動量太大,很難完成,那么對立面應該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比如,就做一個俯臥撐。
我自己都覺得這個想法簡單得可笑。
米哈爾科先生,謝謝您對我微乎其微的幫助,您的小竅門好像沒什么用!
一個俯臥撐?我的心情可能是挺低落的,但還沒低落到這個程度。最后,出于自嘲和依然未能激發動力的沮喪,我決定去試一試。
如果我不能完成30分鐘的運動,那我就去做一個俯臥撐好了。不錯嘛,斯蒂芬,你能做一個俯臥撐,現在你的夢想一定能實現。
當我俯身趴在地上,關節咯吱作響,胳膊綿軟無力,我的身體叫囂著讓我回到沙發上……但我只要做一個俯臥撐就行了,于是我做了,而這個俯臥撐從此改變了我的生活。
既然還保持著俯臥撐的姿勢,只做一個好像有點傻,于是我又做了幾個,然后站了起來。就在這一刻,我突然覺得挺有意思,這和我原本打算做的那30分鐘運動不是一樣的嗎?我已經達到并超出了一個俯臥撐的目標,也完成了熱身,于是我又定了幾個小目標,最后一共做了50個俯臥撐。接著,用同樣的方法,我抓住做引體向上用的桿做了引體向上。鍛煉了20分鐘后,我開始面對最后的挑戰。
我想做10分鐘的腹部運動,然后結束今天的鍛煉,但我的大腦像一個專業飛碟射擊手一樣,一槍否決了我的想法:斯蒂芬,你今天已經運動夠了,到此為止,快去打游戲吧。
我心里的抗拒感依然很強烈,但我學東西是很快的。我立刻用上了我剛獲得的秘密武器,同時確保自己贊美了潛意識(也就是抗拒感的源頭)。我的內心活動大概是這樣的:
1.噢,偉大的潛意識,我絕對不敢做10分鐘的腹部運動,但是你介意我只把墊子鋪開嗎?
2.噢,傳奇般的大腦,既然墊子已經鋪好了,我能坐上去嗎?
3.噢,至高無上的腦袋,我去搜個腹部運動的視頻,然后點“播放”,總不會有什么問題吧?
搞定了!10分鐘后,我的腹部肌肉酸爽無比,我坐在床上,捧起一杯水一飲而盡,心想:之前無法完成的30分鐘運動,現在一個俯臥撐竟然就讓我慢慢完成了。驚訝和喜悅讓我的大腦快爆炸了。我克服了從來未能克服的障礙。之前總是以失敗告終,但這一次,我成功了。這對我的未來意味著什么呢?
從那天開始,我發誓每天至少要做1個俯臥撐。我承認,在接下來的六個月里,我有兩天沒能完成目標,但其余的日子我每天都做了至少1個俯臥撐。有時候,這個俯臥撐會像第一次那樣,一下子點燃我的興致,讓我最后做完一整套運動;其他時候,我只做5個或10個;只有少數情況下,我只做了1個來完成任務。
美麗的驚喜
一個小小的俯臥撐變成一整套運動和額外的鍛煉,這已經是一個驚喜,隨后我又發現了更大的驚喜——我對運動的抗拒情緒底線大大降低了。想到要去鍛煉身體,我不再感到抗拒。為什么要抗拒?運動已經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我每天都要或多或少運動一會兒。這時我知道,可以進行下一步了。
每天做一個俯臥撐,持續了大概六個月后,我開始去健身房。直到今天,除非有外出旅行、生病、受傷的情況,每周我都會去幾次健身房,抗拒情緒已經不再是一個障礙了。
當一個俯臥撐發展為去健身房的習慣后,它帶來的改變讓已經備感驚喜的我目瞪口呆(你們要是看了我的對比照片就明白了)。我利用一個小舉動實現了巨大的改變,這讓我知道,我也可以利用類似行為來改進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立刻定下目標,每天讀兩頁書,寫50個字,之后,我的閱讀量和寫作量猛增。我從前一年就開始考慮寫一本關于個人發展的書,但一直未能定下主題,現在,我能確定了。
用每天50字的方法,我寫了一本關于這個概念的書,叫《微習慣》。沒錯,我用微習慣策略寫了一本《微習慣》。我寫的時候靈感源源不斷,我激動地想要告訴別人我的發現,但又害怕沒人會讀,或者沒人會相信我。
因為這個理論聽起來很荒謬,但我知道它確實有用。我搜集了關于習慣的養成、意志力和動力的各種資料,最后得出一個結論,“一個俯臥撐理論”看似荒謬,但其背后是有科學依據的!我更迫切地想要和人們分享這個發現,因為如果我能解釋它是如何起作用的,人們可能就會相信我,然后自己去試試,從而改變自己的生活。《微習慣》在2013年12月22日出版,距離我第一次做那個改變了我生活的俯臥撐差不多一年。
幸運的是,很多人讀了這本書。《微習慣》成了全球暢銷書,在出版后兩年內就賣出12.5萬本,被譯成十幾種語言,榮登三個國家的勵志類書籍銷量榜首。這是我的第一本書,這本書的成功也反映了讀者們實踐的成功。他們讀完這本書后,用書中的策略改變了自己的生活,然后分享給了其他人。
微習慣策略和99.9%的勵志自助策略都不同,強調持續性高于一切。有些書正確地強調了持續性,但沒有給出幫助讀者實現持續性的有效策略。更重要的是,《微習慣》不只是告訴讀者“要有持續性”,也告訴讀者持續性已經滲入微習慣策略的方方面面。
所有這些和瘦身有什么關系?它們的關系比我開始寫這本書時以為的還要大。行為改變和生理改變的道理是共通的,阻礙我們改變行為的某些錯誤策略也會阻礙我們瘦身。比如,當人們強行限制熱量攝入時,他們的體重總是會反彈,就像一個人強迫自己去實現宏偉的目標,結果還是回歸原來的生活方式。
為什么要瘦身
體重超標不是罪過,不會降低你作為一個人的價值,但體重的確能影響你的健康,影響你進行和享受各種活動的能力。體重也能影響你的自信心和你生活中幾乎所有方面。
如果你想瘦身,請為了你自己而減。不要因為你“應該更瘦一點”或者BMI指數(身體質量指數)一定要達到多少而去瘦身。世界上并沒有“汝之BMI指數須在18.5~25”的規定。體重是一個非常粗淺、不全面的健康衡量標準,如果按BMI指數衡量,許多極為強壯、健美的人其實是體重超標甚至肥胖的。
當你說你想瘦身時,你真正希望的是能在陪孩子玩鬧時不累得氣喘吁吁,能在照鏡子時感覺心情愉快,能讓某個人在看到你時感到眼前一亮,能健康長壽,能提升生命的總體質量,或者單純為了穿緊身褲好看。所有這些瘦身理由都沒有問題,只要是為了你自己。
本書結構
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闡述關于瘦身的內容,包括時下流行的瘦身方法,為什么這些方法沒有用,大腦和身體如何自然發生變化,瘦身機制是怎樣的,以及最佳的瘦身方法是什么。
第二部分基于第一部分的結論,提出各種策略。我們首先要看的是瘦身的理想心態,應該如何從整體上看待瘦身?如何對待食物和健康?深入討論過這些問題后,你將不僅對瘦身的最佳方法有了解,也會對瘦身的最佳思維模式有更清晰的認識。比如,你會知道加工食品是導致體重增加的一大原因,但你也不能直接抵制加工食品。
接下來,你就可以制訂自己的微習慣計劃了。對此,書中有詳細、深入的指導,會幫你制訂適合自己生活方式的計劃。與節食不同,微習慣計劃十分靈活,而且完全是為你量身定做。在你建立起你自己的微習慣計劃后,我們會看看面對不同的情景可以采取哪些策略,比如如何應對假期、零食、誘惑、同輩壓力、外出就餐和采購日用品的情況。
有些書會提供你瘦身餐的食譜,有些書會給你列出應該吃和禁止吃的食物清單,而這本書會教你怎樣改變自己的行為,從而永久地減掉體重,這比世界上最好的食譜、最全的瘦身食物清單要有價值得多。只要能改變自己的行為,你就可以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樣子。
本書介紹的各種方法都有強大的力量,能幫助你做出改變,同時這些方法也極其簡單,所有人都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