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雄主趙武靈王,結局竟是餓死宮中?
權力,往往伴隨著危機。權力越大,蟄伏在高位者身旁的危機也就越多。這些危機藏在暗處,如同炸彈,隨時會爆炸開來。站得穩不穩,重點在于他們的危機管理意識到不到位。
在我國古代的歷史舞臺上,有一位極具魄力的君主—趙武靈王。他用一場“胡服騎射”變革,將趙國帶到了春秋戰國的巔峰。可就是這么一個曾經牛得不行的人,最后竟然落得個餓死深宮的悲慘結局。這事兒要擱現在,估計都能上個“古代最慘人物榜單”了。
趙武靈王的傳奇故事,要從他的改革開始說起。那時,趙國的軍隊穿的都是寬袍大袖,騎馬打仗就跟穿拖鞋跑百米似的,別提多別扭了。趙武靈王一看,不行啊,這得改革啊!于是,他雷厲風行地搞了個“胡服騎射”的大動作,讓士兵們換上胡人的緊身衣,再來騎馬射箭。一時間,趙國軍隊那是虎虎生威,打得周圍國家落荒而逃,趙國一時風光得很。
可是,這個故事的轉折點來了。趙武靈王雖然在軍事改革上拿捏得穩穩的,但在權力斗爭這方面,卻是徹底栽了個大跟頭。為了追求所謂的“大愛無疆”,他居然在自己還活得好好的時候就把王位讓給了兒子趙惠文王,自己當起了“主政太上皇”。咱們都知道,這種事情一般都是在皇帝準備退休養老的時候才干的,可趙武靈王偏偏喜歡搞這種“新玩法”。
問題是,權力這東西啊,從來不是你說讓就讓得了的。趙武靈王一讓位,宮里立刻就雞飛狗跳了。新老勢力你爭我奪,趙國的政壇簡直成了大型掐架現場。更糟糕的是,趙武靈王的另一個兒子趙章不服氣,覺得自己被冷落了,索性掀起了兵變,妄圖推翻趙惠文王。
事情的始末是這樣的。
公元前301年,趙武靈王不顧大臣們的反對,廢掉太子趙章,改立小兒子趙何為太子。
趙國歷來有“立嫡立長”的傳統。趙章身份合法,毫無過錯,戰功赫赫,而且在朝堂和軍中都很有威望,為什么說廢就廢呢?原因很簡單,趙武靈王寵愛趙何的母親孟姚,而孟姚是個命薄之人,身染重病,早早去世了。去世之前,她懇求趙武靈王立趙何為太子。
趙武靈王也是個“戀愛腦”,想都沒想就答應了。可他卻沒有想過,這一答應,會給趙國帶來多大的危機。
公元前299年,趙武靈王將王位傳給趙何,自己則當起了主父。他的想法很美好,希望趙何能分擔國內政務大事,自己則能拿出更多精力,專注于對外軍事擴張。
這種做法太欠考慮了。天無二日,山無二虎,他的行為嚴重違背了政權構建的基本規律。世界上任何東西都可以共享,唯獨權力不行,這無疑給自己身邊埋下了一顆危險的種子。
一個人如果沒有危機管理意識,必會步步落后,陷入危險的泥沼;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危機管理意識,這個國家遲早會出現問題,甚至滅亡。身在高位,每一位管理者都必須擁有危機管理意識,摸清前進道路上的種種危機,才能及早消除危機,順利前行。
其實,路走到這里,趙武靈王如果能及時收手,認真“排雷”,也許還能補救。可他實在太缺乏高位的危機管理意識了,不僅沒有意識到自己錯了,而且還一錯再錯,又給自己埋下了第二顆危險的種子。
趙何之所以能繼位,自然是因為母親孟姚。可孟姚死了,趙何也當上了趙王,趙武靈王在朝宴上看到趙章對弟弟跪拜行禮,神情落寞、垂頭喪氣,心一下子就軟了。他覺得虧欠趙章很多,想要盡力彌補。
父親對兒子心中有愧,想要彌補,本也無可厚非。問題是,趙武靈王是主父,他身在高位,這一彌補,能不出亂子嗎?
為了彌補趙章,他每次吃飯都準備兩份,和趙章一起吃。在他的特許下,趙章出行的儀仗甚至和趙何同等規模。他還突發奇想,想把代郡分給趙章,讓趙章做代王,趙何做趙王。
這哪里是愛趙章?分明是在挑事。在他的默默支持下,趙章摩拳擦掌,想要奪權。趙何自然不甘示弱,小心翼翼地暗中部署,準備殺了趙章。當然,趙武靈王也有自己的小算盤,想繼續享受那種至高無上的權力。
這種情況下,幾個人的身邊都是危機四伏。
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以挑選墓地為由,將趙何與趙章帶到沙丘行宮。他想借此機會除掉趙何,從而推趙章上位。當他還在盤算具體計劃時,親手埋下的兩顆危險的種子,卻提前破土而出了。
趙章以為機會來了,派人假傳趙武靈王的命令,召趙何到趙武靈王住的沙丘宮來議事。趙何早在防著趙章了,自然知道其中有詐。他先是派了一個大臣前去試探,在大臣被趙章殺了后,便舉兵攻打趙章。
趙章戰敗,慌忙逃到趙武靈王的沙丘宮,趙武靈王收留了他。趙何的親信包圍了沙丘宮,殺了趙章。這事兒就這么算了嗎?當然不!趙何的親信都是老油條,知道帶兵包圍沙丘宮是大罪,即使撤兵,也要被誅殺。于是,他們一咬牙,一不做、二不休,繼續包圍沙丘宮。
沙丘宮里沒有食物,一代雄主趙武靈王勉強撐了三個多月,最后活活餓死了。
清醒錄
一代雄主就此落幕,讓人唏噓。趙武靈王身在高位,卻沒有高位者的危機管理意識。他廢長立幼,已讓身邊危機四伏。選擇小兒子趙何后,他又出爾反爾,給大兒子趙章希望,更是讓危機加劇,可謂錯上加錯。他自以為能掌控一切,殊不知,危險已悄然蟄伏在身邊。沒有提前做好危機管理工作,不能未雨綢繆,他注定落得個悲慘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