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大蕭條時期的中國:市場、國家與世界經濟(1929—1937)
最新章節(jié): 譯后記
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是一次全球性事件,它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現(xiàn)代歷史。由于當時各國都已紛紛擺脫銀本位,世界貨幣體系由金本位主導,而中國是當時世界上幾乎唯一仍采用銀本位的國家,因此當世界上其他國家作為商品的Eh銀價格發(fā)生波動,就會對中國的金融和經濟生產帶來直接的沖擊。本書通過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棉紡業(yè)、繅絲業(yè)在大蕭條中的表現(xiàn)具體演示了這種傳導效應。當終于無法承受這種沖擊之時,國民政府不得不積極地進行幣制改革,廢除銀本位。這場由;政府主導的幣制改革,從一開始就面臨著復雜的國際關系和嚴峻的國內經濟形勢的挑戰(zhàn)。盡管以擺脫銀本位的法幣改革初時頗見成效,但外匯儲備始終不足、對財政金融管控不力,都為中國經濟后來更大的混亂埋下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