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隋唐五代時期

1.隋

盡管隋朝存在的時間(582—618)不長,卻在前所未有的范圍內設置了正式行政區。隋朝從突厥手中奪回河套地區,將北界擴展到陰山以北,五原、定襄二郡的北界已接近今中蒙邊界。在西北奪取哈密地區,于大業四年(608)設伊吾郡。又趁吐谷渾被鐵勒打敗之機滅吐谷渾,奪取其故地,于大業五年設鄯善郡(今新疆若羌縣)、且末(今新疆且末縣南)、西海(今青海湖西伏俟城)和河源(今青海興海縣東南)四郡,南起昆侖山脈,北至庫魯克塔格山脈,東起青海湖東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基本都是以往從未設置過正式行政區的地方。

隋朝初年在云貴高原有所擴張,開皇十三年(593)設南寧州總管府于味縣(今云南曲靖麒麟區),轄境東至今貴州西部,西至云南大理州,但數年后因爨蠻反抗而放棄。

在南方,隋煬帝于大業元年(605)滅林邑國,一度設置比景、象浦、海陰三個新郡,其中海陰已在漢日南郡舊地之南。但在隋國撤退后數月,林邑即收復失地,隋朝南界大致還在北緯18度即橫山一線。

南朝梁、陳雖已在海南島設置崖州,但并未有效控制。俚族廣泛分布于西江流域和海南島,其首領冼夫人對隋朝的效忠,使隋朝對海南島順利地行使管轄權。冼夫人去世后,隋朝在島上設置珠崖、儋耳、臨振三郡,從此大陸政權對海南島的行政管轄再未中斷。

在東北,隋朝對高句麗的戰爭,以失敗告終,邊界仍在遼河一線。

2.唐

大業十三年(617),隋太原留守李淵起兵,于次年建立唐朝。至唐太宗貞觀二年(628),隋朝末年以來的割據勢力全部被消滅,唐朝實現統一。但是除了海南島外,隋朝擴大的疆域全部喪失,東突厥大肆南下,一度威脅唐朝首都長安。但不久唐朝轉入攻勢,恢復并開拓疆域。

貞觀四年(630),唐大將李靖滅東突厥,唐朝實際控制區達貝加爾湖以北,設置行政區的范圍擴大到陰山以北600里,超出今國界。貞觀十四年,唐軍滅高昌,在今新疆先后設伊州(今新疆哈密市)、西州(今新疆吐魯番一帶)和庭州(今新疆烏魯木齊一帶)三個正式行政區,并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市西北)設安西都護府。貞觀二十年,唐軍擊敗薛延陀,進至郁督軍山(今蒙古國杭愛山脈東),突厥車鼻可汗被擒,至顯慶二年(657)西突厥投降。貞觀五年,唐軍由山東半島東端渡海進攻朝鮮半島中部的百濟,百濟降。龍朔二年(662),唐軍在天山擊破鐵勒。總章元年(668)滅高句麗,在平壤設安東都護府。

唐朝還一度取得黃河上游的河曲之地和大渡河上游,設置州縣;在西南今貴州東北部、云南一部和廣西建立正式行政區。

唐朝在邊疆地區先后設置6個都護府,用于行使對這些地區的管轄權。

單于都護府,始稱云中都護府,于龍朔三年(663)初置,麟德元年(664)改置。治所在云中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西北土城子),轄境相當于今內蒙古陰山、河套一帶。圣歷元年(698)并入安北都護府。

安北都護府,始稱瀚海都護府,龍朔三年,移燕然都護府于回紇本部(今蒙古國杭愛山東端),總章二年(669)改名。轄境約相當于今蒙古國和俄羅斯西伯利亞南部一帶。垂拱二年(686)移置今內蒙古。

安西都護府于貞觀十四年(640)置。治所在西州(今新疆吐魯番東高昌故城),統轄安西四鎮(龜茲、疏勒、于闐、碎葉),轄境相當于今新疆及中亞楚河流域。顯慶、龍朔中(656—663)移治龜茲(今新疆庫車市),轄境擴大至自今阿爾泰山西至咸海間所有游牧部族和蔥嶺東西直至阿姆河兩岸城郭諸國,后來轄境逐漸縮小,安史之亂后退至蔥嶺以東。

北庭都護府于長安二年(702)分安西都護府置,治所在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縣北破城子)。統轄天山北路東起阿爾泰山、巴里坤湖,西至咸海的西突厥各部族,安史之亂后轄境喪失。

安東都護府于總章元年(668)置。治所在平壤(今朝鮮平壤市)。轄境西起遼河,南至今朝鮮北部,東、北至海,包括今烏蘇里江以東和黑龍江下游兩岸直至海口之地。咸亨元年(670)治所內遷于遼東,后又遷至遼西。

安南都護府于調露元年(679)改交州都督府置,治所在宋平(今越南河內市)。轄境北至今云南紅河、文山二自治州,南至越南河靜、廣平省界,東至廣西緣邊一帶。安史之亂后,安南都護府的西北,即今云南漸為南詔所有。

唐朝還在正式的行政區外設置邊州都督府,例如在東北設室韋部落的室韋都督府、設黑水靺鞨部落的黑水都督府及勃利州、設靺鞨粟末部的忽汗都督府(渤海),雖然并沒有實際統治這些部族,但所確立的臣屬關系維持了較長時間。

唐朝擁有的疆域最西曾抵達咸海,最北到達西伯利亞,最東至薩哈林島(庫頁島),最南至北緯18度,在中國史上是空前的。但并非此范圍內都屬唐朝疆域,因為它并未同時達到極點,并且達到極點的時間很短,比如達到咸海之濱僅三年時間。

天寶十四載(755)爆發了安史之亂,唐朝極力鎮壓,西部空虛,被吐蕃趁機奪取。至廣德元年(763)叛亂平息,今隴山、六盤山和黃河以西,以及四川盆地以西已為吐蕃所掌握。起初河西走廊有些政區還是由唐朝地方官據守,不久后完全被吐蕃占據。西南今云南、四川南部和貴州西部都已為南詔所有,大渡河成為雙方界河,而且西南少數民族紛紛脫離唐朝。至唐朝末年,今貴州、湖北西北部、湖南西部和廣西西部都已不在唐朝管轄之下。隨著渤海國的興起和擴張,東北的疆域已收縮到今遼寧中部。

大中二年(848),沙州(今甘肅敦煌市西南)張議潮驅逐吐蕃守將,收復沙州,又收復瓜州(今甘肅瓜州縣東南)、肅州(今甘肅酒泉市肅州區)和甘州(今甘肅張掖市甘州區)。大中五年(851),張議潮率沙、瓜、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十一州歸入唐朝。此前的大中三年(849),唐朝已收復秦、原、安樂三州,至此唐朝疆域恢復到今新疆吐魯番地區,河西走廊和隴東、關中又連成一片。乾符二年(875)黃巢起義爆發,唐朝無力控制河西,當地漢人實力有限,隴右、河西又陸續被吐蕃、回紇奪去,只有瓜、沙二州始終為漢人所據,孤懸于唐朝疆域之外。以后曹氏政權取代張氏,直到北宋時才滅于西夏。

五代期間,中原王朝的疆域繼續縮小,北方契丹(以后的遼)向南擴展。后唐(923—936)時,契丹占有營州(今遼寧朝陽市、錦州市一帶)和平州(今河北灤河下游地區)。后晉天福元年(936),石敬瑭又將以幽州(治今北京市)、云州(治今山西大同市)為中心的十六州(史稱“燕云十六州”或“幽云十六州”)割讓于契丹。其中最南的瀛、莫二州于顯德二年(955)被后周收回,雙方就以白溝(今拒馬河)一線為界。

唐朝末年的天祐三年(906),交州(今越南河內一帶)土豪曲承美驅逐唐朝地方官,自稱靜海軍節度使。五代初期,占有嶺南的南漢政權兩次出兵取消靜海軍節度使,收復交州,但很快被當地人趕走。后晉天福四年(939),交州人再次驅逐南漢官員,由吳權稱王,越南從此脫離中國。盡管以后還接受中國王朝的封號,實際逐漸成為獨立政權。

隋、唐、五代期間,中國境內還有與中原王朝并存的政權,主要有以下幾個:

突厥

突厥起源于今俄羅斯葉尼塞河上游,后來遷移至今新疆天山北麓。5世紀被柔然征服,被遷于阿爾泰山。6世紀中葉迅速崛起,滅柔然,而后建立起疆域廣闊的汗國,其范圍包括今內蒙古中西部、蒙古高原、貝加爾湖東西的西伯利亞南部、今新疆大部和中亞咸海、巴爾喀什湖以東的阿姆河、錫爾河、楚河流域,牙帳(首領駐地)建于今蒙古國杭愛山脈東段。隋開皇二年(582)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大致以阿爾泰山為界。東突厥建牙帳于今蒙古國哈拉和林西北鄂爾渾河西岸,西突厥建王庭于三彌山(今新疆庫車北天山南麓)

東突厥于貞觀四年(630)為唐所滅。永淳元年(682)重新建國,名為后突厥,疆域與被滅前大致相同,但其內部部族眾多,各有領地,如葉尼塞河上游有黠戛斯,貝加爾湖一帶有骨利干,色楞格河流域有回紇等。天寶三載(744)為回紇所滅。

西突厥于顯慶二年(657)為唐所滅。

回紇(回鶻)

回紇原為鐵勒十五部之一,臣屬于東突厥。天寶初年消滅突厥后,基本繼承其疆域,牙帳建于杭愛山與鄂爾渾河之間。貞元四年(788)改稱回鶻。此后又越過阿爾泰山向西擴展,驅逐吐蕃,取得天山以北地區,并一度進入中亞費爾干納盆地。但曾與回鶻結盟反對突厥的葛邏祿,由今額爾齊斯河上游西遷,設首府于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附近),故西部中亞地區為葛邏祿所有。開成五年(840)在內亂和天災中為黠戛斯所滅。

回鶻人大部分西遷,遷入天山東段今烏魯木齊至哈密一帶者以西州高昌城為都,稱西州回鶻,或高昌回鶻、高昌。至12世紀初,其疆域擴展至塔里木河流域(今庫車一帶)。后成為西遼屬國,13世紀初歸附蒙古,中葉后成為元朝直轄地。在河西走廊中段者以甘州(今甘肅張掖市甘州區)為中心,稱為河西回鶻,11世紀前期滅于西夏。另有一支遷至蔥嶺西楚河流域,投奔葛邏祿,稱蔥嶺西回鶻,10世紀初與葛邏祿等族建立黑汗(喀喇汗國)

吐蕃

隋朝時青藏高原各部族互不統一,中部有寶髻、孫波等,東部為黨項、嘉良、附國,西部為女國、象雄,到7世紀初形成三大勢力——吐谷渾、蘇毗(孫波、孫波如)和吐蕃。吐谷渾為隋朝所滅,唐朝初年復國,但貞觀九年(635)再次為唐所滅,成為唐朝疆域。而吐蕃在其贊普(首領)松贊干布時期崛起,由山南匹播城(今西藏瓊結縣)遷都邏些(一作邏娑,今拉薩市),兼并蘇毗、羊同等部,又打敗黨項、白蘭,擊敗吐谷渾,獲其舊有領地;向西征服在今克什米爾地區的大小勃律,向南取得泥婆羅(今尼泊爾)等地,不僅統一青藏、康藏高原,而且占有今四川西部、滇西北等地。安史之亂后,吐蕃向東、向南擴展,取得唐朝大片疆域。8世紀后期至9世紀初,吐蕃疆域達到極盛,西起蔥嶺,東至隴山、四川盆地西緣,北起天山山脈、居延海,南至喜馬拉雅山南麓。9世紀中葉,吐蕃內亂,國勢衰落,后內部分裂。10世紀時,河西地區只剩下一小部分,祁連山南麓的阿柴原系臣服于吐蕃的吐谷渾部落,在今青海地區的吐蕃族稱為脫思麻,在原吐蕃中心地區的稱為烏斯,其東為波窩、敢,其西為藏,今阿里地區、克什米爾地區分為納里、古格、布讓、日托、麻城等部。

南詔

云貴高原上部族眾多,唐初曾在今四川宜賓和云南姚安分別設置戎州、姚州加以控制。貞觀二十三年(649),烏蠻六詔之一蒙舍詔在今云南巍山縣建立大蒙政權。因為其在六詔中地位最南,故稱為南詔。8世紀初,吐蕃侵入云貴高原。為對抗吐蕃,唐朝支持蒙舍詔首領皮邏閣統一六詔,封他為云南王,南詔遷都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市太和村)。天寶年間(742—755),南詔并吞東詔、西詔,并向東擴張,占領爨族地區。天寶九年(750),皮邏閣反唐,攻陷姚州,次年又依附吐蕃,大敗前往征討的唐軍,從此脫離唐朝。安史之亂后又向北擴張,奪取周圍地區,在今昆明市境筑拓東城以控制東南部。貞元十年(794),轉而聯合唐朝反吐蕃,奪取神川都督地(今劍川、鶴慶、麗江、香格里拉一帶)和昆明城(今四川鹽源縣),又向南征討茫蠻、黑齒等部族。

大歷十四年(779),南詔極盛時疆域包括今云南全部、四川大渡河以南大部、貴州西部,以及緬甸北部那加山脈和薩爾溫江以東地,老撾北部等地。

天復二年(902),貴族鄭買嗣奪取政權,次年建大長和國。后唐天成三年(928),趙氏奪權,改國號為天興。929年楊氏奪權,改國號為義寧。后晉天福二年(937)段思平取代楊氏,建大理國,定都大理(故羊苴咩城),以闡善(故拓東城)為東京。在此期間,該國疆域除東北略有縮小外,變化不大。

渤海

唐初滅高句麗后,其舊將大祚榮被安置于遼西營州。后來契丹叛亂占據營州,大祚榮率部進入靺鞨地區,成為當地人首領,他于圣歷元年(698)建立振(一作震)國,以顯州(今吉林敦化市)為都。唐先天二年(713)受唐朝封為渤海郡王,改稱渤海。8世紀中葉,遷都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寧安市西南東京城)。極盛時境內設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疆域西至今吉林農安、梨樹,遼寧昌圖、寬甸,東至于海,北至黑龍江鶴崗、同江、撫遠及以東,南至遼寧丹東市,東北至朝鮮龍興江一帶。契丹天顯元年(926)為契丹所滅,改為東丹國,成為契丹的附庸。926年遷至遼東,982年并入遼朝。

3.(后)梁

唐天復四年(904),朱溫逼迫唐昭宗東遷洛陽。天祐四年(907)朱溫廢哀帝,即帝位,建國號梁,史稱后梁,以汴州(今河南開封市祥符區)為東都,以原東都洛陽為西都。因為南北都已存在不少獨立政權,梁的疆域只有今河南和山東、安徽的淮北、江蘇西北角、湖北長江以北大部、陜西東部、山西南部和河北南部。梁龍德三年(923)(后)唐所滅。

4.(后)唐

沙陀首領李克用在唐朝末年被封晉王,據有今山西中、北部和河套地區。梁政權統治時其子李存勖即位,始終與梁對抗,于923年稱帝,國號唐,史稱后唐。同年滅梁,遷都洛陽。后唐基本統一北方,其北界推進到渤海灣北、燕山、山西、陜西和寧夏北界一線,西界擴大至賀蘭山、隴東一線,僅在今陜北和寧夏東北的定難鎮保持相對獨立。同光三年,后唐滅前蜀,疆域增加今四川邛崍山以東地、湖北西北部、陜西南部和甘肅東南部。長興三年(932)孟知祥占有前蜀舊地。清泰三年(936)為后晉和契丹所滅。

5.(后)晉

沙陀人石敬瑭本來是后唐河東節度使,駐晉陽(今山西太原市晉源區),936年反唐。石敬瑭向契丹稱臣,以許諾割讓盧龍一道和雁門關以北土地,乞求援兵。契丹主率兵救晉陽,大破唐軍,立石敬瑭為大晉皇帝,史稱后晉。石敬瑭將燕云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并允諾每年獻帛30萬匹,當年在契丹扶植下攻下洛陽。天福三年(938)以洛陽為西京,大梁為東京開封府,是實際首都。后晉北界已退至今河北、山西中部,其余疆域與后唐大致相同。開運三年(946),契丹軍攻入開封,后晉亡。

6.(后)漢

947年,原河東節度使、沙陀人劉知遠不服遼朝(契丹改稱),在太原稱帝。同年遼軍被迫撤回,劉知遠至大梁,改國號為漢,史稱后漢。乾祐二年(949)平定境內叛亂,疆域大致恢復至后晉時狀態。次年年底,大將郭威稱帝,后漢亡。

7.(后)周

951年,郭威改國號為周,史稱后周。顯德四年(957)奪取南唐東淮間地,南界推進到洞庭湖以東長江一線。顯德六年收復燕云十六州中最南的瀛、莫二州,與遼以白溝(今拒馬河)為界,但山西中部已由北漢割據。顯德七年初,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稱帝,后周滅亡。

與此同時,先后存在以下10個割據政權。

唐天復二年(902),楊行密被封為吳王,占有江淮一帶,以揚州為都,改稱江都府。吳后期的疆域大致相當于今江西、安徽淮河以南,江蘇江淮部和江南無錫以西、蘇北東北部,湖北東部,河南淮河、大別山間地。937年為南唐所取代。

南唐

吳天祚三年(937),吳主傳位于徐知誥,改國號為齊。次年徐知誥恢復姓李,改名李昪,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以江都為東都,改金陵府(今江蘇南京市)為江寧府,作為西都,是實際上的首都。保大三年(945)滅閩,次年留從效占據泉州,福州一帶為吳越所占,南唐擴大至今福建西部。保大九年滅楚,疆域增加今湖南和貴州東部,但次年為楚舊部驅逐。保大十五年失去長江以北。宋開寶八年(975)降于宋。

吳越

唐朝末年,錢镠據有吳越,開平元年(907)受梁封為吳越王,后又多次接受中原王朝封號和年號,但實際是獨立的政權。建都杭州,稱西府;以越州(今浙江紹興市)為東府。有今浙江省和江蘇南部蘇州以東地。947年出兵援助據有福州對抗南唐的李達,疆域擴展到閩江下游今福州一帶。宋朝建立后一直服從,太平興國三年(978)國家被廢除。

唐末馬殷占有今湖南,907年接受后梁封為楚王。后唐天成二年(927)封為楚國王,建都長沙,擁有今湖南、貴州東部、廣西紅水河流域和潯江以北地。951年為南唐所滅。

952年楚舊將劉言驅逐南唐軍,投后周。顯德三年(956)周行逢據湖南,受后周封為武平軍節度使,遷治武陵(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建隆四年(963)為宋朝所滅。

唐朝末年王審知占有今福建省境。后梁開平三年(909)受封為閩王,以福州為都。名義上一直歸順中原王朝,用后梁、后唐年號,實際是獨立政權。933年王璘稱帝,改福州為長樂府。后期內亂,945年為南唐所滅。

閩亡后,泉州守將留從效于946年驅逐南唐軍自立,受南唐封為晉江王,據有泉州、漳州一帶,至宋太平興國三年(978)歸宋。閩舊將李達據有福州,向吳越歸降。

南漢

唐末劉隱為廣州節度使,后梁開平三年(909)被封為南平王,實際成獨立政權。至其子劉巖(后改即位時,已占有今廣東、海南島和廣西紅水河及潯江以南地。貞明三年(917)劉巖稱帝,國號大越,次年改為漢,史稱南漢。以廣州為都,改廣州名興王府。951年楚滅于南唐,南漢乘機奪取其南部,疆域擴大至今廣西全境及湖南郴州一帶。開寶四年(971)滅于宋。

前蜀

王建于唐朝末年占據東、西川,受封為蜀王。907年稱蜀帝,以成都為都,史稱前蜀。其疆域包括今四川邛崍山以東、重慶市大部、湖北西北部、陜西南部和甘肅東南部。同光三年(925)為后唐所滅。

后蜀

前蜀滅后不久,后唐孟知祥據有西川,至長興三年(932)已完全控制前蜀舊地。934年稱帝,建都于成都,史稱后蜀。其疆域與前蜀相同。乾德三年(965)滅于宋。

荊南(南平)

后梁開平元年(907),高季興任荊南節度使,轄十州,約當今湖北石首、沙市、荊門以西一帶,首都在江陵(今湖北荊州市)。后唐同光二年(924)封為南平王,史稱南平。建隆四年(963),守軍以討湖南叛將為由假道,其子高繼沖降。

北漢

后周代漢后,漢河東節度使劉崇(旻)在太原稱帝,史稱北漢。僅有今山西離石、沁源、陽泉、代縣間地,依附于遼。宋于太平興國四年(979)攻陷太原,北漢主劉繼元投降。

此期間實際存在的獨立、半獨立政權不止前面所描述,但范圍有限,存在時間不長。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山市| 卫辉市| 英吉沙县| 九台市| 南宁市| 宕昌县| 达拉特旗| 沁阳市| 桓台县| 措美县| 德江县| 华蓥市| 夹江县| 金寨县| 满洲里市| 乐昌市| 七台河市| 绵阳市| 屏东市| 桦南县| 洞口县| 固阳县| 灵台县| 阿拉善左旗| 静乐县| 龙门县| 秀山| 龙南县| 博野县| 健康| 福安市| 曲水县| 北宁市| 哈尔滨市| 固原市| 丁青县| 太仓市| 手游| 新化县| 西峡县| 泸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