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文藝復興時期的博雅
- 自由主義被遺忘的歷史:從古羅馬到21世紀
- (美)海倫娜·羅森布拉特
- 1551字
- 2025-08-25 11:19:24
慷慨在文藝復興時期依舊是一種貴族的,或者說是君主的美德。正如文藝復興時期的諸多文本所寫,貪婪“無疑是卑鄙和邪惡的標志”,而慷慨則是貴族應有的美德。[1]此時的博雅教育范疇逐漸擴大,影響力也與日俱增。意大利人文主義者皮埃羅·保羅·韋爾杰里奧(Pietro Paolo Vergerio,1370—1445)推崇西塞羅,他在《論紳士風度和青年的自由教育》(“On the Noble Character and Liberal Studies of Youth”)中重新闡釋了許多古典的教育理念。這本書于1402年初版,到1600年時已再版40次,是文藝復興時期再版和印數最多的教育學著作。韋爾杰里奧解釋說,博雅教育將受教者從“沒有思想的庸眾”中提升出來,[2]為他們未來成為領導者提供了合法性依據和準備。在書籍的陪伴下就不會滋生貪欲,男童可以學到美德、智慧和公民義務。
韋爾杰里奧的論述關注男性,這當然不是意外,自由教育自誕生之日起就是為年輕男性而不是女性服務的,它與獨立、公共演講和領導力相關,當時的人很難想象這與婦女有什么關系,對婦女又有什么價值。西班牙人文主義者胡安·路易斯·維夫斯(Juan Luis Vives,1493—1540)的《論基督教婦女的教育》(The Education of a Christian Woman,1524)是文藝復興時期女性教育領域最重要的著作,被譯為英文、荷蘭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和意大利文。在書中,維夫斯認為,對婦女的教育應當著重訓練她們的家務能力,最重要的是讓女性保持貞操。男性“具備各種利國利己的技能”是合情合理的,但只要教會女性“守貞、靜默、服從”就足夠了。[3]他認為宗教教條對此格外有效。
這并不意味著在文藝復興時期沒有任何女性接受過博雅教育。證據顯示,一些貴族婦女的受教育程度頗高,[4]有些甚至曾撰文支持博雅教育。但是對自由女性的偏見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么在這些罕見的婦女接受博雅教育的案例中,人們通常認為女性受教育反映了其父親的慷慨,而不是她們自己的慷慨品質。榮耀和聲望要歸于這位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家長(paterfamilias),因為這表明他有能力負擔奢侈的用度,而且不用擔心受教育程度過高的女兒嫁不出去。至于受教育的婦女本人則常常成為嘲諷和中傷的對象。常見的責難是高深的教育使女性過于男性化,使她們成為兩性關系中的掠食者。就連“自由”一詞在形容女性時也令人側目,因為這種描述通常帶有性含義。自由女性成了濫交的代名詞。1500年前后的一首敘事詩告誡人們,女人通常“在私下里……是很自由的”[5],這反映了人們長期以來的偏見,認為女性狡詐、罪惡、淫蕩。
然而,對于文藝復興時代的男童,特別是那些天生就要繼承權貴地位的男童來說,慷慨的品質和培養他們的博雅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荷蘭人文主義者、神父和神學家鹿特丹的伊拉斯謨(Erasmus of Rotterdam,1466—1536)將這些受過良好教育的男子比作“培育元老官、行政官、修道院長、主教、教皇和皇帝的苗床”[6]。他的兩部教育學著作《論基督教君主的教育》(The Education of a Christian Prince,1516)和《論兒童的教育》(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1529)[7]都認為在(富裕的男性)個體的成長中,博雅之藝的重要性僅次于對基督教的虔誠。他特別闡明,“慷慨”不僅僅是“饋贈”,還是“運用(你的)權力行善”。[8]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依舊用美惠三女神這個古老的比喻來象征慷慨。人文主義博學家萊昂·巴蒂斯塔·阿爾伯蒂(Leon Battista Alberti,1404—1472)引用塞內加來解釋這一點:“一位姐妹給予,另一位姐妹接受,第三位姐妹回贈,所有這些都應該在完美的慷慨之舉中有所體現。”[9]對阿爾伯蒂和許多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來說,慷慨的美德是自由和大方的社會所必需的。[10]
注釋
[1]轉引自Guido Guerzoni,"Liberalitas,Magnificentia,Splendor:The Classic Origins of Italian Renaissance Lifestyles," History of Political Economy 31,suppl.(1999):332—78.
[2]Pietro Paolo Vergerio的段落轉引自Kenneth Bartlett,ed.,The Civilization of the Italian Renaissance:A Sourcebook,2nd ed.(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2011),184.
[3]Juan Luis Vives,The Education of a Christian Woman(1524),bk.1,para.29.
[4]一長串名單參見J.K.Sowards,"Erasmus and the Education of Women," Sixteenth Century Journal 13,no.4(1982):77—89.
[5]在線版《牛津英語詞典》中的“自由”(liberal)詞條,3a。
[6]Christiani matrimonii institutio,轉引自Sowards,"Erasmus," 87。
[7]這本書的拉丁文標題是De pueris statim ac liberaliter instituendis(1529)。
[8]Erasmus,The Education of a Christian Prince,ed.Lisa Jardin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6),77.談到女童教育時,伊拉斯謨主要關注的是她們需要守貞(Sowards,"Erasmus").
[9]Leon Battista Alberti,"On Painting and on Sculpture," in The Civilization of the Italian Renaissance:A Sourcebook,ed.Kenneth Bartlett(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2011),171.
[10]Edgar Wind,Pagan Mysteries in the Renaissance(New York:Norton,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