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史前人族

從非洲發現的史前人族化石的數量來看,人屬起源于非洲。今天,人科動物家族包括人、倭黑猩猩、黑猩猩、大猩猩、紅毛猩猩(圖1)。此外,我們還發現了很多化石,尤其是地猿、傍人、南方古猿這類史前祖先的,它們都屬于人科。我們同它們的親緣關系,要比它們同黑猩猩的更近。所以,我們可以把人科動物定義為所有外形與人類相似、同樣可以兩足行走的大猿。

圖1:人科譜系

人科的各個分支分化經歷了幾百萬年,但由于缺乏化石證據,且基因數據也不夠精確,所以我們并不知道確切時間。比如,黑猩猩屬和人屬的最后一位共同祖先,生活在700萬~550萬年前。

珍貴的骨骼化石殘片表明,人科動物在700萬年前就已存在。但這些殘片還能揭示什么呢?事實上,有個很有趣的情況:人科動物的進化樹看起來更接近一棵灌木,表明人族經歷了一系列重要的進化階段和時期,而且在此期間,同時存在著許多幾乎擁有同一體形和生活方式的親緣物種。

這些進化過程中的第一階段,是從樹棲、四足的姿態過渡到不完全的兩足行走,換言之,這些人科動物可以用兩條腿走路,但仍然在樹上生活。其中一些物種你可能聽過,比如700萬年前的乍得沙赫人“圖邁”、600萬~570萬年前的圖根原初人,還有大約500萬年前的地猿。圖邁是最古老的兩足行走競爭者,我們目前只發現了它的頭骨和一塊股骨殘片,而且這些骨頭還受古代乍得湖附近的沉積物影響,早就變形了。據它的發現者、法蘭西公學院古生物學家米歇爾·布呂內說,圖邁的枕骨大孔(就是頭骨下方的大口,骨髓通過它連接大腦)的位置相對居中,位于頭骨下方,而不是靠近腦后,這在很大程度上說明圖邁已經適應了直立姿態,并在地上以雙足行走(圖2)。鑒于此,布呂內認為圖邁是人亞族世系的一員,仍同我們和黑猩猩的共同祖先有較近的親緣關系,不過,對于這能否充分證明其兩足性,人們仍有爭論。就目前而言,我們還沒有發現這一物種的其他研究樣本,所以要給出定論很困難。

圖2:智人和黑猩猩骨架的解剖比較

兩足行走造成了巨大的形態學變化,這在所有骨骼中都能看到。不過,最主要的變化還是在于頭骨底部的枕骨大孔位置、短而寬的骨盆(提升平衡性、允許雙腿垂直擺放),以及大腳趾與其他腳趾位置的并列。

人亞族世系的另一位古老成員是圖根原初人,由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布麗吉特·塞努特、馬丁·皮克福德發現。目前,圖根原初人的化石只有十幾塊殘片,分屬于在肯尼亞三個不同地點發現的四個個體。這種古人類的特別之處,在于其股骨的形狀要比早先發現的人科動物更接近智人,說明它常保持直立姿勢。不過,從其猿般的彎曲拇指來看,它還是更適合爬樹,依然保持著樹棲的生活方式。埃塞俄比亞出土的地猿化石——卡達巴地猿(580萬~520萬年前)及其可能的繼承者始祖地猿(440萬年前)——保存狀況要更好一些,能提供的信息也更多(圖3)。

圖3:人類及前人時間表

這個人科動物譜系包含了所有人屬物種及先前的近親,如南方古猿、傍人、地猿、圖根原初人、乍得沙赫人。現存的唯一人種只有智人,但基因研究已經表明,智人曾同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發生雜交。

看起來,到達這一進化階段的人亞族只能實現不完全的兩足行走。換言之,它們的雙腳已經能很好地適應走路,但仍像黑猩猩那樣有對生的大腳趾。雖然這種“行走趾”嚴重限制了地猿的行走效率,但也方便它們迅速攀爬樹木,畢竟其雙手仍然擁有類似猴子的那種長手指。后來,地猿的某個種(可能是始祖地猿)進化成南方古猿,且極有可能是約450萬年前的南方古猿湖畔種(圖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洛县| 建阳市| 神农架林区| 西昌市| 遵化市| 林口县| 门头沟区| 双辽市| 宁波市| 屏南县| 濮阳县| 修文县| 万山特区| 沐川县| 文成县| 乌兰察布市| 大英县| 大方县| 长寿区| 东台市| 伊春市| 玉龙| 秦皇岛市| 山阳县| 乐都县| 紫阳县| 江源县| 淮阳县| 武强县| 民勤县| 固始县| 清新县| 乐平市| 墨玉县| 黄大仙区| 昭平县| 绿春县| 广东省| 观塘区| 漳州市| 大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