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架子,別讓自己“卓爾不群”
幾千年前,詩人屈原就說過:“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所以做人要謙虛。
謙虛是一種美德。在工作和生活中,謙虛的人總是能贏得更多的支持和幫助,相反,那些自高自大、看重自己、輕視別人的人總會引起別人的反感,最終將自己置于一種孤立無援的境地。
謙虛是一門藝術,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將謙虛說到位的。有很多人受到領導、親朋的夸獎后,也想謙虛一下,但是卻不知道如何謙虛,或者不知道如何恰到好處的謙虛。話說不到點子上,最后多半以幾句空洞的套話結束。語言貧乏,給人以一種矯揉造作或走形式之感。
那么,在受到夸獎時,如何謙虛才能恰到好處,才能更到位,給人留下良好印象呢?不妨借鑒下面幾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自輕成績法
夸獎都是有緣由的,或是做對了某事,或是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果,或是開辟了一個新局面,或是幫助了別人,總之是有一定原因的,絕不是空穴來風。當由于某方面的成就獲得了認可和夸獎,作為當事人,不妨采取自輕成績的方法,淡化自己所取得的成就。
牛頓因創建“牛頓”力學聞名世界,當有人稱他為偉人時,他認真地說:“千萬不要這樣說,我不知道別人怎么看我,但是我認為自己好像是一個孩子,在海濱玩耍的時候,偶爾拾了幾只光亮的貝殼,對于真正的知識海洋,我還沒有發現呢!”
牛頓將知識看作大海,把自己取得的成就看成是一個孩子在海邊偶然拾得的幾枚光亮的貝殼,比喻形象,言語輕松,極好地淡化了自己的成就,給人以真心誠意的謙虛之感。
征求批評法
面對贊美的時候,如果能從本身所取得的成績出發,認識到不足,向眾人誠心誠意征求批評,會更能表現出當事人的謙虛態度。當然,征求批評時,一定要誠心誠意,否則會給人一種矯揉造作之感。
相對肯定法
在面對肯定的時候,如果一味地說自己不行,甚至把自己說得一無是處,反而會給人一種傲慢的感覺,正應了那句“過度的謙虛就是傲慢”的俗語。
一個在表演領域取得一些成績的青年演員,面對眾人的夸獎時,只說了一句:“這不算啥,有什么呀。”言外之意是“我還沒怎么努力呢”!這就給人一種傲慢的感覺。
面對眾人的夸獎,魯迅是這樣說的:“哪有什么天才,我不過是把別人喝咖啡、說閑話的時間都用在工作上罷了。”
魯迅先生先是否認自己是天才,隨后肯定自己珍惜時間這一優點,這樣相對肯定的說法給人一種更真實的感覺,同時也讓人感知魯迅先生為人做事的謙虛態度。
妙用文字法
有些時候,直言謙虛,會給人一種不真實、虛假的感覺,特別是這種謙虛發生在兩個人之間,更顯得虛假、空洞。這種情況下,如果能夠巧妙利用文字,讓謙虛具體化,就會讓謙虛顯得真實、形象,有觸感。
一次,郭沫若和茅盾兩位文學大家相聚。倆人談論起文學巨匠魯迅來。郭沫若說:“魯迅先生愿做一頭為人民服務的‘牛’,我愿做這頭‘牛’的尾巴。”聽郭沫若這么說,茅盾也說道:“那我愿意做這頭‘牛’尾巴上的毛!”
倆人圍繞魯迅的比喻,巧妙設喻,一個愿做為人民服務的“牛”的尾巴,另一個愿做為人民服務的“牛”尾巴上的毛,比喻形象、有質感,謙虛的口氣展現得淋漓盡致,讓人印象深刻。
實際上,謙虛的方法遠不止上述幾種,在工作和生活中,可以根據不同的場合、時機,不同的交往對象,采取不同的方法。只要虛心而誠懇,方法適宜,相信定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好感話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