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淵·管理學系列:供應鏈管理
- 霍寶鋒編著
- 4498字
- 2025-06-26 17:40:00
2.1 供應鏈戰略概述
2.1.1 供應鏈戰略的產生
戰略管理的概念在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隨著美國企業面對石油危機和經濟膨脹的不確定性以及日本和歐洲競爭的挑戰而興起。過去獨占市場的局面不再,軍事術語“戰略”被引入管理領域。進入80年代,隨著大規模生產和配送系統遭遇更嚴峻的挑戰,美國企業開始更加重視戰略規劃。到了90年代,競爭環境變得更加激烈,企業再造成為一種趨勢,許多公司尋求通過再造技術來獲得競爭優勢,而逐漸忽視了戰略計劃的制訂。然而,1994年加里·哈默爾和普拉哈拉德合著的《為未來而競爭》一書的出版,標志著戰略規劃的復興。現在,競爭的焦點已經開始從運營層面向戰略層面轉移,說明在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中,企業對戰略的理解和應用變得更為重要。
即使公司擁有成熟的生產技術、豐富的物料、充足的資金,甚至大量的優質人才,但如果這些要素沒有被有效地通過戰略組織起來,它們單獨存在并不足以形成競爭力,這正凸顯了供應鏈戰略的重要性。20世紀90年代,那些在競爭中搶得先機、市場份額不斷擴大的企業之所以能夠迅猛發展,關鍵在于他們運用了供應鏈戰略。這些公司將關注點從單純的內部能力拓展到如何將自身能力與供應鏈伙伴的生產資源和創新知識有效整合。這種戰略轉向為企業帶來了顯著的競爭優勢和業務增長。
2.1.2 供應鏈戰略的概念
供應鏈戰略這一概念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由Hayes和Wheelwright首次提出。他們將其定義為“根據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關于供應鏈設計、規劃與操作的中長期發展規劃”。隨后,其他學者也對這一定義進行了拓展和補充。例如,Mentzer等在2001年指出,供應鏈戰略是“為實現特定的業務模型而制定的全面戰略框架”;Christopher在2016年則將其視為“為達到預定的客戶服務水平而配置供應鏈,其目的是以最低的總成本實現這一目標”。總的來說,供應鏈戰略就是從企業戰略的高度來對供應鏈進行全局性規劃,它確定原材料的獲取和運輸、產品的制造或服務的提供,以及產品配送和售后服務的方式與特點,使得供應鏈中的各個環節協同配合,以最小化成本、最大化效益的方式實現企業戰略目標。
雖然這些定義在側重點上存在差異,但其核心理念都是從企業的整體需求出發,對供應鏈網絡、業務流程和資源配置等方面進行長期的戰略部署。不同的定義相互補充,強調了供應鏈戰略的根本目的是確保從上游供應商到下游客戶的整個供應鏈實現優化和協同。
供應鏈戰略突破了一般戰略規劃僅僅關注企業本身的局限,通過在整個供應鏈上進行規劃,進而實現為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目的。供應鏈戰略所關注的重點不是企業向顧客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本身給企業增加的競爭優勢,而是產品或服務在企業內部和整個供應鏈中流動的流程所創造的市場價值給企業增加的競爭優勢。
2.1.3 供應鏈戰略的特點
供應鏈戰略在當代企業中具有兩大特點:第一個特點是導向性,包括長期導向和客戶導向兩類;第二個特點是系統性,包括整體性、整合性和適應性。它們確保供應鏈在適應多變的市場和滿足客戶需求的同時,實現長期且全面的價值創造。供應鏈戰略的特點如圖2-2所示。

圖2-2 供應鏈戰略的特點
●長期導向。供應鏈戰略的焦點是長遠的目標和愿景,而非僅僅追求短期利益。它強調未來的持續增長和可持續性,而不是短暫的成功。
●客戶導向。有效的供應鏈戰略始終將客戶放在核心位置,致力于為其創造最大的價值。戰略的目標是確保為客戶提供恰當的產品、適當的數量,以及確保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完成交付。
●整體性。供應鏈戰略超越對單一環節或功能的關注,它從整體供應鏈的角度出發,確保與企業的總體戰略一致。此戰略全面涵蓋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從供應商到終端客戶,確保供應鏈作為一個整體有效地運作。
●整合性:供應鏈戰略重視跨職能和跨公司的合作與協同,它倡導內外部的整合,確保上下游企業的協調與合作,甚至形成戰略聯盟來共同創造價值。所有供應鏈參與者需在統一的戰略框架下共同合作,確保從原材料的供應到最終產品的交付都能得到有效的整合。
●適應性:鑒于市場和外部環境的日趨變化,供應鏈戰略注重的是靈活性和應變能力。它不僅僅是一套固定的規則或策略,而是一個能夠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進行調整和學習的持續過程。
2.1.4 供應鏈戰略的相關理論
供應鏈戰略的形成和發展融合了眾多管理理論,每一種理論都為理解供應鏈的不同方面提供了獨特的視角(見圖2-3)。深刻理解這些理論及其側重點不僅有助于企業明確自身的供應鏈戰略,還能使企業在實施過程中發現并利用其潛在的優勢。這些理論在制定和執行供應鏈戰略時都可以提供有用的框架和指導原則,企業通常會根據其特定的情況和目標來選擇與整合這些理論。

圖2-3 供應鏈戰略的相關理論
1.戰略定位與核心能力理論
這一類理論關注企業如何根據自身的能力和市場定位來制定供應鏈戰略,包括競爭優勢理論、資源基礎理論、動態能力理論。
(1)競爭優勢理論(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ory)。企業的供應鏈戰略往往源于其在市場中的定位。競爭優勢理論強調如何通過市場細分、目標市場的選擇和競爭戰略建立優勢。企業根據自身需求和資源可以在供應鏈中實現降低成本、產品差異化或提供優質服務,從而獲得競爭優勢。例如,華為公司作為一家全球通信巨頭,強調在供應鏈中的自主研發能力,以獨特的產品技術和優質的服務在全球市場中占據優勢。
(2)資源基礎理論(Resource-Based Theory)。資源基礎理論強調資源是企業的基礎,企業需要識別、充分利用其獨特的內部資源,并協調外部資源來達到供應鏈的卓越表現。企業具有不同的有形和無形的資源,這些資源可轉變成獨特的能力,資源在企業間是不可流動的且難以復制的;這些獨特的資源與能力是企業持久競爭優勢的源泉。例如,騰訊在其供應鏈管理中,不僅注重其強大的技術研發能力,還充分利用其龐大的用戶數據和生態系統,為廣大用戶和合作伙伴提供更加個性化、高效的服務和解決方案。
(3)動態能力理論(Dynamic Capability Theory)。動態能力理論關注企業如何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和技術環境。動態能力理論是源于資源基礎理論的新觀點。戴維·提斯等提出組織整合、建立和再構造內部與外部能力以應對快速變化環境的能力。“動態”是指企業要依據外部環境變化適時而變,“能力”則強調對企業內部知識資源的整合和重新配置。在供應鏈戰略視角下,這意味著企業需要具備能夠快速調整供應鏈以滿足新的需求和機會的能力。例如,當新冠疫情暴發時,海爾集團迅速響應市場變化,不僅調整了其生產線以生產醫療設備,還加強了其在線銷售渠道和物流配送體系建設,以適應消費者對非接觸購物和配送的需求。
2.關系與網絡理論
這一類理論關注供應鏈中的伙伴關系、合作與競爭、網絡構建等,包括系統理論、供應鏈網絡理論、競合理論。
(1)系統理論(System Theory)。系統理論將供應鏈視為一個復雜的、完整的系統,由多個互相關聯的部分組成。這一理論強調供應鏈中各個環節之間的相互作用、影響和反饋。認識到這種系統性的聯系可以幫助企業在供應鏈管理中識別潛在的效率或效益。例如,在中國的電商行業,京東通過其智能物流系統整合了供應鏈的各個環節,從倉儲、分揀到配送,確保快速準確的訂單執行,體現了系統理論在供應鏈管理中的應用。
(2)供應鏈網絡理論(Supply Chain Network Theory)。供應鏈網絡理論關注的是供應鏈中各參與者之間的關系和互動。它探討了如何構建和維護一個高效、穩定的供應鏈網絡,包括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等各個環節。這種網絡關系對于供應鏈的順暢運作和企業的成功至關重要。例如,波音公司的供應鏈包括世界各地的上千家供應商。
(3)競合理論(Co-opetition Theory)。競合理論強調了供應鏈中伙伴關系的雙重性質——競爭與合作。在供應鏈中,供應商和企業需要合作以實現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達到協同效益。然而,雙方也存在天然的競爭關系,供應商希望以更高的售價提供商品或服務,而企業則希望實現更低的采購成本。要有效地平衡這種競合關系,增加供應鏈透明度和建立戰略聯盟是關鍵。例如,阿里巴巴在與其供應商的關系中,既為其提供了一個巨大的電商平臺來銷售產品,同時也與部分供應商進行競爭,推出自有品牌產品。
3.優化與創新理論
這一類理論關注如何優化供應鏈成本、傳遞服務和推進創新,包括交易成本理論、服務支持理論、創新理論。
(1)交易成本理論(Transaction Cost Theory)。交易成本理論強調企業在制定供應鏈結構和策略時需要考慮交易的成本,包括交易的監管、合同管理和談判成本等。在供應鏈戰略制定過程中,減少這些交易成本是核心考慮之一。例如,為了降低談判成本和合同管理成本,企業可能會選擇電子采購系統,這種系統可以自動化許多采購流程,減少人工干預,從而節省時間和成本。在我國,阿里巴巴的B2B平臺為企業提供了一個便捷的電子采購渠道,幫助它們降低了這些交易成本。
(2)服務支持理論(Service Support Theory)。服務支持理論強調的是如何通過供應鏈提供更高的價值服務來滿足客戶需求。這意味著供應鏈不僅是物流和物品流動的問題,還涉及客戶服務、售后支持等。例如,順豐速運在中國不僅提供了高效的物流和快遞服務,還通過其技術平臺為商家提供了供應鏈解決方案,幫助它們更好地管理庫存和訂單。
(3)創新理論(Innovation Theory)。從創新的視角看待供應鏈意味著不僅要考慮常規的供應鏈操作,還要考慮技術創新、產品創新以及供應鏈流程創新等方面。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企業需要不斷地尋找并實施創新策略,以保持其在市場中的競爭力。例如,字節跳動為其抖音和今日頭條等平臺設計了一種高效的內容分發機制,使其能夠為用戶提供更加定制化的內容,同時保持高效的廣告傳遞。這一創新不僅涉及技術和算法,還涉及供應鏈中的內容生產、策劃和分發環節,幫助字節跳動在短時間內在市場上取得巨大的成功。
4.風險與可持續性管理理論
這類理論重視供應鏈中的風險管理、可持續性和長期發展,包括供應鏈風險管理理論、供應鏈可持續性理論。
(1)供應鏈風險管理理論(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 Theory)。供應鏈風險管理理論著重于識別、評估和應對供應鏈中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這些風險可能來源于自然災害、政策變化、技術故障、供應中斷等。對于這些風險的有效管理,是確保供應鏈流程順暢和業務連續性的關鍵。打造供應鏈彈性和供應鏈韌性是應對風險的有效方案。例如,華為在面臨美國制裁和供應鏈中斷的壓力時,通過多元化其供應來源、儲備關鍵部件以及自主研發關鍵技術,確保了公司的生產和運營不受太大影響,體現了對供應鏈風險的有效管理。
(2)供應鏈可持續性理論(Supply Chain Sustainability Theory)。該理論強調了在供應鏈中整合環境、社會和經濟因素,確保長期的可持續發展。企業社會責任相關的三重底線理論就是指經濟底線、環境底線和社會底線,指企業必須履行最基本的經濟責任、環境責任和社會責任。這不僅涉及環境友好的生產和分銷方式,還包括考慮社會責任和公平交易。例如,可口可樂在中國推出“植樹回饋”計劃,旨在減少碳足跡,并強調使用可再生資源,與其供應鏈伙伴共同努力,實現整體的可持續目標。
了解這些理論的核心思想和它們的重點,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不同類型的供應鏈戰略以及它們各自的優勢。例如,一個以系統理論為基礎的供應鏈戰略可能注重整個網絡的優化,強調各環節的協同效應;基于資源基礎理論的戰略可能會強調內部流程的效率和資源的最大化利用;而以競合理論為導向的供應鏈戰略,則可能在于搭建強大的合作伙伴網絡,通過共享資源和信息來提高整個供應鏈的反應速度與市場適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