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做好人吃虧,被人欺負。這是不懂得“吃虧是福”的道理才會這樣認為。不與人爭,處處忍讓,表面上看是吃虧了,但按照因果法則,是處處體現“舍”的心胸,日積月累,培養了無量的福德。你聽說過有福的人會被人欺負嗎?因此肯吃虧的才是聰明的人!
1吃虧是一種隱性投資
吃虧是一種投資,你寬容別人,凡事禮讓為先,為他人著想,能不計較的不要計較,能成全的就要成全,能幫助的盡量幫助,這就是最好的人情投資。
商業從來都是一個多贏的游戲,任何一個環節沒有利益,這個游戲就無法持續進行下去。一個優秀的企業,不僅要對自己負責,還要對消費者負責,對經銷商負責。“吃虧”不僅僅是指在時間和精力方面的付出,也包括時時刻刻多為對方的利益考慮。
華人首富李嘉誠有很多做人做事的哲學令人敬佩,他告訴自己的兒子,你如果和別人合作,假如你拿7分合理,8分也可以,那我們李家拿6分就可以了。
李嘉誠為什么要這樣做呢?他讓別人多賺兩分,就會有更多的人都知道與他合作的好處,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和他合作。你想看看,雖然他只拿6分,但現在多了100個人,那他的收益如何呢?成大事的人,他的思想必然也是大氣的,他不會只盯著眼前的一點小利,而放棄更加長遠的利益。
身在職場的我們也應該學習一下李嘉誠的致富之道。付出多少,得到多少,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因果法則。也許你的投入無法立刻得到相應的回報,也不要氣餒,應該一如既往地多付出一點。回報可能會在不經意間,以出乎人意料的方式出現。最常見的回報是晉升和加薪,除了老板以外,回報也可能來自他人,以一種間接的方式來實現。
不要以為自己幫助同事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擦擦桌子、倒杯水,解決一下工作上的小問題就是“吃虧”了,其實這一點一滴的積累,就能讓你成為職場中的“紅人”。一個人見人愛的你,在職場行走起來自然也就暢快得多。所以說,“吃虧”是一種長遠的投資。
所以,身在職場中的你,趕快調整一下自己的思路吧!當今職場競爭如此激烈,如果你以為進入某個大公司就可以坐享其成了,等著每個月拿著薪水,悠閑得像在學校里生活一樣,從不肯“吃點虧”而去多做一點工作,那么你就錯了。
多做一些分外的工作,就會多一次學習和鍛煉的機會,也會多一種技能,多熟悉一種業務,上司對這種員工一定會青睞有加,只要你經常地去做一些分外之事,就會使你盡快地從人群中脫穎而出。辦公室中就需要你去學會“吃虧”,懂得“吃虧”,要明白吃小虧實際上就是一種投資,是為了長遠發展的一種考慮。只有放開肚量,從長遠的角度思考問題,才能發現拿銀子換鉆石的妙處所在。
小陳最近心情不好。她的團隊最近正在參加一個化妝品品牌夏季推廣會的比稿,她很努力,而且她對自己這一次的創意很滿意。她覺得這次是她在業內嶄露頭角的機會,所以,她和她的兩個搭擋加班加點,犧牲了好幾個周末。就在她通過一次次的比稿快要把項目攬到手的時候,老板讓她把這個項目讓給另一個同事來操作,理由是那個同事與客戶的關系更好,可以把這個項目攬到手的把握大一些;老板讓小陳理解,為公司作點犧牲。
眼看著自己的勞動成果被同事拿走,自己的美好前景化為了泡影,小陳感到心里堵得慌。從小到大,她的長輩都這么教導她,為人要謙遜,為人要禮讓,可她現在真不知道職場到底還要不要謙讓,她懷疑,到了21世紀,謙讓還到底是不是一種美德?
應該說,這種傳統的謙遜是現代職場每個白領必備的素質,也是職場競爭中一大護身法寶。
現代企業之間的競爭,不再是個人之間的單打獨斗,而是進入了“打群架”的時代。企業必須在競爭中取勝,取得最大的效益;也就是說,你所在的企業,首要任務是把餅做大,其次才是內部如何分餅的問題。職場新人進入企業后,企業就會讓他扮演一定的角色。一旦導演選定角色,大戲正式開始,作為一個演員,你就要講最起碼的職業道德,不能將臺后的個人恩怨帶到臺前。顧大局,識大體,這就是現代的團隊精神。
為了取得最大效益,企業領導人往往需要綜合平衡,有時要采取舍車保帥的策略;當他們在取舍兩難的時候,往往會讓新員工作出一些犧牲,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你有謙遜的美德。這就像一場比賽,需要隊員之間的相互配合,在必要的時候,犧牲自己的利益。當然,在平時的工作中,也不一定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只是自我克制一些就行了。
當然,如果小陳不將自己的作品拱手相讓的話,她也有可能攬到這個項目。但是,如果你犧牲了團隊精神,那將來就再也沒有人配合你了,在公司里你就成了孤家寡人,因此你就很難有第二次的成功了。所以,作為職場新人,你一定要保持謙遜的美德,學會盡快融入集體,并在其中找到自己該扮演的角色。想要被自己所在的團隊所接納,你就得接受和認同他們的價值觀念。
作為一個白領,你的成功,首先肯定是團隊的成功,因為團隊的成功也就是你自己的成功。的確,在這樣一個充滿商業競爭的社會里,對于一個渴望成功的職場新人來說,要你不去爭,不去計較,滿足上司的要求,甚至去欣賞同事的成功,確實是件不容易的事。因為你還缺乏足夠的磨煉,對自己的勞動成果希望馬上獲得等值的回報,進而出現斤斤計較的現象。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你要求獲得回報沒錯,但是,你如果過分注重眼前的和金錢上的東西,對于一個職場新人來說,有可能適得其反。如果你老是喋喋不休地跟上司提加薪或獎金的事,一旦超出他的心理承受能力,他就會在感情上感到煩躁,對你產生反感;即使上司滿足了你的要求,給你加了薪水或獎金,他也會在心里認為你這個人太現實、太不尊重他了,從此你在他心里就留下一個難以抹去的陰影。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你認為自己應得到的是非常合理的,你最好的辦法不是不擇手段去去據“理”力爭,而是讓上司主動地獎賞你。因為即使勉強爭到手了,對你也沒什么好處,只會在上司那里留下一個壞印象,讓你得不償失。
的確,在充滿商業競爭的社會里,對于一個渴望成功的白領來說,要不去計較,確實是件不容易的事。但你要堅信吃虧是一種投資,是為了長遠發展的一種考慮,只有吃得眼前虧,才能得到以后的利。
如果由于你的謙讓,讓團隊獲得了成功,上司心里肯定有數,同事也會對你更加欽佩,因此,你的個人形象得到了認可,你的個人品牌價值也大大提高,這也就意味著你將來會比別人有更多的機會。
所以,嚴格地講,你的謙遜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犧牲”,而只是一種隱性投資。因為這種投資是可以回收的,而且比一般投資的回報率要高得多!
所以有句這樣的商業俗語說:“釣魚需長線,有賠也有賺。”對于生意場上的得失,一定要站得高,看得遠,千萬不要“只見錐刀末,不見鑿頭方”,只顧一時的小利益,而失去長遠的大利益,是得不償失的。
事實上,如果你能夠平心靜氣和地對待吃虧,表現自己的度量,往往能夠獲得他人的青睞,獲得經商所需要的人脈資源,從而獲得商業上的成功。
世界上沒有白吃的虧,有付出必然有回報,生活中有太多這種事情,如果斤斤計較,往往得不到他人的支持。只有放開度量,從長遠的角度思考問題,就會發現,吃虧實際上就是一種商業投入,吃虧就是福呀!
智慧真悟
把吃虧看成是一種隱性的投資,這是智者的選擇。只有站得高的人才會看得遠,因為隱藏在“吃虧”背后的大利益往往是目光短淺者所不及的。
2付出就有回報
現在,你從別人那里獲得的任何東西,很可能都是對你曾經付出的回報,也許只是形式有所不同。你在付出的時候越慷慨,那么得到的回報就越豐厚;而付出時越吝嗇、越小氣,得到的也就越微薄。付出,就像沒有存折的儲蓄一樣。
一天下午,下著大雨,一位老婦人慢慢地走進了費城的一家百貨公司,當時大多數的柜臺人員都沒有理她。這時一位年輕人走了過來,問她道:“我是否可以為您做些什么呢?”老婦人笑著回答說:“我只是來避雨的。”年輕人聽后沒有向她推銷任何東西,而且還轉身為老婦人拿了一把椅子。雨終于停了,老婦人向這位年輕人道了謝,還向他要了一張名片。
幾個月之后,這家百貨公司的總裁收到了一封信,信中要求他派這位年輕人前往蘇格蘭,去收取一份裝滿一整座城堡的訂單。這封信,就是那位躲雨的老婦人所寫,她是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的母親。當這位年輕人收拾行李準備去蘇格蘭的時候,他已經晉升為這家百貨公司的合伙人了。
為什么這個年輕人會比別人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呢?原因就在于他比別人付出了更多的關心和禮貌。這樣的例子有很多。荷蘭的一個小漁村里,曾經有一位勇敢的少年以實際行動,讓全世界的人們懂得了什么是無私奉獻的報償。
那是一個漆黑的夜晚,波浪擊翻了一艘漁船,船員們的性命危在旦夕,他們發出了求救信號,而救援隊的隊長正巧在崖邊,聽見了警報聲,便緊急召集了救援員,立即乘著救援艇沖入海浪中。當時,憂心忡忡的村民們全部聚集在海邊禱告,每個人都捧著一盞提燈,以照亮救援隊返家的路。一個小時之后,救援艇沖破了濃霧,向崖邊駛來,村民們喜出望外,歡聲雷動,當他們精疲力竭地跑到海灘時,卻聽見對長說:“因為救援艇的容量有限,無法搭載所有遇難的人,無奈只得留下其中的一個人。”原本歡欣鼓舞的人們,聽見還有一人危在旦夕,頓時都安靜了下來,所有人的情緒再次陷入慌亂中。這時,來不及停下喘氣的隊長開始組織另一隊自愿救助者,準備前去搭救那個最后留下來的人。
16歲的漢斯立即上前報名,然而,他的母親聽到后,連忙抓住他的手,阻止說:“漢斯,你不要去啊!10年前,你的父親在海難中喪生,而3個星期前,你的哥哥保羅出海,到現在也音信全無啊!孩子,你現在是我唯一的依靠,千萬不要去!”
看著母親,漢斯心頭一酸,卻仍然強忍著心疼,堅強地對母親說:“媽媽我必須去,如果每個人都說我不能去,讓別人去吧,那情況將會怎么樣呢?媽媽,你就讓我去吧,這是我的責任,只要還有人需要幫助,我們就應當竭盡全力地救助他。”
漢斯緊緊地擁吻了一下母親,然后義無反顧地登上了救援艇和其他救援人員一起沖入無邊無際的黑暗中。一小時過去了,雖然只有一個小時,但是對憂心忡忡的漢斯的母親來說,卻是無限漫長的煎熬。忽然,救援艇沖破了層層迷霧,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大家還看見漢斯站在船頭,朝著岸邊眺望,岸邊眾人不禁向漢斯高喊:“漢斯,你們找到留下的那個人沒有?”遠遠望去,漢斯開心地朝人群揮著手,大聲喊道:“我們找到他了,他就是我的哥哥保羅啊!”
很感動人心的一個小故事。它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哲理,無私奉獻會讓我們得到意想不到的回報。16歲的漢斯秉持著一份對生命的熱愛與激情,獲得了回報和人們的敬仰。那份我為人人的奉獻精神,讓我們看見最耀眼的人性之光。特別是在母親的哀求聲中,他仍然堅持前往救援的決心,最后救來的竟是他的哥哥,更讓人倍感溫馨。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對于有利于個人的事,總是精打細算,錙銖必較,而對于有益于公眾的事,多半唯恐避之不及,這和漢斯的英勇行為兩相對照,實在太過自私渺小了!
可見在這個世界上,付出還是有回報的,而且還遠比你付出的多得多。就像農民在春天播下種子,通過辛勤付出后,會獲得更多的收成。事實上,只有在你付出了很多后,才會獲得很多。你工作越努力,在與人交往中越慷概大方,那么你獲得的回報也就越多。想要得到多少,就必須先付出多少。
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勸告我們:人只有獻身于社會,才能找出那短暫而風險的生命的意義。只要我們肯付出,終究會得到應有的報償,不必計較付出了多少,也不必計較等待了多久。人生不是算術習題,更何況很多時候,一加一的總和經常超過了二。
人生的付出就如回音,你付出多少,生活就會回報你多少。得失之間的轉化通常是需要時間和過程的,很多時候它并不能馬上被看到。人的一生,本來就是成敗相隨、好壞更替的統一體。善用心智的人深諳“吃虧”與“得福”的奧妙,懂得用長遠的目光看待“吃虧”,用“吃虧”將壞事變成好事。但只有掌握了主動權,才能讓“吃虧”發揮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將壞事變為好事。
戰國時期,齊國相國孟嘗君以養士出名,由于他待士誠懇,感動了一個叫馮諼的落魄人。一次孟嘗君叫人到其封地薛邑討債,馮諼自告奮勇,問將催討回來的錢買什么,孟嘗君讓他買一些家里沒有的東西。馮諼到了薛邑后,見老百姓的生活十分窮困,他們聽說孟嘗君的討債使者來了均有怨言,于是馮諼召集邑中居民,說:“孟嘗君知道大家生活困難,這次特意派我來告訴大家,以前的欠債一筆勾銷,利息也不用償還了,君上叫我把債券也帶來了,今天當著大家的面把它燒毀,從今以后再不催還。”
說著,馮諼果真點起一把火,把債券都燒了。孟嘗君如此仁義是廣大薛邑百姓沒料到的,于是,人人感激涕零。馮諼回來后,將實情告訴了孟嘗君,孟嘗君一聽很不高興:“我這不是吃大虧了嗎?”馮諼說:“你不是叫我買家中沒有的東西嗎?我已經給你買回來了,這就是‘義’。焚券市義,這對您、凝聚民心是大有好處的啊!”孟嘗君雖然覺得自己吃了個“啞巴虧”,但事情既已做了,只有打發馮諼去一邊休息了。
若干年后,孟嘗君被人以讒言陷害,相位不保,三千門客也走了大半,他只好躲回封地薛邑。薛邑的百姓聽說他回來了,傾城而出,夾道歡迎。孟嘗君感動不已,終于體會到了馮諼“市義”的苦心,當年的那個所謂的“啞巴虧”確實沒有白吃。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無論是得還是失,都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壞事與好事、吃虧與收獲,總是相輔相成的,在一定條件下,還能互相轉化,將來會因虧得福。能夠看到事物的兩面性和變化的可能性,才是智者的哲學。
如果你想創造更大的事業,就要付出更多的艱辛;如果你希望得到晉升,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如果你想得到別人的關愛,就要付出更多的愛……總之,這個道理適用于人生的任何階段,也適用于任何事情。
智慧真悟
付出是沒有存折的儲蓄,是因為它的回報是不定期的,是沒有確定性的。或許是積德行善之舉,或許會有一鳴驚人的回報,但無論怎樣,你都要堅信:善有善報,惡有惡果。吃點虧不要緊,因為也一定會有大利益等著你的。
3要“西瓜”,還是要“芝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