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被一種工于心計的虛榮心掩飾真實的自我,口蜜腹劍,游走于人群之中,肆意獵取自身的利益時,虛榮也就變成了虛偽。最可怕的是,一個虛偽的人往往是不自知的。
鄭淵潔在一次作家筆會上被一位作家問道:“你有沒有讀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書?”鄭淵潔搖了搖頭,表示自己沒有讀過,對方十分震驚,又問道:“俄國文學的經典之作,你都沒有看過,那你是怎么寫作的?”
等輪到鄭淵潔發言的時候,他說:“我最近在看庫斯卡雅的書,特別受啟發,諸位都看過嗎?”在座的大部分人紛紛點頭,然而鄭淵潔卻解釋說:“庫斯卡雅這個名字是我瞎編的,俄羅斯根本沒有這個作家。”從此,鄭淵潔再也沒有參加過作家筆會。
虛榮不可怕,可怕的是虛偽。心理學家表示,虛偽的人往往不真實,他們工于心計,將禍心隱藏在和善之下,為了利益不擇手段,前一秒和你推杯換盞,下一秒就可以與你刀劍相向。而且,他們最擅長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打擊他人,像那些以鍵盤為武器的“道德綁架者”,時刻擺出一副悲天憫人的姿態,抨擊別人。然而,一旦相似的事情發生在這些人身上,他們立刻就會換一種說辭,其本質在于對個人利益的追求與維護。
虛偽起源于一個人的欲望,也就是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本我”,是指生理或心理上的欲望,而一個人的“超我”,即道德方面的約束,造就了虛偽。我們一方面需要滿足自己的欲望,另一方面也要控制好“超我”,兩者之間必然發生矛盾,虛偽就是平衡兩者的一種方式。
比如一個人聲稱自己的擇偶標準是善良大方,但實際上,“顏值”不高的女性已經被他從目標人群中清除了出去。他的真實標準是為了尋找善良大方且年輕漂亮的女性,但為了避免出現不好的輿論和風評,他就會選擇隱藏一部分標準。
雖然虛榮本身也源自一個人的欲望,但他們往往貪圖的并不是利益,而是一種虛假的名聲,從外界的認可與贊美中獲得極大的心理滿足,進一步刺激自我表現欲望,產生相應的外在行為。愛慕虛榮的人一般長期忽視精神訴求,從而導致自我溝通出現障礙,無法正確評估自身價值,只能通過外界的評價和尊重來確認自己的存在。說到底,虛榮是一種由外而內的追求,因外界的壓力而渴望獲得心理滿足;而虛偽則是一種由內而外的追求,因個人的貪念而去搬弄是非。
虛偽的人最恐怖的地方在于,他們能夠用語言代替行為,用虛假代替真誠,給所有人一副楚楚可憐的假象。比如他會時常問你究竟需不需要幫忙,但永遠不會伸出援手;他可能會說想你很久了,但一個消息都不會給你發。
當一個人的內心十分虛偽時,生活中就會被虛偽的思想、認知、行為所籠罩。久而久之,他的道德層級就會降低,內心的真善美逐漸迷失,整個人變得扭曲。
格拉寧說:“虛偽不可能創造任何東西,因為虛偽本身什么也不是。”對于待人處世,很多人都看重真誠,避諱虛偽。所以,我們在交往的過程中要認真反思自己,避免成為一個虛偽的人。
一個人的虛偽往往是為了謀取某些利益而做出的偽裝,其根本在于內心的欲望。滿足內心的欲望的方式有很多種,但虛偽是一種比較容易實現的方法。長此以往,我們就會開始習慣虛偽,從而陷入惡性循環。想要避免虛偽,控制內心的欲望是最關鍵的一點,要平心靜氣,避免自身的功利心過于膨脹。
每個人都存在一種報復心理:如果你欺騙我,那我欺騙你又有何妨。當這種認知上升到價值觀方面時,如果你認為周圍的事物都是虛偽的,你也就會不自覺地用虛偽來對待世界。所以,我們要用善意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保留內心的一絲純真,真誠地對待生活、對待他人,生活就不會辜負我們。
在交往過程中,我們不要一味考慮自己的感受,要多站在對方的角度上看待問題,不能活得太自私。想要與他人建立一段良好的關系,就需要先學會認可自己、認可他人。
有一句話說:“真正的英雄主義,是在看清了生活的本質之后,依然熱愛生活。”所以,我們不能因深陷在他人的虛偽中而選擇變得虛偽,如果身邊的一些人或事違背了我們內心的意愿,我們大可以沉默或逃離,做一個“知世故而不世故”的人,用自己的赤誠之心對待整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