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秦諸子與中華民族精神
- 康中乾
- 721字
- 2025-04-28 19:08:14
第一章 儒家的心性論與中華民族的倫常之道
儒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儒學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培育有巨大作用,可以說沒有儒學就不會有深廣、博厚的中華民族精神。從某種意義上說中華民族精神就是儒學建立在心性論思想基礎上的倫理精神。
東漢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述說了儒家的從出和思想旨趣,曰:“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經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為高??鬃釉唬骸缬兴u,其有所試?!朴葜?,殷周之盛,仲尼之業,已試之效者也。”這是說儒家是從“司徒”這種官職演化而來的。司徒,是西周始置之官名,金文多作“司土”,春秋時沿置之,它主要是掌管土地和人民的,即官司籍田,負責征發徒役。在西周末期“官學下移”時,這種司徒之官演變成了儒家學派??鬃樱ㄇ?51—前479年)是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去世后儒家發生了分化?!俄n非子·顯學》言:“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宸譃榘??!比寮疫@八派中多數已不可考,其思想傳于世的是子思之儒、孟氏之儒、孫氏之儒這三派。子思和孟子思想上有傳承,思想旨趣基本一致,后世稱為“思孟學派”;孫氏之儒就是荀子的儒學,他與子思、孟軻重心性的儒學不同,他重儒學的“外王”功業。在后世社會中,儒學被定于一尊,遂有漢代董仲舒的儒學,還有宋明理學這種新儒學。從春秋至清末,儒家世代相傳而蔚為大觀,它對中華民族諸多精神的培育有良多作用。
儒學的思想主旨在基于血緣關系的倫理道德方面,它培育出了對兩千多年中國社會深有影響的倫理綱常的中華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