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禍、天災,造成了元末的經濟殘破,民不聊生。但元朝統治者卻仍然醉生夢死地過著奢侈淫逸的生活。廣大勞動人民已經無法再照舊生活下去了,于是民怨沸騰。當時,人們往往借用一些自然現象,編造出短小生動的民謠來表達自己的政治心愿。像河北民謠:“塔兒黑,北人做主南是客;塔兒紅,朱衣人做主人公。”在河南有民謠:“天雨線,民起怨,中原地,事必變。”這些民謠,很明顯是反對元朝統治的,它符合當時廣大人民的愿望,所以出現以后,就廣為流傳,鼓舞人心。浙江溫州和臺州地區的人民,由于受不了地主階級和元朝統治者的殘酷壓迫和剝削,直接在村邊豎起造反的大旗,旗上寫著:“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若何!”這已經成為全國人民的一個共同的愿望。
(一)龍鳳政權的建立
元末紅巾軍大起義,最初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是韓山童和劉福通。他們是利用宣傳白蓮教進行組織活動的。
白蓮教又稱白蓮會,它是自東漢以來,在各個歷史時期中不斷吸收佛教、道教某些教派的教義,最后與摩尼教合流而成的。南宋時候出現了白蓮教這個名稱,到了元代流傳更盛。由于流傳地區和師承不同,他們分成了若干支派。起初,元朝政府曾明令保護白蓮教,隨著階級斗爭的深入,元朝政府害怕白蓮教被群眾利用,便加以取締。但白蓮教仍在民間流行。韓山童是北方白蓮教的首領之一。他的祖父是白蓮教主,被元朝政府以“燒香惑眾”的罪名驅逐到永年(今河北邯鄲市東北)。到韓山童時,秘密結社有了很大發展,白蓮教的活動十分活躍。韓山童、劉福通就利用它作為發動群眾的工具,為起義做準備。劉福通宣稱韓山童是宋徽宗的八代孫,河南和江淮的人們都相信,貧苦農民中相信的人也很多,都隨著他們去參加起義。
元朝末年,水旱災害不斷發生。至正四年(1344年),黃河三次決口,洪水淹沒了很多州府,出現了大量的饑民。到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元朝政府任命工部尚書賈魯為總治河防使,強迫征求十五萬的民夫修治黃河,又以兩萬士兵作為監工,更加加重了災區人民的負擔。而治河官又貪污、克扣治河的錢財,要治河的民工自己帶干糧,激起了民工的極大不滿。韓山童、劉福通等人抓住了這一機會,在民工中宣揚“彌勒佛下生”“明王出世”,天下就要大亂。一天,民工們突然挖出了一個石頭刻的人。這個石人長得很特別,只有一只眼睛,更奇怪的是,背部竟然刻著一行字:“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民工們奔走相告,這個消息就像長上了翅膀一樣,很快傳遍了黃河兩岸,人們認為這是老天爺叫他們起來造反。他們本來早就想反抗元朝,現在竟然天意也叫他們造反,這個時候不造反更待何時?正當韓山童在河北永年準備起義的時候,有人走漏了消息,韓山童被殺。他的妻子和兒子韓林兒逃到武安山避難。劉福通聚集了部分起義群眾組織農民起義軍,并且出其不意,在這年的五月迅速攻占了潁州,占領了元朝囤糧的地點,獲得了大批糧食,散發給貧苦農民,壯大了起義隊伍。接著又攻下了羅山、上蔡、真陽、確山。到了九月又攻下了汝寧府和光、息等縣。起義軍每到一地,便殺掉元朝的貪官,開倉救濟貧民,對百姓不殺不淫,毫不侵犯,因此得到了人民的熱烈擁護,隊伍迅速發展到十多萬人。
起義軍因為都頭包紅布,所以叫做紅巾軍。又因為這些起義軍多數信仰白蓮教和彌勒教,燒香拜佛,因此又叫做香軍。紅巾軍是元末農民大起義的主力和中堅力量,人數最多,組織也最嚴密,貢獻最大,因而元末農民大起義又叫做紅巾軍起義。
紅巾軍占領潁州之后,元朝廷派樞密院同知(主管軍事的中央機構的副長官)赫斯虎赤率領六千名阿速軍(由色目人中的阿速人組成)和各路漢軍前去鎮壓。阿速軍原來以精悍出名,特別善于騎馬、射箭,但這個時候他們過慣了舒適的生活,只知道乘機搶掠,早就喪失了戰斗力,而赫斯虎赤等人只顧自己喝酒,尋歡作樂,根本沒有心思去打仗。當赫斯虎赤率領兵馬和紅巾軍對峙的時候,看見紅巾軍人多勢眾,就嚇得連連揚鞭高呼:“阿布(跑)!阿布!”并帶頭一溜煙地逃跑了。主將一逃,士兵們也紛紛潰散。元順帝為了消除紅巾軍這個心腹大患,九月,派御史大夫(中央監察機構的長官)兼知樞密院事(樞密院長官)也先帖木兒和衛王寬徹哥率領衛兵十幾萬人前往鎮壓;1352年2月,又增派逯魯曾、月闊察兒、赫斯虎赤等軍。1351年12月,也先帖木兒攻陷了上蔡(今屬河南),起義軍最早的領導人之一韓咬兒不幸被捕犧牲。1352年3月,元軍打下汝寧,元將鞏卜班率數萬侍衛和蒙漢軍駐在汝寧沙河岸,他們為暫時的勝利所陶醉,日夜飲酒作樂。劉福通乘他們不備,偷襲元營,鞏卜班被打死,元軍潰散。同時,逯魯曾、月闊察兒、赫斯虎赤三路會攻徐州,受紅巾軍截擊,也相繼潰散。鞏卜班的下場使也先帖木兒及其部下嚇破了膽,他們日夜提心吊膽、疑神疑鬼。有一天晚上,士兵突然叫起來,也先帖木兒以為劉福通又來偷襲了,嚇得丟棄軍姿糧草,立刻上馬逃命,幾萬人的大軍直奔向汴梁逃竄。閏三月,也先帖木兒逃到朱仙鎮,元順帝聽說后,一氣之下把也先帖木兒撤職查辦。可見元朝軍隊的腐敗與無能。
劉福通的農民起義軍幾次打退了元朝軍隊的進攻,隊伍得到了壯大,立足點穩固下來。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劉福通找到了韓林兒,把他迎到了亳州,立為皇帝,號小明王,國號大宋,建元龍鳳。又以林兒的母親楊氏為皇太后,杜遵道、盛文郁、羅文素為平章政事,劉福通的弟弟劉六知為樞密院院事,于是和元朝相對立的農民政權比較完備地建立起來了。
(二)天完政權的建立
在劉福通領導的汝、穎紅巾軍的影響下,原在袁州發動過起義的彭瑩玉,在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又與徐壽輝、鄒普勝在蘄州發動起義。后來因為家鄉有疾疫的發生,彭瑩玉以清泉的水為人民治病,患病的人都被治愈了,把他奉為神一樣看待。袁州起義失敗之后,他就逃避到淮西,淮西的人民爭先庇護他。徐壽輝,蘄州羅田縣人,以前是一個賣布的。鄒普勝是黃州麻城人,之前是一個鐵工,自從彭瑩玉在袁州起義失敗后,他繼續宣傳“彌勒佛下生,當為世主”的造反輿論。于是,他們共同推選徐壽輝為首領,聚集群眾進行起義,以洪金為號令。他們起義后的第二個月,就占領了蘄水縣以及黃州路。十月的時候,徐壽輝以蘄水為都城稱帝,國號天完,建立治平政權,以鄒普勝為太師。當時南方人民在元朝政府和地主階級壓迫剝削下,都知道形勢有所變化,所以徐壽輝所到的各個地方,都得到了人民的擁護,發展很迅速。所以起義不到半年,在至正十二年(1352年)正月,就攻占了湖廣行省的首府武昌,接著起義軍又分幾路向外擴展。起義軍所到的地方,元朝的官軍大多不能夠與他們進行抗衡,狼狽逃跑。而廣大貧苦農民則紛紛參加起義軍,至正十二年(1352年)三月,徐壽輝的起義軍到達江西饒州地區的時候,就有幾萬人參加了起義軍,聲勢十分浩大。起義軍紀律嚴明,至元十二年(1352年)七月,攻下杭州的時候,不殺不淫,也不強制人民去當兵,只是把投降的人記在名單上。但是對于從元朝政府搜刮來的政府財物,加以沒收,深受杭州人民的擁護。而元朝的官員,當起義軍進城的時候,狼狽逃竄,等到起義軍退走的時候,卻又耀武揚威地進入杭州,焚燒城池,殘暴不堪。
徐壽輝所領導的紅巾軍,還推行了剝奪富家、救濟貧民的政策。至元十二年(1352年),江西宜黃一路涂佑所率的起義軍進入了福建,和另一支起義軍共同攻占了邵武,他們提出了“摧富益貧”的口號,號召人們起來造反。他們沒收地主階級的財物來救濟貧民,有的地主逃跑了,起義軍就跟蹤到山谷中去搜索。“摧富益民”的政策受到貧苦人民的熱烈擁護,十多天之內就聚集了幾萬的群眾。
面對著農民起義軍殺掠有錢人的威脅,地主階級自然不會放棄自己的階級利益,他們要做拼死的掙扎,不少地主分子紛紛組織反動的地主武裝來反抗農民起義軍,如江西、四川、徽州等地區,他們對農民起義軍的沖擊非常大。元朝政府認識到地主武裝可以利用,因此,竭力擴充所謂的“民兵”或者“義兵”。這些地主武裝在當時成為農民起義軍的死敵,而對于元朝政府來說,在官軍不堪一擊的情況下,他們又成為了延長生命的興奮劑。
在元末農民大起義的初級階段,徐壽輝等人所領導的蘄黃紅巾軍,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他們發展得很快,聲勢也很大。因此,當時元朝的軍事重點就放在對付蘄黃的紅巾軍上。至正十二年(1352年),元朝政府任命四川行省派兵向東進攻荊襄地區,命令江西行省派兵守住江東西關隘,對蘄黃紅巾軍形成了圍剿的態勢。這些部隊在元朝軍隊中是比較能夠作戰的,大多是通過招募民兵的形式組織起來的。
徐壽輝領導的紅巾軍起義之后,開始進行得比較順利,但是后來由于遇到了地主武裝和元朝軍隊的抵抗,雙方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在湖廣、江西、江浙等一些戰略要地,進行了反復的爭奪,戰斗打得十分激烈。起義軍重要的首領彭瑩玉和項普都在戰斗中犧牲。到了至正十三年(1353年)五月,元軍由信州和徽州兩路進軍攻陷了饒州后,就逐漸地向蘄水逼近。六月,攻陷了蘄水西北方的安陸。七月湖北行省的參知政事攻陷了武昌及漢陽。之后,江西的左丞攻陷了蘄水正南方的瑞州。元軍從四面八方進逼,終于在至正十三年(1353年)十二月,元朝政府會和軍隊,攻陷了蘄水。起義軍遭到了失敗之后,退避到了新的地區,堅持斗爭。
元軍對蘄黃紅巾軍的圍剿,到至元十三年(1353年)十二月攻陷蘄水為頂點,以后元軍沒有能組織更大的軍事力量來消滅他們。這是因為當時在高郵的張士誠,在至正十四年(1354年)正月自稱為誠王,國號大周。在這個時候汝穎的紅巾軍也在同年五月進攻廬州。這兩處起義部隊的行動,支援了蘄黃紅巾軍,使元朝政府不得不把注意力轉向兩淮地區。元朝政府在至正十四年(1354年)二月,命湖廣行省平章政事為淮南行省平章政事,進攻高郵。又把答失八都魯、阿兒灰等部軍隊調來汝寧和廬州。到至正十四年(1354年)十二月,張士誠在高郵城下打敗元軍。徐壽輝領導的蘄黃紅巾軍在這一勝利形勢的鼓舞下,再次興起,大舉出擊。后來徐壽輝的部將又攻下了襄陽、中興路、武昌、漢陽、饒州等地。到至正十七年(1357年)的時候,又攻下了巴蜀地區。天完政權又重新壯大了起來,在中央設有丞相、平章等官職,以倪文俊為丞相,并且設有中書省和六部。在軍制方面,設立統軍元帥府管理軍隊,在地方設有行省等等,一系列管理的措施都實行了。
(三)李二、趙均用、彭大紅巾軍起義
劉福通在潁州發動起義后,各地人民群眾都深受鼓舞,紛紛起兵響應。北方地區主要有“芝麻李”在徐州起義,聲勢較為浩大。
芝麻李原名李二,是邳州(現屬江蘇省)人。黃河泛濫之后,他的家鄉發生了饑荒,他雖然財產不多,但也慷慨地把僅有的一倉芝麻拿出來救濟饑民,因此名聲很大,大家都親切地叫他“芝麻李”。劉福通起義后,芝麻李認為元朝不久就要滅亡,于是便和鄰居趙均用商量說:“如今朝廷不顧百姓的死活,強迫修治黃河,弄得大家貧困不堪,沒有活路。我聽說潁州有個香軍起義,官府拿他沒有辦法。作為一個男子漢大丈夫,生在當今,就應該有一番作為。”趙均用同意他的看法。趙均用是當地的一個社長,人們都比較熟悉,說:“據我所知,樵夫彭大,勇悍而有膽略,沒有他,是不能起兵的。我愿意替你去請他。”說完,趙均用便去找彭大,一進他家門,只看見彭大正在磨斧。趙均用問:“你磨斧做什么?”彭大說:“我天天等待官府的救濟,到如今一點也沒有,只好磨斧去砍柴,進城換點米渡過饑荒。”說完嘆氣道:“官府實在信不得!”趙均用一聽,馬上接著說:“你如果能夠和我一起起義,我們就不再受官府的壓迫,就能夠過上好生活。”于是,芝麻李、趙均用、彭大等八個人,歃血為盟,并仔細商量了起義的計劃。
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十日,他們八個人分成了兩組:一組四個人化裝成治河的民工,進入了徐州城;另一組四個人留在了城外。到半夜四更的時候,城里面的四個人點起火,吶喊起來,城外的四人也點起四把火,大聲呼喊。靜悄悄的城里立刻大亂,城里的四人乘亂奪取了守城官兵的武器,亂殺亂砍,并打開了城門,讓城外四人進來。城里的元軍受到這個突然的襲擊,各個都手足無措,只好乖乖地從命。芝麻李等只用八個人,就奪取了徐州城。第二日天亮之后,他們招募百姓參加起義軍。隊伍很快就發展到十萬人,連續攻下徐州附近的州縣和安徽境內不少地方。
同時起義的還有布王三,他原名王權,是一個布販子,所以人們叫他“布王三”。他聯合張椿等人占領了鄧州、南陽,叫做“北鎖紅軍”。孟海馬,叫做“南鎖紅軍”,攻陷了房、歸、均、峽、荊門等州。
當時,元朝幾次派兵鎮壓劉福通都遭到慘敗,以后就改變策略,重點進攻劉福通的兩側,就是芝麻李和布王三、孟海馬領導的紅巾軍。
元朝派逯魯曾到徐州鎮壓芝麻李,由于兵力不足,他招募了兩淮的三萬鹽丁,組成了一支“黃軍”,包圍了徐州城。這時脫脫看到徐州唾手可得,為了爭得戰功,也親自率兵攻打徐州。后來徐州城破,元軍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芝麻李”不幸被捕,光榮犧牲。他領導的紅巾軍雖然受到挫折,但其他各支起義軍仍如火如荼地發展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