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任人唯賢的唐堯虞舜

《周易·系辭下》中說:“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如果說黃帝是華夏民族一統的領袖,而繼承他王業的則是堯、舜。堯是陶唐氏之號,所以也稱唐堯。班固《白虎通·號》中解釋“堯”說:“謂之‘堯’者何?堯猶峣峣也。至高之貌,清妙高遠,優游博衍,眾圣之主,百王之長也。”后來堯選賢任能,將天下禪位于舜。舜姚姓,有虞氏,名重華,史稱虞舜。黃帝開創了一統局面,而唐堯虞舜更把這一統局面建設成太平盛世。后世常用堯天舜日來比喻這種太平盛世。如清代梁章鉅有《致劉次白撫部書》,書中說:“仰見圣明覆載無私,洞鑒于萬里之外。俾濱海臣庶均各安耕鑿于堯天舜日之中,為之額手稱慶。”

堯、舜開創了太平盛世,社會物質財富比以前豐富了,但他們自己還保持著原始共產主義社會氏族首領的作風。在生活上沒有貴族式的特殊要求,不搞等級差別;在政治上沒有官僚的氣息,辦理一切政務都出于公心,這種品質是后世或奴隸社會或封建社會的帝王所難具備的。當然,堯、舜出于公心的品德,并非是他個人天生或特別具有的,這是原始共產制的反映,難能可貴的是,作為統一的部落聯合體首領的堯、舜,雖有召集、組織甚至指揮各邦國首領的權力,卻無個人謀私的特權,他們帶頭維護公共利益,是九族、百姓、萬邦奉行公德的表率。于是人們往往就把這種公天下的德治的大同世界的創建,歸功于堯,歌頌他“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尚書·堯典》)堯、舜時代,盡管生產力還很低下,但生產品的分配都貫徹著公平的原則,氏族、部落、邦國之間都一律平等,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社會沒有紛爭動亂,是后世儒家所追慕的理想社會,正如漢代趙壹在《刺世嫉邪賦》中說:“寧饑寒于堯舜之荒歲兮,不飽暖于當今之豐年。”

堯是個勤儉、樸素的賢王,他冬天穿著普通的獸皮衣,夏天穿著粗布服,住著普通不修剪的茅草屋,砍來的樹木不刨不刮,直接做屋中的梁柱,吃的是粗米飯,喝的是野菜湯。過著平常人的生活,甚至于還不如一個把守城門的小官吏:

堯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糲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雖監門之服養,不虧于此矣。(《韓非子·五蠹》)

堯何以有這種品質?主要是他憂天下的思想所決定的,他時刻把人民的冷暖放在心上。他把人民受饑寒,視為如同自己受饑寒,深刻譴責自己沒盡到責任,反思自己為民謀利還不夠;假若有一人不慎犯了罪,他首先要捫心自責,深感是因為自己沒有管理好政務而害了他:

堯存心于天下,……有一民饑,則曰:“此我饑之也!”有一人寒,則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則曰:“此我陷之也!”(《說苑·君道》)

堯把人民賦予的權力,完全視為一種為民奉獻的職責,而不是當作索取私利的特權。他的心懷天下萬民的賢德,得到了后人的高度贊揚。

堯公正廉明,在施行權力方面,最能體現他無私賢德的是任人唯賢,在他的政權中,實行的是賢人政治。傳說堯的堂前長著一種“指佞草”,凡是奸佞之人經過這里,此草就會彎曲,尖尖的葉片指向那奸佞之人。有了這種神奇的草,那些心術不正的人想混入朝政是不可能的。當然,“指佞草”只存在于神話世界中,但它曲折地反映了堯眼光敏銳,善于辨別忠奸。所以,在他的身邊,人才濟濟,集中了一大批賢臣良將:

當堯之時,舜為司徒,契為司馬,禹為司空,后稷為田疇,夔為樂正,倕為工師,伯夷為秩宗,皋陶為大理,益掌敺禽。(《說苑·君道》)

堯的這些臣子中,個個都有德才,如負責司法工作的皋陶,鐵面無私、執法嚴明。傳說他養了一只神羊,這只神羊長著一個角,專門用來抵有罪的人。皋陶依靠著這只神羊,不論遇到什么疑難的案件,只要看他的神羊抵不抵人,就會弄個水落石出,做到了決不冤枉一個好人,也決不放過一個罪人。

堯之善用人,前提是善知人,他對每個臣子的德才品性都了如指掌,做到了知人善任。例如他“命羲和四子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掌四時方獄之職,故名曰‘四獄’也。諸侯有苗氏,處南蠻而不服,堯征而克之于丹水之浦,乃以尹壽、許由為師。夔放山川溪谷之音,作樂大章,天下大和,百姓無事。”(《藝文類聚》卷十一引《帝王世紀》)

堯任人唯賢的美德更突出地體現在將帝位禪讓于舜這件事上。堯有嫡子丹朱,又有庶子九人,但他的兒子們都是缺才少德的庸俗之輩,一心為天下萬民的堯當然不能把天子之位托于不肖子弟。他知道選擇接班人如有不慎,必陷天下百姓于困境。所以他廣選賢能,反復比較,起初選準了許由,可是許由不愿意當官,竟然跑到箕山隱居起來。后來又查訪到一位大賢人,這就是舜。堯聽說舜是個出了名的孝子,舜的生母很早就去世了,他的父親瞽叟聽了后妻的讒言,伙同后妻所生的兒子象,時常虐待舜,并幾次策劃謀害舜,舜明知他們的險惡用心,但幾次脫險后,仍一如既往,不改變自己對父親與后母的孝心及對弟弟象的愛心。堯選接班人的首要條件就是具有孝德,因為孝為百善之首,在家為孝子,入朝才能作忠臣,在家孝順有恩于自己的父母,才能擴而大之愛護邦國的百姓,做好老百姓的父母官。所以對大孝子舜,他十分關注。

堯還聽說舜對人以信為本,講究禮讓,善于調解鄰里糾紛,具有非凡的感召力與凝聚力。他到歷山耕作,一年后,那里的農民便由原來互相侵占田地而變為互相爭著讓地界;他到河濱去捕魚,一年后,那里的漁民便由原來互相侵占地段而變為爭著讓漁場;他去東夷制陶,一年后,那一帶制陶的人都制出了精美的陶器。人們都喜歡和舜在一起,以致他每次遷居,都有許多人跟隨著他,他居住的地方人越來越多,不幾年,竟然由小村莊變成了大城鎮:

歷山之農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圳畝正。河濱之漁者爭坻,舜往漁焉,期年,而讓長。東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韓非子·難一》)

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國。堯聞其賢,征之草茅之中,與之語禮樂而不逆,與之語政至簡而行,與之語道廣大而不窮。(《藝文類聚》卷十一引《尸子》)

舜非官吏,卻所到之處,以自己的仁德影響大家,改變風氣,并有非凡的調解民間糾紛的能力。堯正是要選擇這樣的接班人,由這種人來接替自己管理國家,就會把國家治理成禮義之邦。但對一個人的了解,當然一次交談是遠遠不夠的,為了進一步考核,堯還將女兒娥皇、女英許配給舜做妻子,又派一些手下的人與舜共事,實際上是讓兩個女兒和手下人更全面地幫助了解舜的德才,由此可見,他禪讓權力所付出的代價與謹慎:

舜年二十以孝聞。三十而帝堯問可用者。四岳咸薦虞舜,曰可。于是堯乃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內;使九男與處以觀其外。舜居媯汭,內行彌謹。堯二女不敢以貴驕,事舜親戚,甚有婦道。堯九男皆益篤。(《史記·五帝本紀》)

經過長期的多方面的考察之后,“堯于是見舜于貳宮,設饗禮,迭為賓主,南面而問政。堯乃試以五典,遂舉八凱,使佐后土,以揆百事。舉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舜于是有大功二十。”(《藝文類聚》卷十一引《帝王世紀》)舜的賢能得到了天下人的認可,于是堯在晚年將帝位讓于舜。

堯的禪讓并非一帆風順,遭到了一些人的竭力反對,《廣博物志》卷十引《韓非子》:

堯欲傳天下于舜,鯀諫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傳之于匹夫乎?”堯不聽,舉兵而誅殺鯀于羽山之郊。共工又諫曰:“孰以天下而傳之于匹夫乎?”堯不聽,又舉兵而誅共工于幽州之都。

最使堯痛心的是其子丹朱對禪讓也心懷不滿。“初,堯在位七十載矣,見丹朱之不肖,不足以嗣天下,乃求賢人巽于位。至夢長人,見而論治,舜之潛德,堯實知之,于是疇咨于眾。”(《古微書·卷四》)為了順利禪讓,堯先令后稷放逐丹朱于丹水。丹朱到了丹水,就和那里的三苗之君勾結起來,公開反對堯的禪讓,堯只好“與三苗戰于丹水之浦”(《漢學堂叢書》輯《六韜》),并“殺長子”丹朱。(《莊子·盜跖篇》)“《書》曰:‘不偏不黨,王道蕩蕩。’言至公也。古有行大公者,帝堯是也。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得舜而傳之,不私于其子孫也……非帝堯孰能行之?”(《經濟類編》卷九十)

堯不懼強壓,選賢不徇私,他既將天下托之于人,就要為天下人負責任。禪位于舜,公心昭然,堪作后世執政者之楷模。

舜與堯非親非故,又是一位讓“高貴者”看不起的“匹夫”,但堯看重“舜兼愛百姓,務利天下……天下歸之若父母。”(《廣博物志》卷十引《尸子》)堯并沒看錯人,舜在家是個大孝子,在外,是個助人為樂的大善人。舜繼位執政之后,也像堯一樣把任人唯賢當作行政的根本。為了更好地考核監督臣子,他樹立了“誹謗之木”,任何人都可以把對官員的批評意見寫成文字,貼在“誹謗之木”上,類似我們現代所說的“大字報”,舜就是通過這一形式來廣泛聽取社會各界對執政者的評價。舜還把對臣子的政績考核形成一種制度,三年一考核,依據政績決定官員的獎懲升降。于是舜的時代同堯的時代一樣,在朝的官員都是出類拔萃的優秀人物,《藝文類聚》卷十一引《帝王世紀》曰:

(舜)立誹謗之木,申命九官十二牧,三載一考績,三載黜陟幽明。禹為司空,功被天下。棄為后稷,播時百谷。契為司徒,敬敷五教。皋繇為士,典刑惟明。倕為共工,莫不致力。益為朕虞,庶物繁植。伯夷為祑宗,三禮不闕。夔為樂正,神人以和。龍為納言,出內惟允。于是俊在官,群后德讓,百僚師師。

舜始終不渝地貫徹堯的賢能治政路線,他執政過程就是觀察、培養接班人的過程。最后和堯一樣,以禪讓的形式將帝位讓給賢者。傳說舜有九子,其長子商均是次妃女英所生,舜的兒子們與堯的兒子差不多,個個都難以負起天下大任,舜以社稷為重,出以公心,最終選中一位德才兼備者。《藝文類聚》卷十一引《呂氏春秋》贊曰:“舜有子九人,不予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禹與舜有點不同,禹的父親鯀原是堯的臣子,因治水勞而無功,受到堯的懲治,被殺死于羽山。有的傳說說是鯀因反對堯禪位于舜,而被堯誅殺,還有的傳說說鯀被堯放逐為民。但鯀的兒子禹繼承父業,繼續治水卻是一致的。《太平御覽》卷八十二引《帝王世紀》:

禹未登用之時,父既降在匹庶。有圣德,夢自洗于河,觀于河,始受圖,括地象也,圖言治水之意。四岳舉之,舜進之堯,堯命為司空,繼鯀治水。乃勞身勤苦,不重徑尺之璧,而愛日之寸陰。手足胼胝,又納禮賢士,一沐三握發,一食三吐飡。堯美其績,乃賜姓姒氏,封為夏伯,故謂之伯禹,天下宗之謂大禹。年二十始用,三十二而洪水平。

舜不因禹的父親鯀受到帝堯的嚴厲懲罰,而株連禹,一經發現禹有德才,就大膽地向堯舉薦。堯也不因嚴懲過其父而戒備其子,而是大膽起用賢能。大禹治水,長年辛勞,功勛卓著,經過長期考察,繼承了帝位的舜認為大禹可以擔當治理天下的大任,于是發揚帝堯的讓賢精神,把帝位禪讓于禹。禹也承堯舜禪讓的美德,年老時讓賢者益攝政,不想益死后國人擁戴禹之子啟為君,中國從此變為家天下。但堯舜禹三大圣王為國家奠定了公而忘私、國而忘家的至誠至仁的基礎。家天下之弊在于傳子不傳賢,但其利在于君王權力傳承的穩定,減少了因君權傳承引起的動亂。

堯、舜歷來是儒家奉為圣王明君的典型,《禮記·大學》篇說:“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論語·泰伯》篇說:“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就是贊頌堯、舜擇賢任能行教化,謙恭禮讓,以德治天下。堯、舜出以公心,任人唯賢,堅持黜陟嚴明的原則,更無諸如門第、株連等錯誤的用人觀念,這也是儒家一貫奉行的“賢人政治”。圣賢執政,便可贏得四方歸心、萬民擁戴,就可實現大一統,而大一統便是開創盛世的先決條件。

如果說黃帝用武力統一了天下,其功業主要體現在武功上。而堯舜的功績主要體現在德治上,他們不僅敬德、愛民,最使后人贊頌的是他們的讓賢精神。堯舜都知自己的兒子不肖,不足以授天下,于是乃行禪讓。他們認為授予賢能,則天下得其利;授予自己的兒子,則天下得其害,他們必須選拔能利天下的人。然而堯舜之后,情況就相反了,許多帝王得天下是為了利自己,將天下大權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并想將它在自己的家族中一代一代地傳下去,不惜天下人受害。

堯舜的時代,是我國氏族部落大聯盟的后期,國家的雛形開始孕育,文明制度正在逐步形成,原始共有制的觀念仍大量地保留,舉賢任能、天下為公,高揚著德的旗幟。堯考察舜,不惜“妻之二女,觀其德”,把德視為至高的修身治國的原則。由此可以看出,周代提出“敬德保民”的德治思想,以及后來儒家標榜的仁政思想,原來與優秀傳統一脈相承,是優秀傳統的發揚光大。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浦县| 乌鲁木齐县| 新民市| 陆丰市| 江阴市| 佛坪县| 崇信县| 阳城县| 吉安市| 册亨县| 新田县| 镇坪县| 黔西| 班玛县| 德兴市| 阳朔县| 当雄县| 景德镇市| 青州市| 鹰潭市| 吉林省| 朝阳县| 仁布县| 英山县| 漯河市| 垦利县| 闻喜县| 屯门区| 兴义市| 灵璧县| 乌海市| 武清区| 和林格尔县| 宜兴市| 葵青区| 东莞市| 余干县| 乐东| 永康市| 新绛县| 韶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