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之中,不論你是李清照蘇軾還是辛棄疾,哪怕加上李后主,不考量藝術性,《雨霖鈴》就是傳唱的高度。
無人可及。
當然,藝術性也高。
在陳癡卓越的唱功演繹下,其間意境淋漓盡致,讓人愁緒萬般。
陳大一心滿意足。
來潤州,見到了白衣卿相柳永,又聽到青樓大家唱了《雨霖鈴》,滿足了一個穿越者來到這個時代的心愿之一。
嗯……還有很多心愿。
比如看狄青平叛儂智高后入主樞密院——但要保住他有點難,不過再難也得保,北宋的武德全在他身上。
樓下的喧嘩聲將雅間里的安靜打斷。
老鴇敲門而入,笑道:“柳七官人,和上次一樣,一些士子和周邊青樓的姑娘們聞訊而來,他們把樓門都堵了。”
言下之意,如果柳永同意,她便邀請其中一些才華卓越者進來。
這也是采薇樓東家孫丞的意思。
喝酒這點小錢,采薇樓給的起。
柳永早已料到。
只要去青樓,哪一次不是這樣。
致仕后來潤州定居的途中,經過江寧府,應張方平的邀請去了秦淮河畔煙花長巷的青樓,那才叫一個熱鬧。
煙花長巷人山人海宛若上元燈會。
青樓女伎和滿城的士子聞風而來,竟逼得張方平從府衙抽調人手維持秩序。
而當夜宴請也是一場讀書人盛會。
不似今日只有兩個后學晚生。
但其實論分量,煙花長巷的夜宴參與者中,除了張方平,其余人士如江寧大儒趙篆、致仕老臣莊格治等,還不如今日兩個后學晚生。
笑道:“既然如此,那便請進來一起飲酒和詩罷。”
話音剛落,先前在樓下爭著要給柳永買單的兩個年輕士子已經進來,笑著行禮自報家門。
“晚生蘇熹,家父蘇紳。”
“晚生楊過,祖翁楊億。”
柳永笑道:“皆是名門之后的俊秀之才,請入座。”
陳大一又一次感觸。
這就是仁宗盛治啊!
在潤州的青樓里巧遇兩個年輕人,竟然都是名門之后,蘇紳和楊億在后世沒什么名氣,但在當今大宋,卻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嗯,都已經駕鶴西游了。
蘇紳是福建路泉州同安縣人,幾年前去世,因其知揚州時,將家眷都帶來了江南,又在潤州定居,所以死后葬在潤州丹徒縣。
其族人也逐漸遷徙到了潤州。
蘇紳還有個兒子名為蘇頌,慶歷二年高中進士,如今在汴京的館閣里深造,今后會成為北宋大名鼎鼎的相公。
楊億也非尋常人物。
他七歲時便能寫文章,十一歲時受到宋太宗及大臣的褒美,授秘書省正字,淳化年間高中進士,參與編纂《太宗實錄》,獨自完成五十六卷。
楊億終身不離筆墨,善寫小字,又留心佛教“禪觀”之學,曾編集時文數十篇,名《筆苑時文錄》,著有《括蒼》《武夷》《潁陰》等集,亦著有《內外制》《刀筆》等。
楊億詩學李商隱,是西昆體的代表人物。
所謂西昆體,是只從對仗工整、音律和諧方面著手,缺乏真情實感,雕飾用典詞意晦澀,后為文壇盟主歐陽修倡導的詩文革新運動所蕩滌。
眾人好一頓寒暄。
沒過多久,又進來了三位及冠之年的讀書人,皆是潤州本地有名的大才子,懷抱近作到來,顯然有請教之意。
范純禮有點怯場。
他知道他自己的水平,不如陳大一遠矣,大概也就和濮封胥一個段位。
但他又是范仲淹的兒子,搞不好這些人會找他“切磋”。
陳大一給了他一個莫慌的眼神。
就算要“切磋”,也是找我這個建寧軍谷雨文會的士子魁首,畢竟你范純禮現在沒名氣,贏了你也沒什么好炫耀的。
贏了我陳大一就不一樣了。
間接的贏了整個建寧軍,立刻便會大出風頭。
當然,這些人若真是不知所畏挑戰,陳大一也不會慫,就算自身才華不夠,那就繼續抄,總不能給恩師丟臉吧。
如果可以,陳大一還是想憑靠自身才華贏一場。
在杭州東籬畫舫上輸給了章惇,讓他久久不能釋懷。
章惇是名垂青史的才子。
但自己也是百萬大軍中殺出的好漢一條,又領先了這個時代一千年的見識,加上前身所擁有的才華和基礎,完全有資格和當世的年輕士子詩詞逐鹿。
果不其然。
當這些年輕士子請教柳永得到指點后,并不滿足。
一位寒門出身的士子起身,對陳大一行了一禮,目光直視言辭咄咄逼人,“久聞陳兄大名,才剛束發便已名揚天下,傳言更是擅長女子婉約風,今日相見才知曉陳兄著實是少年英才,不才數日前登北固山有感而發,仿照陳兄之《丑奴兒》填小令一首,不知道陳兄可否指教一二。”
頓了一下,“不知建寧軍之魁首,是否瞧得起不才。”
不知道他是情商低,還是有意如此言說。
這話有點挖苦的意味,完全忽略了那首《一剪梅》,說陳大一像女子一般只會寫婉約小令,而且直接把陳大一綁架起來,你作為一州魁首,不指教一下,那就是如他所說,瞧不起人了。
到時候變可說陳大一恃才自傲!
很明顯,這位周姓士子不服陳大一,畢竟這個年紀的年輕人都自命不凡。
陳大一:“……”
我指教個屁。
我自己都還在求學,哪有資格指教別人。
何況這位士子根本不是指教,就是范純禮擔心的“切磋”!
起身回了一禮笑道:“周兄謙遜了,方才柳屯田點評周兄文章,可謂言之寥寥,可見周兄之佳作,已是無可挑剔。”
給你臉了?
直接諷刺回去。
為何柳永點評只有寥寥幾句,因為他的文章乏善可陳!
但陳大一并沒有掉以輕心。
一般來說,大宋的讀書人都藏有那么一兩首壓箱底的作品,用在非常場合,今日這周姓讀書人找柳永請教的作品,肯定不是得意之作。
畢竟柳永早已致仕,且在官場也不顯耀,點評而已,又不能舉薦他。
所以他們只會拿出一般的作品來。
等柳永點評后,繼續修改以臻完美,今后再有機會時,就可以拿去投石問路以謀前途,所以不能有任何輕視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