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日本的締造(理性國譯叢66)
- (美)馬里烏斯·詹森
- 2915字
- 2025-04-29 15:12:36
第一節 掌握話事權
德川家康小心翼翼地、有計劃地利用關原之戰的勝利。他的目的是建立一個經久不衰的制度,超過前人所為。家康從一開始就比他們更有優勢。織田信長去世后留下三個兒子,豐臣秀吉有一個,但家康有九個兒子,他去世的時候還有五個在世。到1616年,即家康死的那年,其中一個兒子秀忠已經是幕府的將軍,另外三個則分別擔任尾張、紀伊、水戶三個親藩的藩主,倘若將軍沒有合適的繼承人,那么,這三家的子嗣將有資格成為將軍家的養子。然而,家康要想成功的話,還必須具備敏銳的判斷力、決心和耐性。
顯然,德川家康第一步要做的是處置西軍大名所持有的領地,這些人在關原之戰中與他為敵。87家大名被除封,三家被減封,受影響的領地的石高多達622.169萬石。單是豐臣秀吉之子秀賴的領地,就減少了130萬石。直接受益的是那些一開始就為家康效力的德川氏家臣。16世紀90年代,秀吉下令讓家康遷往關東平原,此后這一帶的土地都由這些家臣掌管,其中有好幾個的領地比很多大名的都要大,只不過因為是家康的家臣,所以沒有正式得到大名的身份。此時,官銜、名號都成了家康的囊中之物,由他來頒發,他很好地利用了這一條件,把家臣重新安置到日本腹地的各個戰略要地。接著,出于追加獎賞的需要,加上對大名忠心的猜疑,已經分封出去的土地也會發生變數。小早川秀秋在關原之戰中背叛了西軍,從而決定了這場戰役的輸贏,他被封到位于瀨戶內海的岡山(備前),他1602年離世的時候并無子嗣,因此其領地被重新分封給別的大名,小早川氏滅亡。這是第一次因為戰爭以外的原因導致封地治權的轉移,由此證明了當時崛起的中央權力是多么強大。
最大的問題是那些頭號大名。薩摩藩的大名島津氏在關原之戰落敗后,迅速地撤退到九州南部的領地。要消滅他的話,就必須跟另一位有深厚根基的大名聯手作戰。家康選擇用外交手段來解決這個問題。很快,使者就在家康的大本營和遠方的港口鹿兒島之間來來往往。但晚至1602年,家康和島津義弘才在前者的伏見城安排會面。有意思的是,當義弘第一次來的時候,家康剛好去了江戶,不在伏見城里,他讓這位客人一直等到他悠悠閑閑地回來。現在,義弘終于可以向家康解釋,自己之所以參加關原之戰,是因為他錯以為這是對秀吉之子忠心的體現。家康的心情平復下來,向義弘保證其祖傳的封地仍由島津氏統治,義弘發誓效忠德川家康這位新霸主。在兩人會面之前,朝廷提議家康擔任武家源氏的長者?,一心以為他會拒絕,現在,既然有了島津氏的加盟,家康便在1603年接受了這一任命,出任征夷大將軍、源氏長者、武家棟梁、淳和院與獎學院別當、右大臣。兩年以后,他把將軍一位傳給兒子秀忠,秀忠率領十萬眾來京都接受任命。家康的就職大典在關原之戰后不久舉行,但主要的大名沒幾個出現(與德川氏的家臣截然相反)。等到秀忠上任的時候,包括薩摩藩的島津家久在內的所有大藩主幾乎都來了,其隨從擠滿了京都的街道。值得注意的是,沒有一個想到除了參加秀忠的慶典,他們還應該去大坂城拜見豐臣秀賴。
家康擺脫了繁瑣的禮節,終于騰出空來計劃對付大坂城。豐臣秀賴貴為大坂城的主人,仍舊掌管著日本這座最大、最堅固的城堡建筑群。不過,大坂城所在的城市遭到那些落敗大名的手下蠶食,因為他們的領地都已經被沒收充公。絕望、恐懼的情緒在他們當中日益蔓延,要發起軍變不太可能,可如果不這樣做的話,又得不到其他大名的支持——畢竟這些大名已看出了不祥之兆。島津氏投降以后,絕大多數重要的大名向家康投誠。1611年,原來與家康平起平坐的主要大名全部宣誓效忠于他。
家康踏出第一步,他提議和秀賴會面。這時秀賴已經十歲,正接受京都貴族技藝的教育,他的母親在旁輔政。盡管秀賴的領地已經縮減到只有65萬石的石高,他仍然對德川氏的合法地位構成威脅,畢竟家康和其他大名曾承諾過捍衛他的利益。對于家康提出的會面要求,秀賴和他母親有所抗拒,躊躇不定,他們不確定的是,家康宣稱自己關心并尊重豐臣家,但誰知道這是不是其精心策劃的詭計呢。最后,雙方在1611年會面,地點并沒有選在家康的伏見城,而是在京都二條城這個比較中立的地點,不過這對雙方的關系并沒有起到多少改善的作用。
家康接下來要集中精力對付朝廷,后者為了確保自身權勢,可能會用秀賴來牽制他。就在家康獲得那一系列頭銜的時候,秀賴也被任命為內大臣。這個小男孩看起來頗有才干,逐漸成為朝廷上的熱門人物,人們開始議論是否要讓他繼任其父親的關白一職。家康急需朝廷保持中立,不能把它牽扯進武家政治之中。對于曾利用朝廷頭銜的豐臣秀吉來說,想做成這種事并不容易。但家康不一樣,他作為新的“武家棟梁”,反而有可能成事。1613年,家康發布一則針對朝廷貴族的命令(公家諸法度),意在限制朝廷干預武家事務,尤其要阻止朝廷加官或授職的舉措。這不過是更大的計劃中的一部分,整個計劃是要對朝廷事務加以規范,通過研習古代文書、尋找先例,一勞永逸地解決種種儀式場合的次序和禮節問題。這些場合數量繁多,主宰著貴族重復單調的日常生活。家康密切關注著計劃的進行,急匆匆地催促那些受命執行計劃的人,對這件事情予以高度的重視。通過優先處理這類事務,朝野復歸平靜,怨憤之氣消散,朝廷也越來越少或越來越不需要通過武士階層內部的關系來尋求幫助。同時,這個計劃必然體現了家康的地位在朝廷之上。還有大量的證據顯示,家康發自內心地敬重朝廷,在跟它打交道的過程中,他表現出尊重,也表現出決斷。
1613年,朝中貴族被下令要“勤于學業”,要給天皇安排貼身警衛,無論白天還是黑夜,都要抵住外出逛街的誘惑,不要參加運動、游戲,最重要的是,不要接觸那些不守規矩的浪子、無賴,這些人在京都街道上到處都是,數量還不少。一旦接報有人違反命令,那將會由將軍或他的代表而非朝廷來進行審查。
與此同時,更詳細的程序準則《禁中并公家諸法度》仍在準備當中,1615年大坂城一陷落,這份準則就立刻發布出來。[1]天皇的主務是文化方面的事情,把精力集中在精通那些平和的技藝上。接下來,它列出朝堂上應當遵從的座次、改元(年號)的時候應該遵守的程序,然后仔細說明不同等級的人在朝堂上行禮時所穿的衣服應該是什么質地、什么顏色和什么紋樣的。最后一條規定則是關于如何任命“門跡”(與公家有關的寺院)的僧綱?。
出于對佛教事務的關心,家康還想解決寺院之間的爭論,他下令分發明朝的重要佛經,希望寺院住持能夠為了教義學說而拋棄政治紛爭。
不管怎樣,秀賴還在大坂城,他的存在提醒著大家,德川氏手中的最高權力在某種程度上是非法的。到了1614年,家康認為條件成熟,決定對大坂城發動襲擊。他的借口很貧弱,說某個寺院的鐘銘使用了家康名字里的字,因此認定這是對家康不敬的表現。大坂城約有9萬守衛,作為日本最大的城堡,其防御工事給了他們不少幫助,兩次擊退了兩倍于他們的大軍。家康狡猾地轉而與豐臣家進行和談,提出休戰,但要求對方填平大坂城的部分城壕,以表誠意。對方答應了這些條件,落實的時候德川一方還好心地為對方提供勞動力。就在這時,德川一方撕毀和約,局勢隨之被扭轉。德川氏派出的工人隊伍過于熱心,最后填平的城壕比和約里要求的還要多。工程完成后,1615年夏天,家康再度發起襲擊,勢如破竹。敗局已定,年輕的秀賴和他母親自殺身亡,大坂城陷入大火之中,對死去的秀吉效忠這個難題也與之一并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