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而虛榮就是有些人需要窮其一生來治愈的病,而這種病根源在于世俗的偏見。
偏見可以解釋為:“對某一個人或團體所持有的一種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極否定的態度,是人們脫離客觀事實而建立起來的對人和事物的消極認識與態度。”在現實中,偏見無處不在,白色人種對有色人種的偏見,重男輕女家庭對女孩的偏見,某些人對特殊地域人群的偏見……而最常見的就是對出身低微或貧窮的偏見,這些毫無根據的偏見會對一個人造成嚴重困擾。
電視劇《黑冰》中的郭小鵬是令人仰慕的海歸博士,是一家大集團的董事長,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近乎完美的人,一生都在和虛榮做斗爭。
他的童年在周圍人的冷漠和蔑視中度過,導致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自卑人格。在談及童年經歷時,他說:“那種深入骨髓的歧視,那種精神摧殘是難以想象的,那是一種超越了階級仇恨的蔑視!”
在之后的人生中,他拼命地爭取尊重,出國留學,回國創業,成為優秀的企業家,頂著很多頭銜在各種會議上侃侃而談。但他始終沒有逃離自卑帶來的痛苦,反而近似瘋狂地用成功來掩飾內心深處的自卑,彌補曾經精神上的缺失,沉浸在虛榮之中。
他的心理開始變得扭曲,瘋狂地報復社會,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在走上刑場的那一刻,他說:“我切膚之痛地感受到,我的命運之所以悲慘,原因只有一個——沒權!所以,從那一天,我就奠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標是什么,我要不擇手段地、瘋狂地去追逐錢和權,然后用它們來報復這個可惡的人類社會。”
心理學家榮格曾說:“無論哪里,只要存在著自卑感,就一定有其存在的充分理由。那兒一定有某種卑劣的東西,盡管我們尚無法確知詳情。”這種卑劣的東西在現實生活中更多地是一種沒有尊嚴的生活。
每一個人都有自卑感,而周圍人的冷漠和嘲笑會不斷加深這種自卑感,使一個人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直至形成自卑人格。在成年之后,個體為了擺脫內心的自卑,就會不斷追求虛榮來獲得他人尊重。
行走在虛榮路上的人,他們不敢停下腳步,因為一轉身就會看見自己千瘡百孔的內心。而虛榮似乎成為他們一生的宿命。
錢鐘書先生說:“人生雖然痛苦,卻并不悲觀,因為它始終抱著快樂的希望。”我們之所以不斷追求虛榮,是因為蒙蔽了真實的自己,將外界的事物和評價作為尊重和認可的依據,卻單單忘了自己認可自己。
以下是幾種養成積極心態的方法:
1.正確認識自己
當一個人在自我認知上形成偏差,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差、最無能的人時,他就會不斷壓制內心的情緒,導致心理失衡,使心理壓力增大,從而產生自卑的心理。當我們感到自卑的時候,不妨從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發現自己的長處,接納自己的缺陷。在遭遇挫折的時候,不要一味否定自己,客觀分析導致失敗的原因,正確認識自己。長此以往,我們就能夠清晰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2.改變周遭的環境
心理學研究表明,環境對一個人的心理存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積極的環境更容易讓我們擁有積極的心態,從居住的房間開始,嘗試將周圍的環境變得積極向上。比如在房間里掛一些勵志的字畫,養一些能夠讓人心情愉悅的植物,養一些能夠讓自己更容易看到生活中美好的小動物等。
3.行為影響心態
一個人的心態往往能夠影響他的言行,比如,積極的行為能夠讓我們的心態變得積極起來。比如跑步、爬山等愉悅身心的運動。通過加快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讓我們內心的消極情緒得到釋放。
4.結交朋友
自卑的人往往會在自己的內心筑上一層堅硬的殼,用以保護脆弱的自我。但越是封閉自我的人越自卑,在一段和諧的人際關系中,我們更容易感受到生活中的溫暖,也更容易在被幫助和幫助人的過程中感受自我價值。
戴維·邁爾斯說:“當我們有所歸屬時,當我們感到被一種親密的關系所支持時,我們會更加健康和快樂。”若我們能夠真真切切感受身邊的美好,找到內心的歸屬,我們就不會為了虛榮而辛苦地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