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自序 不做多余的事

為什么我們懂得那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相信大家對這些問題都不陌生:

想要減肥,卻總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巴;

想要好好對待親近的人,卻總是控制不住就發脾氣;

想要升職加薪,工作卻總是拖到最后一刻鐘還沒完成。

可能是大家都有這方面的問題,所以2012年7月,《自控力》上市后,不經意地成為一本現象級超級暢銷書。幾年下來,發行量400萬冊+,至今依然是暢銷榜單前列的“常客”。不過,這并不是唯一一次。2009年,與古典老師合作出版他的第一本書《拆掉思維里的墻》,那時候也走向了百萬冊,所以驚喜之余,倒也平靜。

作為編輯,能夠策劃、參與到一本百萬級暢銷好書的操盤中,真是幸事一樁。一本好書就像我的一扇窗戶,為朋友們做好書,與許多素昧平生的人交流、學習,這是我做書的“私心”。當然,我也希望書大賣,但更盼望收到讀者們的“閱后反饋”。

為此,我做了很多嘗試,甚至專門創立自控力school社群,以便面對面地交流。沒想到,無心插柳柳成蔭,社群支持到近千位朋友的成長,助力了包括“剽悍一只貓”等人的起步。能夠看到一本好書為哪怕一個人帶來的改變,就已是榮幸之至!

改變三階:轉念、轉化、轉變

在這個知識焦慮的時代,人人都在說“改變自己”,渴望自我管理“棒棒棒”“好上加好”,試問:成效如何?

拿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健身。運動是一件100%回報的快樂的事,地球人都知道。經常聽到很多人下決心自控,好好健身、減肥,開頭激情澎湃,一上陣卻立馬敗下陣來,舊態復萌如同變臉。很好奇,為什么呢?就我的觀察,可能有以下三種狀況:

1.沒有動力或者壓力,需要一個讓自己心甘情愿投入的目標

有清晰、可衡量、deadline的目標,才有努力的方向、評判的標準。

大多數人提到減肥,心里可能說:“今天不運動也沒什么,該吃吃該喝喝,該熬夜熬夜。吃飽了再減肥,明天再運動……”試問:“你真的愿意瘦瘦瘦,還是希望有一個‘瘦成一道閃電’的光環說出去炫耀,或者只是趕趟兒罷了?”

如果我們沒有內在、主動的目標,生活可能會給我們一個外部、被動的目標:如果體檢指標虐人,或者心儀的男生說“接下來三個月內,必須減肥20斤才能做朋友”,估計大家立馬變身運動狂人。

2.認知需要提升,你不知道的東西更重要

知道運動頂好,可是不知道具體為什么要運動,“知之不詳”,也不夠:認知不全面、不深入、不完整的結果,導致很多人在此止步不前,錯過了深入探索、了解的樂趣。

另一方面,有些人的認知壓根是錯誤、顛倒的。比如很多人愛給自己貼標簽——“拖延癌晚期”“喪”“熬夜族”“原生家庭禍害”……似乎只要一貼上標簽,就可以原諒自己。可是,讓自己過得輕松、高效的,最終只有行動與結果吧?標簽帶來的滿足感就像一塊哄孩子的糖,讓我們忽略了對自己來說更有價值的東西。說一句大白話:我們并不“真正!深入!了解!”的東西,恰恰是最需要學習的,也是最重要的。

3.需要切身體驗,幫助自己輕松啟動

一說到行動(just do it),估計很多人都撓頭,深感舉步維艱。我更傾向于將行動換為“體驗(enjoy)”一詞,何為體驗?親身經歷就好,不必操心太多,諸如“萬一做不到怎么辦”“做得差顯得自己沒水平,不要不要”別人怎么看我”……體驗只是當下的一種狀態罷了,無關后續結果與目的,我們把自己想象成一個打開一盒巧克力的好奇寶寶,難道不是更有樂趣嗎?

比如沒有參與過運動,體驗到運動的好處,體驗到與此同時大腦多巴胺狂增的暢快,而只是看到了揮汗如雨,這并不能幫助你輕松啟動運動。哪怕只有一次這樣的體驗,我們的大腦也會記住這種暢快的感覺,如果身邊有一位運動達人,跟Ta一起運動,等到獨自一人時啟動運動便會容易得多,仿佛被“催眠”一般,輕松解決大多數人難以啟動的難題。而且體驗得越多,越能將認知、概念等內化為習慣,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

第一種狀況和第二種狀況都屬于轉念,心念轉了,對同一件事情的視聽相應不同,對自控也是如此。第三種狀況屬于轉化,行動、體驗,不斷反省、小結……都是幫助自己內化的諸多方式。大腦像一位求知欲很強的學生,我們訓練它內化,它就會慢慢習慣內化。加之充分的體驗,改變水到渠成。

所以我們的每期節目,都是以改變三階的結構而來,希望在幫助你升級認知的同時,更能落地在體驗、踐行上,知行合一,“如說而行,如行而說”。

在《自控力》的開篇,作者凱利下過一個簡單的定義:自控力是一個人控制自己行為、情緒與注意力的能力。這個定義聽起來簡單,其實細思不易。

一個人真的可以控制自己嗎?一個自信滿滿的人在“部分情況”下,能夠部分控制行為、情緒,已經很好了。控制注意力,恐怕難上加難。我們的大腦習慣于自動反應,日常總是自動駕駛,加之這個時代有太多的內外干擾,導致注意力渙散,“四分五裂”是很正常的事兒。注意力不聚焦,想要深度工作或保持清醒的覺知,似乎是癡人說夢,自欺欺人。

考慮到對自控力的理解,這里多做一些詮釋:

一、自控力是一項稀缺、易損耗的資源。

通過亞馬遜、豆瓣、微博等平臺的評論,我了解到很多人由《自控力》得到的啟發,看到他們的心得體會。大家對自控力普遍有兩點認知:

1.存量思維:自控力是有限的

2.增量思維:自控力像肌肉一樣可以訓練或提升

這兩點源于常識:自控是一件極其耗費大腦能量的復雜活動,本身也是一種寶貴、易損耗的稀缺資源,需要生理學做能量基礎和能量支撐。

調用自控力的策略是,對存量省著點花,把意志力儲備或自控力能量用到刀刃上,對增量需要多多益善,用各樣增加身心能量的方法提升,比如運動、充足睡眠、冥想等。

二、自控力是一門兼具認知與行為的科學。

自控與心理學、經濟學、神經學、醫學領域等密切相關,收錄跨學科的最新洞見,兼具認知與行為。學習自控力,需要“兩條腿”——認知升級和行為訓練一塊走才行。

僅僅了解這些,當我們失控時就能夠讓自己試著放松。比如每天的目標沒有完成,你不會僅僅責怪自己無能,陷入“情緒沼澤”難以自拔,而是會轉而分析:是不是“意志力儲備”損耗得太多,供不應求了呢?

而以往,當我們不了解“自控力科學”時,往往用過時、消極的應對方式狂虐自己與彼此,養成“習得性自責”或“習得性責他”的陋習。哪怕是這樣一點小小的改變,我們就可能從“習得性自責”,走向“客觀地尋求解決方案”的心智模式。

因此,哪怕是僅僅了解有關自控力的知識,提升認知,自控就會簡單、愉快許多,先行成功三分之一。另外的三分之二呢,則需要拜托行動或體驗“幫幫忙”了。

三、自控不僅是原因,更是結果。

說起自控,很多人覺得苦,似乎萬般無奈被迫自控,想想就苦惱。人生勢必要如此艱難嗎?

其實,這是因為我們顛倒了因果關系所致。自控不僅是原因,更是結果,它還是幫助我們調動行為、情緒、注意力,達成自己想要的目標的資源和手段。

我們需要在過程中溫柔地“與自我對話”“與自己協作”,最終實現自控的結果,而并非看似強制性的“自控”。比如從轉念開始,了解自控的工作機制,升級認知。然后,將自控的技巧、方法等用到生活中,轉化為第一手的經驗,邊調整邊深化認知邊付諸實踐邊總結,不斷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逐漸轉變成長。假以這樣持久、循序漸進的訓練,行為、情緒與注意力會漸漸地為我們所用,幫助我們掌控自己的時間和生活。

簡言之,與其控制,不如訓練自己與自己對話、協作、協商,一起輕松、簡單地往前走。假如勉強給自控力下一個定義的話,在我心目中,自控是一個人通過與自己協作,“連哄帶騙”,調動行為、情緒與注意力,兌現出想要的目標或價值的動態過程。

書中提到的內容或方法,基本上都是我和小伙伴都用過的。如果想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建議邊看邊做,或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拼接出“組合拳”,為自己定制一套自控力養成指南。假如其中一個方法對你有幫助,我就很開心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安市| 砚山县| 阳西县| 黔西县| 稻城县| 桂东县| 穆棱市| 招远市| 曲阜市| 诏安县| 寻甸| 南部县| 革吉县| 漳平市| 西贡区| 上栗县| 呈贡县| 克东县| 宽城| 五家渠市| 浪卡子县| 仪征市| 霍林郭勒市| 南开区| 鲁山县| 星子县| 攀枝花市| 金华市| 霍山县| 平谷区| 淳安县| 堆龙德庆县| 琼海市| 黄平县| 扎鲁特旗| 新源县| 隆回县| 南投县| 海阳市| 高碑店市| 永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