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改造自然的鯀禹父子

在全世界各民族的神話傳說中,都有關于洪水成災的故事,這些神話傳說真實地保存了遠古那個時期洪水泛濫留給人類深刻而悲痛的記憶。我們往往把洪水比喻成猛獸,然而中華民族的先人,在滅頂之災面前,沒有被嚇倒,也沒有退卻,而是主動迎接挑戰,不屈不撓地同災害作斗爭,表現出了中華民族特有的自強不息的精神與敢于征服大自然的偉大氣魄。也只有在這種偉大的民族精神感召下,才涌現出鯀、禹這樣優秀的民族英雄。鯀、禹不畏艱難險阻,治理水患的事跡,也形象地體現了遠古人們同自然災害作斗爭的頑強精神。

傳說堯執政時期,洪水就已嚴重地危害民眾,《孟子·滕文公下》中說:“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于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堯于是想選派一名能干的臣子去負責治理洪水,大家推薦了鯀。

鯀十分清楚人民遭受洪水的痛苦,但洪水滔滔,前所未有,治理如此大的洪災,也前所未有。前人沒有這方面的實踐經驗可以借鑒,鯀只好采取了傳統的方法。《尚書·洪范》中載“鯀堙洪水”,《國語·魯語上》中載“鯀障洪水”。所謂“堙”,就是填塞,所謂“障”,就是阻擋,總之,就是用土石筑堤壘壩來防洪。“堙”“障”是治理一般小水患的妙法,可是用這種方法怎能抵擋得住這洶涌滔天的大洪水呢?人們辛辛苦苦地筑起的堤壩,很快就被大水沖垮了,雖然在沖垮了的堤壩上可以再次填土修復加固,但修復了的堤壩不久又被大水沖塌了。如此反反復復,鯀與他所領導的治水大軍,勤勞拼搏了九年,仍沒有治服洪水。《尚書·堯典》載有“九載,績用弗成”。治洪隊伍已竭盡全力,但洪水仍在各地泛濫肆虐,鯀看到人民仍飽受著洪水的災害,心急如焚,決定冒著殺身之禍去盜天帝的至寶——息壤,這種“息壤”,據說能隨著水漲而自動增多,唯有它能擋住無邊無際的洪水:

滔滔洪水,無所止極,伯鯀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山海經·海內經》注引《歸藏·啟筮》)

鯀竊息壤,雖說是為了天下蒼生,但他的行為卻引起天帝勃然大怒,天帝于是對鯀進行了最嚴厲的懲罰,《山海經·海內經》記載:“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這則神話著重指出鯀的過錯在“不待帝命”,如果層層請示,也許能征得天帝的同意,會把息壤交給鯀來堙洪水,這實際是為帝殺鯀的錯誤做法開脫。顯然這段神話留有專制政體社會的烙印,“不待帝命”就是不赦之罪。

鯀犯了經驗主義的錯誤,仍用老辦法來治洪水,因此在新的情況下非碰壁不可,勞民傷財而無功,這是人們在同自然作斗爭時,極容易犯的過錯。但他一心為民、奮斗不息的精神還是值得肯定與稱贊的。尤其是他為了將人民從苦海中拯救出來,不怕犧牲自己的生命,敢于違犯天條天規,竊取天帝的息壤,這種精神完全可以和古希臘神話中竊取天火給人間的普羅米修斯相媲美,鯀也是個雖敗猶榮的悲劇性英雄。

普羅米修斯為了人們能有火來烤食、取暖、照亮,就竊取天火給人間,結果遭到最高天神宙斯的嚴懲,將他鎖在高加索的懸崖絕壁上,并派兇猛的鷲鷹去啄食他的肝臟。普羅米修斯為民獻身的精神受到人們普遍的崇拜與敬仰,在古希臘神話中,他是為了造福人類而樂于自我犧牲的最為光輝的英雄形象。而鯀在中國的另外一些神話里,不僅沒有受到歌頌與贊揚,反而卻受到誣蔑,背了幾千年的惡名。一些神話傳說常常把他與罪人相提并論,甚至又給鯀編造了犯上作亂的罪過:

堯以天下讓舜。鯀為諸侯,怒于堯曰:“得天之道者為帝,得地之道者為三公。今我得地之道,而不以我為三公。”以堯為失論,欲得三公。怒甚猛獸,欲以為亂。比獸之角,能以為城;舉其尾,能以為旌。召之不來,仿佯于野以患帝。舜于是殛之于羽山,副之以吳刀。(《呂氏春秋·行論》)

為了解救人民于水深火熱之中,鯀敢于冒死去盜竊天帝的息壤,他怎么會去計較個人名利地位而去作亂?不同神話中的鯀,判若兩人。我們以前說過,宇宙大神是后出的神話,鯀因作亂而被殺的結局,很可能就是后來的“堆積”,這完全是從封建正統觀念出發,懼怕敢于“犯上”的叛逆行為,而對鯀這個普羅米修斯式的英雄進行了貶斥與丑化。在某種程度上講,背著“惡名”的英雄比英雄還“英雄”,因為他犧牲的還有自己的聲譽,他的付出本不是為了賺英雄之名,甚至不惜被誤解、被冤屈。

更令人敬佩鯀的是,他被帝殺死后,死不瞑目。他的生命不存在了,但他治理洪水的理想猶存,一種強烈的信念支撐著他,使他精魂不散,尸體三年不腐,他用自己的血肉孕育著一個新的生命。終于,一個能繼承他的遺志、能完成他的未竟事業的精英在腹中形成,這就是大禹。《楚辭·天問》中提問:“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弛?伯禹腹鯀,夫何以變化?”在鯀的腹內,三年之中,用沉痛的教訓孕育出一個新的希望。

從死后三年不腐的鯀的腹中,用刀剖出個禹來,禹帶著鯀的悔恨、委屈和希望,更帶著時代的使命來到這人世間。待他長大以后,“帝乃命禹卒布土定九州”。(《山海經·海內經》)禹吸取了父親鯀治水失敗的教訓,循江溯河,調查了解江流分布與走向,掌握洪水的特征,然后實施巨大的疏導工程。據說禹奔波忙碌,七年沒有聽過樂,三次經過家門而不入,插在帽子上的簪掉了顧不上撿,鞋子掉了來不及穿,為了治水,真是做到了爭分奪秒:

禹傷父功不成,循江,溯河,盡濟,甄淮,乃勞身焦思以行,七年,聞樂不聽,過門不入,冠掛不顧,履遺不躡。功未及成,愁然沉思。(《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第六》)

經過長期的勘探、研究,禹充分認識到父親一味采取“堙”“障”之法的弊端,于是變“堙”“障”之法為“疏導”,根據地形高下、江河流向,開掘渠溝,疏通水道,使洪水流入大江大河,最終歸入大海,利用水性,而達到治服水。鯀治水沒有把握住水性,一味蠻干,所以失敗了。而禹治水掌控了水性,事半功倍。看來,征服自然,不僅要靠力氣,還要靠智慧:

其后伯禹念前之非度,厘改制量,象物天地,比類百則,儀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共之從孫四岳佐之,高高下下,疏川導滯,鐘水豐物,封崇九山,決汩九川。陂鄣九澤,豐殖九藪,汩越九原,宅居九隩,合通四海。(《國語·周語下》)

劈山掘地,疏導江河,是一項異常艱苦的工程,禹不僅精心策劃治水方略,而且親自扛著治水工具進行勞作,處處為治水大軍做表率。風里來,雨里去,過度的勞累磨掉了指甲與腿上的毫毛,使他兩股流血,面目黑瘦,得了偏枯之癥,走起路來,氣喘吁吁,只好一步一步地往前挪:

禹之王天下也,身執耒臿以為民先,股無胈,脛不生毛,雖臣虜之勞不苦于此矣。(《韓非子·五蠹》)

禹于是疏河決江,十年不窺其家,手不爪,脛不生毛,生偏枯之病,步不相過,人曰“禹步”。(《繹史》卷十一引《尸子》)

(禹)官為司空,以通水潦,顏色黧黑,步不相過,竅氣不通。(《呂氏春秋·行論》)

禹領導的治水大軍,在治水的實踐中,不斷摸索,繪制出了治理河道的規劃圖——河圖,發明了精確的量具——玉簡。當然,在神話傳說中,往往就把人們勞動創造的奇跡歸功于神的輔佐:

禹理水,觀于河。見白面長人魚身,授禹河圖,而還于淵。是禹之治水,亦依圖而治也。(《禹貢會箋·原序》)

禹鑿龍關之山,亦謂之龍門,至一空巖,深數十里,幽暗不可復行,禹乃負火而進。有獸狀如豕,銜夜明之珠,其光如燭。又有青犬,行吠于前。禹計可十里,迷于晝夜。既覺漸明,見向來豕犬,變為人形,皆著玄衣。又見一神,蛇身人面。禹因與語,神即示禹八卦之圖,列于金板之上。又有八神侍側。禹曰:“華胥生圣子,是汝耶?”答曰:“華胥是九河神女,以生余也。”乃探玉簡授禹,長一尺二寸,以合十二時之數,使量度天地。禹即持執此簡,以平定水土。蛇身之神,即羲皇也。(《拾遺記》卷二)

禹全身心地投入治理洪水的戰斗中,直到三十歲還沒有結婚,為了遵循古禮,也希望能得到繼承事業的后嗣,禹決定娶妻:

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時之暮失其度制,乃辭云:“吾娶也,必有應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因娶涂山,謂之女嬌。(《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

禹娶了涂山氏為妻,唯恐新婚宴爾耽擱了公事,與新娘僅僅待了四天,便匆匆忙忙離家治水去了。從此一去就是好多年未回家,有時因公務路過家門,也顧不上回去與妻子團聚。《孟子·滕文公》中記載:“禹八年于外,三過其門而不入。”涂山氏給禹生了個兒子叫啟,禹還是無暇回家看望他們母子倆,禹清楚,他稍有分心就會影響治水事業的成功,他說:“予創若時,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啟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尚書·益稷》)禹確是一位克己奉公、公而忘私的典型。

禹帶領治洪大軍,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奮斗,疏通了大川三百、小河三千,洪水終于被治服。禹又劃分大地為九州,命名了名山大川,消滅了害人的禽獸,引導人們利用水利發展農業,從此,人民安居樂業。這蓋世之功,是禹在總結其父鯀的失敗教訓的基礎上取得的。人民感激禹的偉大功德,舜也因其治水有功而把帝位禪讓于禹。禹當帝后,仍一如既往地為天下萬民操勞。有一次,他去南方巡視,到了會稽就病死了,群臣就把他葬在會稽山上,至今那里還有“禹穴”。

禹死后,人們把他當成神供奉,并把他視為社神,即大地之神,給他塑造的神像往往是左手拿著準繩,右手拿著規矩,《大戴禮·五帝德》載:“禹為神主,左準繩,右規矩,履四時,據四海,平九州,戴九天。”生動地再現了禹當年帶領千軍萬馬戰洪災平天下的英雄形象。鯀、禹前仆后繼、百折不撓的征服自然的堅韌精神,已化為中華民族傳統精神重要的組成部分,永遠激勵著后人去開拓新的更美好的未來。

中華民族祖先的英雄代表,其貢獻各有不同,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為公眾行仁義,他們就是后來儒家的一面面旗幟,他們的仁義道德準則就是后來儒家學說的核心。因此孔子說:“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禹,吾無間然矣。”(《論語·泰伯》)衷心地贊頌堯、舜、禹,贊頌他們的盛德高尚、偉大、無可挑剔。孟子為了排除楊朱、墨子等異說,廓清儒學發展的障礙,第一次提出儒家的道統之說:“由堯、舜至于湯,五百有余歲。若禹、皋陶,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由湯至于文王,五百有余歲。若伊尹、萊朱,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歲……”(《孟子·盡心下》)歷代相傳的王道仁義之說,始于堯、舜、禹,而湯、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繼承這一思想而不中斷,并使之發揚光大。漢代劉向、劉歆、班固在總結儒家的特征時說:“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經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為高。”(《漢書·藝文志》)他們也把仁義的道統首創者歸于堯、舜。唐代的韓愈為了排斥老、佛之道,復興儒家道統,重申孟子的道統說,他說:“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韓昌黎全集·原道》)宋代朱熹更將伏羲、黃帝列為儒道傳授系統的首位:“恭惟道統,遠自羲軒。”(《朱熹集·滄州精舍告先圣文》)總之,儒家所提倡的仁義精神,其源遠流長,早在伏羲、黃帝、堯、舜、禹時代,已經培育成仁義精神的基因。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秦皇岛市| 昆山市| 盘锦市| 宁阳县| 图木舒克市| 肇州县| 南投市| 洪洞县| 图片| 永和县| 阿拉尔市| 南通市| 宿松县| 阳高县| 田林县| 灯塔市| 房产| 若尔盖县| 翁源县| 忻城县| 岚皋县| 朝阳县| 天峻县| 青阳县| 府谷县| 绩溪县| 荔波县| 黎城县| 绥滨县| 南丰县| 横峰县| 贵溪市| 开封市| 江孜县| 郸城县| 仙居县| 论坛| 伊金霍洛旗| 汤原县| 泽普县| 襄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