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元朝的腐朽統(tǒng)治和社會危機的加深(2)

蒙古統(tǒng)治者為了鞏固他們的政權,為了緊緊地控制人數上遠比蒙古族多的漢族和其他民族的人民,實行了嚴厲的民族分化和民族壓迫政策。蒙古統(tǒng)治者不許蒙古族漢化,不許他們互相通婚,使蒙古族保持他們特有的風俗習慣。并且禁止?jié)h人、南人學習蒙古、色目的文字,人為地造成蒙漢兩族的民族隔閡。元朝的統(tǒng)治者還把全國分成四等人。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包括西夏人、維吾爾人和中亞、歐洲的各族人民,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西域人;第三等是漢人,包括原來金朝統(tǒng)治下的漢人、契丹人、女真人、高麗人等等;第四等是南人,即南宋統(tǒng)治下的漢人以及當地各少數民族的人民。元朝統(tǒng)治者對這四等人的待遇各不相同。蒙古人是最上等的人,待遇也是最好的。其次是色目人,蒙古貴族利用他們來監(jiān)視和協(xié)助統(tǒng)治漢人、南人。南人的地位最低,也最受歧視和壓迫。名義上漢人的地位要稍微高于南人,其實他們受歧視和壓迫的情況和南人也沒有什么區(qū)別。蒙古統(tǒng)治者在實行民族壓迫措施的時候,往往把漢人和南人放在一起而不加區(qū)分。這樣的“四種人”的民族歧視和壓迫的政策,元朝自始至終都貫徹實行著,貫徹到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各個方面,而且到后面是越來越嚴厲。在元初忽必烈的時候,蒙古統(tǒng)治者為了籠絡漢族地主,還有少數漢人擔任中書省左右丞相的官員。元世祖以后,蒙古統(tǒng)治者以為天下已經得到,中央省、臺、院的長官就沒有漢人的份了。在至正六年(1346年)的時候,元順帝任命賀惟一做御史大夫,但賀惟一因為以前的這個規(guī)定,不是國姓不可以做,便辭去而不敢做。元順帝于是賜他蒙古姓,又改名為太平,這樣的情況下他才上任。至于南人一直被排斥在中央省、臺、院的官僚機構之外,“自世祖以后,南人斥不用”。直到元順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由于農民起義的不斷發(fā)生,元朝統(tǒng)治者為了收買人心,讓南人可以任省、臺之類的官,還任命貢師泰、周伯琦兩人為監(jiān)察御史,但也不過是不起什么作用的七品小官。地方行省平章政事等官,平德的時候,雖然有非常有才華的漢人,也不允許他們參與。一般漢人官僚可以做到行省以下的路府州縣的“總管”,但蒙古統(tǒng)治者也仍然要設法進行牽制,副總管之列的官銜,往往由色目人擔任。同時,元朝統(tǒng)治者又設了“達魯花赤”的監(jiān)臨官,它必須由蒙古人或者色目人充當,漢人是不被允許的。而總管和同知都要受到達魯花赤的指揮,成為實際上最高的長官。元朝的法律也充分反映了民族歧視和壓迫,它對蒙漢兩族很不平等。漢人犯法由刑部審理,但蒙古、色目人犯法,刑部不得過問,由大宗正府來審理。這就是說,蒙古人除了得到法律明文規(guī)定的庇護以外,還受到大宗正府這一特別法庭的保護。漢人、南人犯盜竊案要在臂上刺字,而蒙古、色目人免刺。更為不公平的是,刑法上竟然有這樣的規(guī)定:“諸蒙古人與漢人爭,毆漢人,漢人勿還報,許訴于有司。”這樣用法律來捆住漢人的手腳,任憑蒙古貴族、地主的宰割。甚至所謂蒙古人因為爭吵乘著喝醉毆死漢人的人,只是罰出征,給點燒埋錢就了事。在科舉和學校方面,元朝政府根據“四等人”的標準,對漢人和南人實行嚴格的限制。如在科舉考試中,漢人的試題難、要求高、名額少。實際上,漢人和南人的人口總數要遠遠超過蒙古、色目人,但元朝統(tǒng)治者卻規(guī)定會試時,“取中選者一百人,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分卷考試,各二十五人”。學校錄取的情況也與此類似。如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的京師蒙古國子學,一共有生員一百人,其中蒙古五十人,色目二十人,漢人三十人。在科舉中選或者學校畢業(yè)授予官職的時候,往往分配給漢人、南人以最低劣的職位。蒙古貴族和上層色目人還可以通過“怯薛”出身出入官場。“怯薛”就是宮廷的禁軍宿衛(wèi),蒙古貴族子弟往往通過宿衛(wèi)爬上顯赫的地位,經常被提拔。元末的時候常有不識一字卻得到高官厚祿的蒙古少年,而一批漢人窮秀才則是每天對著書孜孜不倦地讀著,結果卻是“年年去射策,臨老猶儒冠”。時人王袆對漢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所處的窮困境地和難以入仕的狀況,一再發(fā)出憤憤不平的慨嘆,說:“士生今時,欲以所學自見,亦何其難也。”蒙古統(tǒng)治者為了防止?jié)h族人民的反抗,不斷下令沒收漢人、南人的武器,把壞的銷毀,比較好的交給色目人用來監(jiān)視漢人,精良的武器收放到武器庫中,以備蒙古人使用,甚至規(guī)定漢人、南人不得手持寸鐵。

蒙古統(tǒng)治者推行的民族歧視、壓迫政策,主要還是針對廣大漢族勞動人民的。至于一般漢族地主階級,雖然在仕途上遭到了一些排擠和打擊,但他們和蒙古貴族的基本階級利益是一致的,因此元朝政府對漢族地主壓迫和剝削農民的階級利益處處維護,絲毫不加抑制。

所以,元朝時期,漢族地主仍能肆無忌憚地進行土地兼并。同時,元朝政府雖然竭力提高蒙古族的政治地位,在經濟上也大力扶植,但在這些政策中得到實際利益的,也還是蒙古貴族階層和蒙古族中的上層分子,至于一般蒙古族中的廣大貧苦人民,在繁重的軍役和蒙古貴族的壓迫剝削下,仍過著艱難困苦的生活,尤其是在遇到旱災和大風雪等自然災害的時候,他們衣食無著,凍餓而死。明宗至順二年(1331年),興和路蒙古民戶一萬一千余戶,因為大雪,牲畜都被凍死。仁宗延祐七年(1320年),和林的民眾餓死的大約有三千余人。所以,在草原上的蒙古人民往往大批逃往大都、上都和陜西等地。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來到大都的貧民有八十六萬八千戶。寧宗至順元年(1332年),蒙古居民流離到陜西的有四百六十七戶。這些大批逃荒到內地的蒙古貧民,往往把自己的子孫賣為奴仆,《元史》上關于這方面的記載很多。元朝政府對待這些蒙古貧民同樣采取鎮(zhèn)壓政策,嚴禁他們離開自己的住所,違者斬首。無論是哪個民族來統(tǒng)治,受苦的終究是廣大人民。

(三)矛盾的激化與政治的腐朽

元朝從中統(tǒng)元年(1260年)忽必烈稱帝,到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元順帝被朱元璋趕出大都(北京),前后歷時一百零八年。忽必烈于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病死,他一共做了三十四年的皇帝,這是元朝的全盛時期。從忽必烈死后到元順帝妥懽帖睦爾即位(1333年),四十年間換了十個皇帝,平均每四年就要換一個皇帝。其中從致和元年(1328年)到元統(tǒng)元年(1333年)更是年年換皇帝,六年中換了五個皇帝。他們都是在皇室貴族間通過互相殘殺而上臺的,為了奪取皇位,出演了一場場父子、兄弟相爭的丑劇。蒙古貴族的大臣們也都分成了派別,投靠他們各自的主子,參加這一爭斗。如武宗、仁宗、泰定帝及文宗,都是蒙古貴族大臣們擁立的。在紛爭中得勢的君臣們,根本不管社會生產和國家政事,只知道搜刮民財以供他們揮霍,奢侈腐化成為一種風氣。如成宗死后,武宗海山搶到皇帝的寶座,于是就對擁護他的一些貴族、大臣予以賞賜,弄得國庫虛弱。他在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五月即位,到八月,只有三個月的時間,賞賜“鈔總三百五十萬錠”,弄得兩都的儲蓄都已經很少了。當時一年的賦稅的額度是四百萬錠,除了各省備用之外,入京師的是二百八十萬錠。到了至大四年(1312年)武宗死后,仁宗即位,又大肆進行賞賜,財政費用成倍增長,虧空也慢慢增加。

元朝末年,政治腐敗,貪官賄賂的風氣非常盛行。政府公開賣官鬻爵,給官位定了很高的價錢。官吏搜刮錢財的花樣更是名目繁多,辦事的每一步都要需要錢來進行。人情錢、論訴錢都是必不可少的。元朝政府任用的一些蒙古官吏,很多都是不學無術的人,有的甚至根本不認識漢字,要題判署事,或者寫日子,七字的鉤不從右轉而是從左轉,成為當時的一個笑話。蒙古軍隊到了元末,也十分的腐化,部隊的將領多由蒙古貴族世襲,只知道貪圖享受,沉溺于酒色。順帝時的張禎,當農民起義軍毛貴攻到山下的時候,他上訴皇上,當他講到元朝政府及統(tǒng)軍將帥的腐敗情況的時候說:“臣調兵六年,沒有紀律可言,也沒有可以規(guī)勸的余地,將帥失敗了還去請功,把虛的說成是實的,性情不一樣,可邀功請賞卻是相同。都是些沒有才能、殘暴、膽怯、貪婪的人,但是從來沒有懲罰過。所到之處,雞犬和財貨都被掠去。到了上面給自己說話,反倒說是打敗敵人的收獲,還要更高的賞賜。這樣的政府,這樣的將帥,自然不能統(tǒng)兵作戰(zhàn),反而只能去殘害人民。”

蒙古統(tǒng)治者為了麻痹人民,大肆宣傳宗教迷信思想,耗費人力物力來修筑寺院和“作佛事”,到了后期更是有增無減。英宗為了建造壽安山寺,用錢不計其數,建寺的人有七千人,冶煉銅五十萬斤,給壽安山寺作佛像。后期統(tǒng)治者驕奢淫逸,肆意地揮霍浪費,造成國庫虛竭,財政非常困難。于是元朝政府除了加重賦稅以外,又用濫發(fā)紙幣的辦法來剝削人民,使得幣制混亂,形成惡性的通貨膨脹,人民的生活更加困難。

由于統(tǒng)治者不關心生產,也不組織防災抗災,使得水、旱、蝗災以及疫病不斷發(fā)生,由小災變成大災。從泰定元年(1324年)開始到1368年元朝滅亡,在這四十多年的時間中,關于天災的記載屢見不鮮。

以上情況說明,元朝統(tǒng)治一直處于尖銳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之中。各族人民的反抗,先后達到了數百次之多。元順帝上臺以后,各族人民的反抗斗爭蓬勃開展起來。為了維護統(tǒng)治,元朝政府下達各種禁令,加強軍事控制。蒙古貴族伯顏建議:殺盡張、王、劉、李、趙五姓漢人,以此手段鎮(zhèn)壓人民的反抗。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元谋县| 九江市| 泰安市| 买车| 普兰店市| 三台县| 额尔古纳市| 宁明县| 乌拉特后旗| 依安县| 汶上县| 宝山区| 卢湾区| 泗洪县| 唐海县| 犍为县| 科技| 柳州市| 连城县| 恭城| 祁阳县| 明溪县| 拉萨市| 奉化市| 潜山县| 宣武区| 成安县| 新源县| 财经| 金秀| 靖西县| 安岳县| 彭山县| 重庆市| 枣阳市| 宜宾市| 拜城县| 山丹县| 临沭县| 乌兰县| 中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