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地上的中國史:藏在地理里的歷史
- 葛劍雄編著
- 3213字
- 2025-04-14 13:40:36
五、宋遼金元時期
1.宋
960年,趙匡胤通過兵變取代后周,建立宋朝,首都仍在東京開封府,史稱北宋。
太平興國四年(979),宋朝消滅最后一個割據政權北漢,基本恢復唐后期疆域。但其北界已退至今山西河曲、岢嵐、原平、代縣、繁峙和河北阜平、滿城、容城、霸州及天津市區一線。遼軍仍多次南下,最遠到達澶州(今河南濮陽),宋軍亦曾推進到此線以北,但雙方穩定的態勢沒有改變。
西北黨項族首領李繼捧一度向宋朝投降,獻出銀(今陜西榆林市榆陽區東南)、夏(今陜西靖邊縣北白城子)、綏(今陜西綏德縣)、宥(今內蒙古鄂托克旗東南城川古城)四州之地。但其族弟李繼遷在三年后占領銀州,后來不斷進攻夏、靈、麟等州,從未真正服從宋朝。宋景祐元年(1034),李繼遷之孫元昊(因曾被宋朝賜姓為趙,一度稱趙元昊)正式建立夏國,史稱西夏。此后宋朝與西夏的北界大致穩定在今甘肅蘭州、靖遠,寧夏同心及陜西北部白于山一線。
對西南在唐后期脫離的少數民族地區,宋朝并未恢復控制。
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以王韶為洮河安撫使,對河湟一帶用兵,次年擊敗羌族木征,收復熙州,置熙河路。宋神宗熙寧六年,王韶又取得河(今甘肅臨夏市西南)、洮(今甘肅臨潭縣)、岷(今甘肅岷縣)、宕(今甘肅宕昌縣)、亹(今青海門源回族自治縣境)等州地。元符二年(1099),吐蕃邈川首領內部沖突,宋朝取得邈川和青唐,分別置湟州(今青海海東市樂都區)和鄯州(治所同)。但不久因為羌人反抗而棄守,其他州也有喪失。崇寧二年(1103),宋軍收復湟州,次年收復鄯州、廓州(今青海化隆縣西南)。大觀二年(1108)又收復洮州和積石軍(今青海貴德縣西),宋朝疆域擴大至今烏鞘嶺以南的湟水流域、大夏河流域、洮河流域。
在西南,經過多次的軍事征伐與招撫,今四川南部、湖北西南、湖南西部、貴州東北和廣西西部重新歸入版圖,設置正式州縣或羈縻州。
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占開封,次年宋徽宗和宋欽宗被擄北遷,北宋覆滅。1127年趙構(宋高宗)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市睢陽區南)即位,史稱南宋。建炎三年(1129)升杭州為臨安府,建為行在所(皇帝臨時駐地)。與北宋相比,南宋的南部和西南邊界并無變化,但北界因金人南下而南移。南宋初年,金兵一度進至今湖南、江西和浙江三省中部。紹興九年(1139,金天眷二年),宋金第一次和議成立,雙方確定以當時黃河為界。但次年金人毀約,出兵取河南、陜西。紹興十一年(1141,金皇統元年),宋金議定以淮河為界,次年又將西界調整至大散關(今陜西寶雞市陳倉區西南)及今秦嶺以南。此后界線基本穩定,僅有局部的變動。
據趙汝適于寶慶二年(1226)所著《諸蕃志》,當時澎湖列島已隸屬于福建路晉江縣。
2.契丹、遼
后梁開平元年(907)耶律阿保機取代遙輦氏為契丹主,合并八部為一國,后梁貞明二年(916)稱帝。契丹相繼征服周圍的奚、霫、黑車子室韋、女真、烏古、室韋、吐谷渾、黨項、韃靼、沙陀等部,攻取營州、平州、遼東(今灤河、遼河流域),并于天顯十一年(936,后晉天福元年)取得燕云十六州。遼的穩定疆域西起金山(今阿爾泰山),北至蒙古高原北緣和外興安嶺,東抵庫頁島(今薩哈林島),其南界的西段大致按今中蒙邊界分別與西州回鶻、西夏相接,東段在今內蒙古、山西、河北境內與北宋為界。遼滅渤海國后,還一度擁有朝鮮半島北部原屬于渤海國的一塊土地,遼與高麗的邊界大致在今朝鮮咸興至鴨綠江口南岸一線。太祖耶律阿保機在狼河(今烏力吉木倫河)之濱選定都城地點建城,神冊三年(918)建成,稱為皇都(故址在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天顯十三年(938)增建上京臨潢府,統和二十五年(1007)增建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縣西大明城)。遼的正式首都始終在上京,但后期實際已遷至中京。
3.于闐
西域古國。自西漢歸屬西域都護府后,一方面接受中原王朝管轄,另一方面繼續保持國家的形式和對內的統治。在中原王朝強盛并能控制西域時,是王朝內的自治政權,屬于王朝疆域。在中原王朝衰弱,無法控制西域時,就成為獨立政權。唐朝后期以來就維持這一狀態。以于闐鎮為都城,11世紀初的轄境約有今新疆且末、麥蓋地、莎車以南地和帕米爾高原。北宋時屬于回鶻黑汗王朝。
4.黑汗(黑韓、喀喇汗)
10世紀末,楚河流域的葛邏祿(割祿)聯合西遷后的一部分回鶻人趁中亞薩曼王朝瓦解之際,取得河間(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地帶,建立黑汗(喀喇汗)王朝,汗庭建于八剌沙袞(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以東楚河南岸),副汗駐扎在怛羅斯和疏勒。11世紀時疆域包括今新疆西部伊寧市、塔城市和喀什市一帶,阿姆河中游達爾甘阿塔以東、巴爾喀什湖以南地。大約自1041年起,黑汗分裂為東西二汗,東汗于1004年后不久滅于闐。1140年歸入西遼。
5.西夏
宋雍熙二年(985)李繼遷襲據銀州,與宋朝對抗。咸平五年(1002)攻陷靈州,改為西平府,次年建都。其子李德明即位后,于宋天禧四年(1020)在懷遠鎮(今寧夏銀川市)筑城為都,稱興州。宋明道元年(1032)李德明死,其子元昊即位,仍以興州為都,稱興慶府。宋寶元元年(1038)李元昊稱大夏皇帝,宋稱之為西夏。
西夏中心區即今寧夏大部,宋景祐二年(1035,西夏廣運二年,遼重熙四年)滅沙州曹氏政權后,占有河西走廊。經過與宋、遼反復交戰,西夏的疆域大致穩定在北起今中蒙邊界,南至祁連山脈,今甘肅蘭州、靖遠,寧夏同心,陜西靖邊、佳縣西南一線,西起今甘肅西界,東至今內蒙古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后旗、烏梁素海、包頭市西、鄂爾多斯市東勝區,陜西神木、佳縣西一線范圍內。金滅遼和北宋后,西夏的東界與金為鄰,北部與蒙古為界,大致與遼時相同。南宋初,西夏取得河湟地區(今青海東部)。在西夏后期,邊界沒有發生大的變化。西夏寶義元年(1227,宋寶慶三年)為蒙古所滅。
6.金
宋政和四年(1114,遼天慶四年),遼所屬女真部首領完顏阿骨打以鴨子河(今松花江哈爾濱以西一段)一帶為基地,起兵反遼。次年稱帝,建國號金,定都于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區),天眷元年 稱上京。至天會三年(1125,遼保大五年,宋宣和七年)滅遼,天會五年滅北宋。金滅遼后,取得其大部分疆域,但始終未能征服蒙古高原上的游牧部族。在金全盛時,其西界也只到今興安嶺北段、蒙古國喬巴山、內蒙古二連浩特市一線。隨著蒙古日益強大,金的邊界不斷后撤,泰和八年(1208)已退到大興安嶺、今內蒙古達來諾爾、蘇尼特左旗、蘇尼特右旗、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一線。金與高麗的邊界大致與遼時相同,但失去了保(今朝鮮新州)、定(今河北定州)二州,故西端已經以鴨綠江為界,不再在江南占有一席之地。
貞元元年(1153)遷都燕京(今北京市),改稱中都大興府。貞祐二年(1214)在蒙古軍壓力下遷都南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市)。末年金哀宗逃至蔡州(今河南汝南縣),天興三年(1234)滅于蒙古和宋軍聯合進攻。
7.西遼
遼覆滅前,宗室耶律大石于遼保大四年(1124)自立為王,率部西遷。先后占據西州回鶻和黑汗國舊地后,又向西擴展至阿姆河流域。1143年(一說1131)大石在起兒漫(今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西北)稱帝,國號仍稱遼,史稱西遼。1134年建都于八剌沙袞,叫作虎思斡耳朵。西遼最大疆域大致包括今新疆全部,帕米爾高原以西至咸海南的阿姆河西岸,巴爾喀什湖以東,北至今蒙古國西部。蒙古興起后,西遼的東北部日漸為蒙古所占。1211年乃蠻王屈出律奪取政權,但仍沿用遼的國號。成吉思汗十三年(1218)為蒙古所滅。
8.大理
937年,段氏大理建立時,完全繼承南詔疆域。入宋后一度接受宋朝封號,雙方相安無事,邊界長期穩定。其轄境包括今云南全省、四川西南部、貴州晴隆以西數縣、緬甸北部那加山脈以東地和薩爾溫江以東地、老撾西北部、泰國北部。建都于大理(今云南大理市)。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為忽必律所滅,后置為云南行省。
9.吐蕃
吐蕃長期處于分裂狀態,故除了與宋、西夏接壤地帶一些部族與之有軍事沖突外,不具備向外擴張實力。另一方面,受軍事實力與自然條件制約,周圍政權也沒有進入吐蕃地區的可能,僅有北宋獲取其東北邊緣的熙河路。吐蕃諸部占據范圍包括青藏高原、川西高原,今克什米爾地區大部和喜馬拉雅山南麓今不丹、錫金和尼泊爾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