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南北朝時期

東晉太元十一年(386),鮮卑首領拓跋珪收集舊部復國,同年遷都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北),稱魏王,史稱北魏。皇始三年(398)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北魏從后燕、夏奪取大部分疆域,又先后滅北燕、北涼,到太武帝拓跋燾在位時(424—451)基本統一北方。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遷都洛陽。

1.北魏

北魏剛統一北方時的疆域大致北至今中蒙邊界稍北,至正光三年(522)前,大體與秦漢北界相同,陰山一帶還達到了更北,控制了陰山北麓。蒙古高原和今葉尼塞河上游、貝加爾湖一帶有柔然、高車(敕勒)、契骨等部族,其中柔然與北魏為鄰,最為強大,在今蒙古杭愛山脈東段車車爾勒格一帶建有可汗庭。北魏的東界已退至遼河以西,控制著今大凌河下游,遼東成為高句麗的范圍。北魏的西戎校尉駐在扜泥(今新疆若羌縣),控制著焉耆(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縣)和鄯善一帶,但未能擴展到西域其他地區。南界在今黃河以南,占有今河南中部及山東西北局部。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北伐失敗,魏軍反擊,一度到達建康對岸長江邊,從此疆域擴展至淮河一線,南朝僅保住今江蘇北部。但北魏在西部失去對西域的控制,退至伊吾(今新疆哈密市)

2.西魏

北魏永熙三年(534,梁中大通六年),孝武帝討伐權臣高歡未成,出奔關中,依靠宇文泰在長安建都,史稱西魏。

3.東魏

高歡另立元善見為帝,遷都鄴(今河北臨漳縣西南),史稱東魏。東、西魏界線大致在黃河、今山西西南、河南西部、湖北北部。

東魏武定五年(547,梁中大同二年),侯景以河南地降梁,使梁的疆域擴大到淮河以北。此時吐谷渾首領夸呂(529—591在位)稱汗建國,540年(西魏大統六年)以伏俟城(在今青海湖西岸布哈河口附近)為都。西魏的西域部分為吐谷渾所占,西界退至敦煌。

武定八年(550,西魏大統十六年,梁大寶元年),高歡廢孝靜帝自立,國號齊,史稱北齊。

西魏廢帝二年(553,梁承圣二年),西魏攻取梁益州,次年攻下梁元帝所在的江陵(今湖北江陵),其疆域增加今湖北西部、重慶、四川。今貴州和云南名義上也隨益州的歸屬而成為西魏疆域,實際已為當地民族所據。西魏劃出江陵附近數縣,立蕭詧為梁帝,作為附庸,史稱后梁。北齊天保八年(557,梁太平二年)北周取代西魏。北周驅逐在今甘南、川北的羌人,置宕昌郡,這是中原政權首次在該地設置的正式政區。北齊奪取南朝江淮間地,陳的北界已退至長江。

4.南朝

東晉以后,南方先后建立宋、齊、梁、陳四個政權,其南部疆域始終處于收縮狀態。西南少數民族聚居區雖自漢武帝時已設置郡縣,但中央政權的行政控制往往只限于政區治所周圍與交通線沿線。三國時,蜀國諸葛亮曾一度大力開發,實際控制區有所擴大,但在西晉時期,一些政區已名存實亡。由于東晉和南朝一直忙于防御北方和對付內部的權力之爭,顧不上對西南轄區的經營和開發,加上地方官治理不當,甚至殘酷壓迫當地民族,規模不等的反抗時有發生。梁太清二年(548)侯景之亂爆發,寧州刺史奉命救援京師,離開治所。當地爨蠻豪族乘機而起,在550年脫離梁朝。在其影響下,周圍地區紛紛自立,今四川長江和大渡河以南、湖南西部已無南朝郡縣存在。

192年(一說137),東漢最南端日南郡象林縣人區逵建林邑國,漢朝南界從北緯13度退至北緯16度一線。三國時期,林邑又向北擴張,吞并西卷縣,推進至北緯17度。大約在南朝后期,林邑又占日南郡剩余3縣,南朝南界退至北緯18度。

主站蜘蛛池模板: 老河口市| 肃南| 乌什县| 彰武县| 竹北市| 长兴县| 新田县| 金溪县| 阿瓦提县| 古田县| 儋州市| 威信县| 呼和浩特市| 隆尧县| 肥乡县| 抚顺县| 托克托县| 土默特右旗| 交城县| 林口县| 库伦旗| 西藏| 沙雅县| 府谷县| 区。| 墨脱县| 景德镇市| 济宁市| 通山县| 华坪县| 宝山区| 巴南区| 怀宁县| 武安市| 清水县| 文昌市| 资讯 | 洪湖市| 湘阴县| 深州市| 咸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