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柏格森說:“虛榮心很難說是一種惡行,然而一切惡行都圍繞虛榮心而生,都不過是滿足虛榮心的手段。”在現實中,因虛榮心而使人生走向黑暗的事例比比皆是:10歲男孩因充值手機游戲,一個月花光父母5年積蓄;某集團會計暗中挪用百萬公款打賞女主播,只為搏取芳心;某軍隊士官“衣錦還鄉”,為炫耀其身份,私自攜帶槍支,最終鋃鐺入獄……虛榮雖然能夠讓人們獲得心理滿足,但也會給人們帶來嚴重的心理障礙,甚至導致人們為了虛榮不計后果,不擇手段。
電影《妙筆生花》中,羅里·詹森是一名渴望成為美國文學代言人的作家,但寫作靈感的匱乏讓他煩惱不已。在一次旅行中,他無意間在巴黎的一家古玩店購買了一個二手文件包,卻驚喜地發現里面居然有一部被人遺忘的小說手稿。
小說講述了一個發生在20世紀40年代的愛情故事,羅里被作者的構思和文筆深深地折服,認為自己的寫作資質遠遠比不上對方。在虛榮心的驅使下,他偷偷將這份手稿占為己有,試圖借此一舉成名。在小說出版之后,果不其然,羅里重新站在了美國文壇的制高點。
可是,小說的故事和人物源自真實事件,那些與原作者存在交集的人開始陸續找上門來,而這部小說也逐漸成為羅里的噩夢。
原本渴望得到外界的認可,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需要,但存在虛榮心理的人往往會選擇掩蓋自身的不足,放棄提升自我,用投機取巧的方式來獵取名聲和榮譽。長此以往,他們的內心開始不知不覺地遭受自私、虛偽、欺詐等因素的侵蝕,與積極健康的心理愈行愈遠。
過于虛榮的人極為敏感,十分看重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但現實告訴我們,沒有人能夠時刻受到他人的贊美和追捧。一旦他們無法得到這種肯定和認可,往往會變得灰心喪氣,懷疑自己,積蓄滿腔的怒火和怨氣,同時由于偽裝的存在,他們不愿向他人敞開自己的心扉,這就導致了負面情緒的持續發酵,直至爆發。
他們受到周圍人的贊美和認可時,就會陶醉在虛榮的自我滿足中,認為自己超越了所有人,內心出現激動甚至過于興奮的情緒反應,而正是因為這種突如其來的高漲情緒缺乏持久性,導致人們在短暫的喜悅之后,情緒又瞬間跌落谷底。在短時間內,情緒的大起大落會使他們難以穩定自己的心理狀態,這也就意味著在情緒低落的時候,內心對虛榮的渴望會更加強烈。就好像人們常說的:“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當欲望逐漸變得強烈,人們就開始變得盲目,只為了滿足內心對虛榮的渴望,而不擇手段。比如,為了顯示自己的學識,將別人的成果竊為己有;為了顯示自己的富有,而不惜鋌而走險,做出偷盜、搶劫等行為。
對我們來說,最可怕的不是虛榮心,而是被虛榮心所控制,在錯誤的時機通過錯誤的方式表現出來。如果我們能夠正確看待虛榮,就能夠脫離故步自封的困境,在令眾人仰慕的眼光中,蛻變成一個自己所期待的樣子。
1.正確看待自尊
太多人的自尊建立在他人賦予的態度和價值上,明知道這種尊嚴不過是空中樓閣,仍不遺余力地加固它,用更為宏大和華麗的表象去吸引目光,但無論他們怎么填補,都無法阻止空中樓閣坍塌的命運。
一個人的自尊在于對自我的認可和尊重,絕不能為了一時的心理滿足,而形成錯誤的認知。只有正確看待自尊,才不至于因外界的干擾而失去人格,變成一臺只懂得獲取虛榮的滿足感的機器。
2.樹立崇高理想
現實中的一切沒有絕對的好與壞,所謂好壞,不過是一個人內心的態度使然。當一個人并未擁有與自身追求相匹配的實力時,虛榮就會成為他人生的牽絆。如果我們能夠真正看到自己內心真實的美,就能夠重新定義眼中自己的負情緒、壞品質,從而使其為我們帶來不一樣的能量。
很多人能夠在一些平凡的崗位上做出成績,一步一步走向高處,就是因為他們有自知之明,能夠正確看待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并擁有足夠的能力去駕馭它們,將消除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作為畢生追求。
托爾斯泰曾說:“沒有虛榮心的人生幾乎是不存在的。”而恰到好處的虛榮心不僅能給予我們追求美好的動力,也會讓我們的心情變得愉悅,嘗試與虛榮心和平相處,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