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思
- 牛克錦
- 1658字
- 2025-04-29 21:10:19
思危篇
第一章
慎思慮 蟻穴潰長堤,君子慎其微
思想超前,做事奇特, 王莽真的是個“穿越者”?
無論是販夫走卒,還是王侯將相,個人的力量再強大,在大勢面前,也無異于一粒沙塵墜入汪洋。不管處于什么位置,都應認清局勢,順勢而行,如此才能有效規避風險,消除禍患。
公元9年,王莽終于登上了他夢寐以求的皇位。許多后人調侃王莽是“穿越者”,因為他的一系列政策看上去好像是穿越過來搞改革的,但真相卻是,他根本就不懂這個時代的游戲規則。
王莽從小在一個“官二代”家庭里長大,但跟那些揮金如土的富家子弟不同,他走的是清貧勵志路線—穿著布衣,吃著粗糧,臉上還總是掛著一種“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正義感。憑著這股子不合時宜的古板勁兒,他迅速在朝中贏得了一幫“粉絲”。大家都說:“這人,不像一般的官啊,還挺正派!”在百官的擁護與個人的奮斗下,王莽被一步步推上了權力的巔峰。
一當上皇帝,王莽可就開始放飛自我了。他先是推出土地國有化,把豪強手中的地全收了回來;又搞起了貨幣大改革,想用新發明的錢幣來穩定市場。乍一看,這些政策的制定者簡直就是天才!問題是,這些“好點子”在當時完全就是行不通的空想,沒幾個人搭理他。
咱們說說王莽為什么會失敗吧,他始終抱著儒家那套“古之圣賢”的思想,認為只要按照先秦那些古老的理論來辦事,世界就能一切太平。然而,時代早就換頻道了啊!他還在用老皇歷辦新事情,結果搞得百姓們一個頭兩個大。
這就好比你非要在當下拿著個大哥大到處顯擺,你覺得自己特別有范兒,但別人看你就跟看一個笑話似的。王莽的改革雖然初衷是為百姓著想,但他忽略了實際的社會需求,還把自己擺在了“我最懂”的位置上,不接地氣,改革自然就成了一場災難。
逆勢而為的事,王莽干的自然不止這些。
土地政策失敗后,他沒有及時反省,考慮如何安撫天下人心,而是大手一揮,又開始打周邊的少數民族勢力。他將原本臣服于漢朝的匈奴、高句麗、西域諸國和西南夷等屬國統治者,由原本的“王”降格為“侯”。為什么這么干呢?因為在西周時期,中原才是正統,外族是沒有資格稱王的。這一行為又導致邊關起火,戰事不斷。
歷史證明,拿前朝的劍斬本朝的人,無一例外都會以慘敗告終。更何況,王莽要用的這把“劍”,早在春秋時期便已經生銹了。他不顧眼前的實際情況,執意逆勢而為,這就如同大樹逆風而擺,后果可想而知。盲目推行周代制度,他親手將一副好牌打得亂七八糟。
王莽不顧時代發展需求,逆勢而行,自然會被時代所拋棄。身處順境,必須有危機意識,認清形勢,順勢而為。任何人都要有危機意識,凡事多思,能根據局勢變化,隨時規正自己的行為,調整自己的方案,及時消除危機。如此,地位才能越來越穩固。
在這一點上,雍正皇帝就做得比較好。
1722年,康熙在暢春園駕崩,胤禛奉康熙遺詔,即皇帝位于太和殿,改元雍正。歷經千辛萬苦,終于奪得皇位,照理說,雍正是該松口氣了。但實際上,他卻比做皇子時更緊張了。因為在繼位之初,他就敏銳地看到了清朝潛藏在“盛世”外殼下的巨大危機。
危機有很多,比如朋黨斗爭、吏治不清、國庫空虛等。關外還有戰事急需平息。
雍正身在高位,感受著四面吹來的冷風,不禁瑟瑟發抖。這個時候,倘若他只顧及康熙的顏面,跟其他人一同高唱贊歌,而沒有居安思危,采取一些防范措施,那很可能只會取得暫時的安穩。那些隱藏在四周的危機,遲早會爆發出來,甚至演變成一場聲勢浩大的雪崩,將所有人埋葬其中。
雍正選擇順應大局、消除危機。他忍受著天下人的質疑,否定了康熙所謂的“無為而治”,用極大的代價,將那些危機一個一個挖出來,再逐一解決。頂著諸多大臣的反對,他實施了火耗歸公,攤丁入畝,士紳一體納糧、一體當差等“損官利民”的政策,而這些政策,毫無疑問都順應了時代大勢。
歷史證明,雍正的做法是正確的。在他的強力推動下,一系列順應時勢的政策得以順利實施,康熙一朝遺留的隱患被清除殆盡,國家再次走上正軌。這為清朝之后的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清醒錄
不管身處什么位置,我們都必須有危機意識,學會順勢而為,用高超的手段,化解潛藏的危機。那些不懂福禍相依、逆風行事者,只會讓身邊的危機悄然演化為龍卷風,鋪天蓋地,撕毀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