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面前,跑得越快,下場越慘
很多時候,危機如同落于干燥草原上的火星,只要給它一陣推波助瀾的風,它便瞬間可以化為燎原大火。因此,無論危機強弱與否,我們都應及時采取行動,不讓它繼續擴大。
一提到南宋高宗趙構,不少人會立刻聯想到他的“最佳拍檔”—秦檜。大家都覺得,是這位大名鼎鼎的“宋奸”,一手把宋金之戰搞得烏煙瘴氣,讓南宋陷入了屈辱求和的境地。難道這就是真相嗎?
趙構在面對危機時,那猶豫不決、瞻前顧后的心態,才是導致宋朝潰敗的關鍵。這場大戲,不全是秦檜的獨角表演,而是趙構自己拉開的序幕!
話說趙構剛登基時,那可真是個風雨飄搖的時刻。靖康之變,北宋被金兵打得潰不成軍,趙構慌慌張張地登上了皇位,心想:“這破攤子咋收拾啊?”于是,他決定一邊跑,一邊找地方重整旗鼓。然而,他的“跑路”速度簡直可以申報古代皇帝界的吉尼斯紀錄—連著幾次遷都,腳底抹油似的逃得飛快。這種操作倒是快,但在危機管理上,他卻慢得跟老牛拉車似的。
就在南宋需要一個大展拳腳、振興國家的機會時,趙構卻偏偏選了個最“”的策略:和談。其實,一開始金兵來犯,趙構也不是沒有反擊的心思,他甚至派了岳飛、韓世忠這些猛將沖在前線,打得金兵狼狽不堪。可問題來了,打著打著,趙構忽然心里打起了退堂鼓。他生怕這些猛將打贏了,功高蓋主,到時候自己的皇位不穩,所以在關鍵時刻,他居然下令讓岳飛班師回朝!
這事兒就像你請了個頂級廚師來做飯,結果飯還沒炒熟,你就把人家趕回家了,還非得說“算了算了,湊合吃泡面吧”。這邊岳飛一臉蒙圈地退了兵,那邊趙構和秦檜卻開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和談,最后簽下了那個千夫所指的《紹興和議》。
那么,趙構的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呢?說白了,就是優柔寡斷。面對金兵的威脅,他的腦子里全是“打了會不會輸?贏了會不會威脅我的皇位?”一連串的猶豫不決讓他錯失了一個又一個化解危機的機會。與其說是秦檜葬送了南宋,不如說是趙構自己在危機面前猶豫不前,親手將南宋推向了深淵。
很多人在遇到危機時,總是猶猶豫豫、拖泥帶水,生怕一不小心行差踏錯,帶來不可預料的后果。但殊不知,當危機出現時,最明智的做法是,用果決的行動去消除它。只有在危機還可控時快速出擊,才能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戰果。拖得越久,危機會像雪球一樣變得越大,難以消除。
看看唐太宗李世民的做法,我們就會明白了。
年輕時,唐太宗李世民就顯示出非凡的領導才能和果決的行動力。在玄武門之變中,他果斷出擊,沒有優柔寡斷,沒有拖泥帶水,干凈利落地解決了兄弟之間的權力斗爭,最終登上了皇位。即位后,他放手大干,以寬厚待人,重用賢臣,迅速穩定了國家局勢,開創了一代盛世貞觀之治。
李世民做事,向來行動果決。玄武門之變只是其中之一,在他的一生中,用果決的行動來消弭危機的事數不勝數。他用自己的傳奇經歷告訴世人:只有快速行動,消滅危機于萌芽,才能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勝利。
李世民即位之初,曾遇到一次大的危機。當時,唐朝邊境的小國突然反叛。他們聯合一些北方的游牧民族,對唐朝邊境發動了猛烈的攻擊。邊境守軍在他們的猛攻之下節節敗退,形勢一度十分危急。
消息傳到長安,滿朝震驚。李世民卻異常冷靜,他深知此時慌亂無益,唯有快刀斬亂麻,迅速行動,方能化解此次危機。他立即召開朝會,詳細分析戰局,然后做出戰略部署。他的應對方法很簡單,就是御駕親征,率領精銳絕地反擊。
皇帝率軍打仗,自然遭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對。但李世民卻不管這些,而是快速行動起來。他率領精銳的騎兵,日夜兼程趕往邊境。他的到來,極大地鼓舞了守軍的士氣。
在一次關鍵戰役中,他采取了出奇制勝的策略,先利用地形和兵力優勢設下埋伏,然后引誘敵軍深入。當敵軍進入埋伏圈后,他果斷下令全軍出擊。一時間,箭矢如雨,敵軍大亂。關鍵時刻,他身先士卒,率領精銳沖鋒陷陣,大敗敵軍。
接著,他乘勝追擊,連續發動攻勢,最終徹底擊敗敵軍,成功解除了邊境危機。
無論李世民也好,趙構也罷,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面臨危機時,果決的行動是多么重要。趙構的失敗,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在危機面前的優柔寡斷和錯誤決策。反觀李世民,他的成功則主要歸功于關鍵時刻的果斷決策和迅速行動。
清醒錄
歷史告訴我們,在面對危機時,果決地行動往往能消弭危機,化危為安;優柔寡斷,做事猶豫不決,拖泥帶水,只會讓危機進一步惡化,甚至導致國家滅亡。因此,遇到危機時,我們最應該做的是靜心思考,找到應對方法,快速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