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給予的政治
- 自由主義被遺忘的歷史:從古羅馬到21世紀
- (美)海倫娜·羅森布拉特
- 912字
- 2025-08-25 11:19:24
文藝復興時期的書籍經常勸誡精英要謹慎思考如何獲取和處置財富的問題。行為指南類書籍將慷慨列為一種美德,認為它能夠克制男人“對金錢的欲望和貪婪”。慷慨也包括在花錢時要“有益而不過度”[1]。慷慨的人用自己的財富支持親朋好友,幫助那些因身外之因陷入貧困的人,但不會花錢炫富。[2]知曉花錢的原則才能彰顯個人價值。[3]
對統治者而言,注重適度花費也被視為一種格外重要的品質。巴爾德薩·卡斯蒂利奧內(Baldassare Castiglione)的《廷臣論》(Book of the Courtier,1528)是這一時期主要的貴族價值手冊,這本書提出“美好而智慧的君主……應當樂善好施”,上帝會因此獎賞他。[4]不過統治者也被告誡不得鋪張浪費。伊拉斯謨告誡君主在花銷時要恰當而有節制,特別是絕對不能賞罰倒置。[5]尼科洛·馬基雅維利(Niccolò Machiavelli,1469—1527)以其特有的綜合了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的思想而聞名,他曾警告說,慷慨的君主在花銷時不應超出自己的能力,否則會導致資源枯竭,迫使他加稅,而這又會壓迫人民并激起他們的仇恨。[6]同樣,常被視為現代懷疑主義奠基人的法國作家米歇爾·蒙田(Michel Montaigne,1533—1592)也告誡統治者,在行慷慨之舉時要審慎并注重正義,謹防殺雞取卵(pour the seed out of the bag)。[7]
即使到了17世紀和18世紀,精英和統治者仍被告誡要行慷慨之道,但在給予時不能隨意為之。法國政治家、作家尼古拉·法雷(Nicolas Faret,1596—1646)特別區分了慷慨與鋪張。君主的慷慨應當始終以理性、審慎和適度為指導,在充分考慮職位、出身、年齡、貧富和名望的情況下,以有序的方式施予“體面人”。最重要的是,君主絕對不能行“危害式慷慨”,也就是絕對不能過度支出而導致財政枯竭。[8]其他手冊也表示,需要區分新富階級的一擲千金和長期以來公認的慷慨美德。1694年的第一版《法蘭西學院詞典》(Dictionary of the Académie fran?aise)將“自由”定義為“樂于向有德之人給予的人”,到了第四版又加上了“揮霍之人和慷慨之人有很大區別”。
注釋
[1]Antoniano([1584] 1821),2:39—40,in Guerzoni,"Liberalitas."
[2]Piccolomini(1552),轉引自Guerzoni,"Liberalitas".
[3]Fabrini(1547),轉引自Guerzoni,"Liberalitas".
[4]在ECCO發現的16世紀的譯文中寫的是“爽朗的王子”(freeharted princes),而意大利文和法文版本分別用了“libérale”和“liberal”的拼法。1724年的英文翻譯將其譯為“自由的王子”(liberal princes)。
[5]Erasmus,Education,78.
[6]西塞羅和馬基雅維利對這一點的分歧,參見Marcia L.Colish,"Cicero's De Officiis and Machiavelli's Prince," Sixteenth Century Journal 9,no.4(1978):80—93.
[7]The Essays of Michael Seigneur de Montaigne Translated into English(London,1759),3:153.
[8]Nicolas Faret,L'Honeste-homme,ou l'art de plaire à la cour(Paris:Du Bray,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