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方代表將密封檔案袋拍在會議桌上時,整個會議室的氣溫仿佛驟降十度。
“48小時。“上校的指尖敲了敲檔案袋上的絕密印章,“要么通過極端環境測試,要么取消軍工資質。“
林遠拆開檔案,瞳孔猛地收縮——測試條件比之前嚴苛三倍,技術參數里甚至包含南極科考站的實時數據。
“這不可能!“王建國脫口而出,“光是抗極寒涂層就需要——“
“我們有。“周鐵山突然打斷,缺指的手從工裝內袋摸出本發黃的筆記,“1969年,哈爾濱電機廠為珍寶島前線研制的防凍油配方。“
——
實驗室里,林遠將老配方輸入AI系統。當三維模擬圖亮起時,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周鐵山手寫的比例參數,竟與現代納米涂層理論高度吻合。
“這根本不是土辦法......“林遠放大分子結構圖,“您早就計算過量子隧穿效應?“
周鐵山正用煤油燈烘烤試管,聞言頭也不抬:“那會兒沒電腦,打算盤算了三個月。“老人突然劇烈咳嗽,試管里的液體濺在袖口,瞬間凝結成冰晶,“就是毒性大了點。“
林遠這才注意到通風櫥里死去的實驗鼠,它們的毛發上覆著詭異的藍霜。
——
測試前夜,廠區突然斷電。
林遠打著手電沖進配電房,發現劉大柱正帶人搶修。老焊工的臉上全是汗:“狗日的!主干電纜被人剪了!“
“用這個。“周鐵山拖來臺銹跡斑斑的柴油發電機,銘牌上“1971年上海工農機械廠“的字樣已經模糊,“當年防蘇聯核打擊時備用的。“
當發電機轟鳴著啟動時,林遠在控制臺上發現張字條:「技術自主是要流血的——1962屆技術科全體」。紙條邊緣還沾著褐色的陳舊血漬。
——
南極數據傳輸來的那一刻,整個監控室鴉雀無聲。
屏幕上的軸承在零下65度、濕度100%的極端環境下運轉,各項指標全部飄紅。突然,一道裂紋出現在應力集中區。
“完了......“王建國癱坐在椅子上。
周鐵山卻抓起對講機:“劉大柱!上B方案!“
令所有人震驚的是,裂紋在擴展到0.3毫米后竟自行停止。林遠調出微觀監測畫面——裂紋內部布滿納米級的枝晶,像無數雙手牢牢抓住裂縫兩側。
“自修復材料?“軍方代表猛地站起來。
“算不上。“周鐵山指著屏幕上仍在緩慢延伸的裂紋,“這是當年研究炮彈破片時的副產品,最多撐72小時。“
林遠突然調出AI預測模型:“如果疊加脈沖電磁場呢?“
模型運算結果顯示,裂紋將在電磁場作用下完全彌合。監控室里爆發出歡呼,只有周鐵山注意到林遠悄悄刪掉了“需消耗操作者壽命“的副作用提示。
——
慶功宴上,周鐵山獨自離席。
林遠在老軋機車間找到他時,老人正用砂紙打磨一塊金屬牌。月光下,牌子上“技術報國死而后已“八個字漸漸清晰。
“您的體檢報告我看到了。“林遠聲音發緊,“三期矽肺合并重金屬中毒,為什么不早說?“
周鐵山把金屬牌掛在老軋機上:“58年搞原子彈軸承,我的師父們連防護服都沒有。“他轉身時,林遠看見老人后頸的皮膚下泛著詭異的金屬光澤,“知道他們平均活到幾歲嗎?四十二。“
車間外,年輕的工人們正在新設備上調試電磁修復程序。周鐵山望著那些朝氣蓬勃的臉,突然笑了:“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