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華夏文明的創始人炎黃二帝

人與動物的最大區別,就是人會勞動,恩格斯說過:“動物僅僅利用外部自然界單純地以自己的存在來使自然界改變;而人則通過他所作出的改變來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來支配自然界。這便是人同其他動物的最后的本質的區別,而造成這一區別的還是勞動。”[16] 人們在勞動中改造著客觀世界,也改造著人本身。在遠古,人們最崇拜的就是勞動,就是崇拜在勞動中具有戰勝或征服自然能力的人。所以中國古代神話中,勞動創造是最重要的主題,最受崇拜的神人絕大部分便是勞動的英雄,他們往往是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的發明家,如女媧創制了笙簧樂器,伏羲仿照蜘蛛結網而編制出了漁網,燧人氏受啄木鳥啄木的啟發而鉆木取火,等等。在眾多的勞動英雄中,炎帝和黃帝是兩位杰出的代表,人們把更多的智慧與功績歸于他們身上,讓他們來展示中華民族發軔期的華夏文明。

炎帝、黃帝生活的時代,大約已由舊石器時代進入了新石器時代,生產上人們由簡單的采集和漁獵而轉向農業和畜牧業,這是原始社會的一場翻天覆地的變革,新的生產方式不僅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生活資料,而且標志著人本身的重大發展。因社會出現農業、畜牧業的生產勞動方式,人類從此由難以控制自然開始轉入逐步征服、支配自然,從這一角度看,把新的生產方式的代表人物炎帝和黃帝視為華夏文明的始祖是十分恰當的,古老的華夏民族從此邁進文明的門檻。

在當時那個時代,牛是家畜馴養中的主要一種,后來隨著耕犁的使用,人們便將力氣很大的牛運用于開墾、播種等。牛在農業上的使用,極大提高了農業生產力,甚至可以說改變了一個舊世界,所以牛成了人們所珍視的對象,于是,神話傳說中,作為先進農業生產的代表——炎帝,就長著一個牛頭來到人間:

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喬氏之女名登,為少典妃,游于華陽,有神龍首感女登于常羊。炎帝人身牛首,長于姜水,有圣德,以火承木,位在南方主夏,故謂之炎帝。(《太平御覽》卷七十八引《帝王世紀》)

當然,人們奉少典之子為帝,并不因為他長著一個牛頭,而是因為他給人類的生產方式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革,沒有這種變革,社會就不會進步,人類的生存就受到威脅。炎帝因有“圣德”而稱帝,以火為紀,以火為名,故稱炎帝。炎帝又號神農,這一稱號完全與他推動社會轉型,使社會進入農耕時代有關:

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于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于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白虎通·號》)

在長期采擷野生植物果實的實踐中,人們發現了谷物,人們把這一偉大功績歸功于神農,《山西通志·六》一百六十二卷引《王子年拾遺記》中說:“羊頭山下,神農泉北,有谷關,即神農得嘉谷處。”也有的神話傳說說是上天賜予了人間粟種,是神農帶頭耕種培植了它,神農并發明了一系列促進農業生產的工具,生產力的提高,生產品的豐富,也促進了商貿的發展:

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耕而種之;作陶冶斤斧,為耜、鋤、耨,以墾草莽,然后五谷興,以助果蓏實。(《藝文類聚》卷十一引《周書》)

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日中為市,致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藝文類聚》卷十一引《周易》)

神農為帝,他號召男耕女織,并帶頭做表率,教民耕種,使原來惡劣的生存環境煥然一新:

神農教曰:“士有當年不耕者,則天下或受其饑矣;女有當年不績者,則天下或受其寒矣。”故夫親耕,妻親績。(《藝文類聚》卷十一引《呂氏春秋》)

炎帝教民耒耜,百谷滋阜,神芝發其色,靈苗擢其穎,朱草蔓于階,卿云蕩于巖。(《山西通志·六》一六二卷引《王子年拾遺記》)

神農創制了工具,改變了舊的風俗習慣,給人們帶來了新的生活,這巨大的變化,引起人們的好奇,將生活中的日常現象幻想得帶有怪異的特征,如:

山下有一穴,父老相傳云是神農所生處也,故《禮》謂之烈山氏。水北有九井,子書所謂神農既誕,九井自穿,謂斯水也。又言汲一井則眾水動。井今堙塞,遺跡仿佛存焉。(《水經注》卷三十二《漻水》)

人類學會掘井取水,其意義不亞于鉆木取火。原來沒有井水,人們只能住在江河流域,因此常受到江河泛濫之害。有了井水,人們可以定居于遠離河流的高山平原,擴大了生存的空間。并且莊稼還可以得到地下水的灌溉,家畜也有了干凈的飲用水,無疑加速了農業、畜牧業的發展。炎帝剛剛誕生,便有九眼井水自動涌現,這當然是一種妄談,但神話將炎帝的誕生與井水聯系起來,說明他與井水有密切的關系,也許掘井取水就是他發明的呢!

遠古時代,不僅人們面臨著自然的災害,而且還有自身疾病的困擾。隨著對農作物的不斷發現與培植,也逐漸加深了人們對可以醫治疾病的各類藥草的認識,炎帝于是又擔當起了“神醫”的角色:

古者,民茹草飲水,采樹木之實,食蠃蚌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于是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谷,相土地宜燥濕肥磽高下。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卷十九《修務訓》)

炎帝神農氏,……嘗味草木,宣藥療疾,救夭傷之命,百姓日用而不知,著《本草》四卷。(《太平御覽》卷七百二十一引《帝王世紀》)

為了人們的健康,炎帝不顧個人安危嘗百草,曾一日之內中毒七十余次,雖有夸張,但愈見其舍己救人的奉獻精神。為了使人們掌握藥物治療疾病的知識,炎帝還總結了百草平、毒、寒、溫之性,著成醫書《本草》四卷以傳于后人,使天下人都受其恩惠。這就是我們的祖先,如同盤古一樣,把一切都無私無保留地獻給老百姓!

傳說黃帝是稍后于炎帝的一位大帝。如果說炎帝是主一方(南方)的首領,而黃帝則是統治四方的“中央之帝”,實際上是更大的部落聯盟的領袖。黃帝居中原,以土德王,中原土色黃,故曰黃帝,如果說神農炎帝對華夏文明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創造工具,促進農業生產上,而黃帝對華夏文明的貢獻,則主要體現在統一中原各族、結盟四方、治理天下上。

由于黃帝是“中央之神”,他要統領四方,所以在神話傳說中,黃帝天生就長著能同時照顧到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四張臉:“古者黃帝四面。”(《太平御覽》卷七十九引《尸子》)神農長著牛頭,與耕田有關,黃帝長著四張臉,與統轄四方有關,中國古代神話對祖先神的形象設計都是有寓意的。黃帝,這位相貌特異而又威嚴的最高統治者,原來與炎帝是同父異母兄弟:

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寶。其先即炎帝母,家有蟜氏之女,世與少典氏婚,故國語兼稱焉。及神農氏之末,少典氏又取附寶,見大電光繞北斗,樞星照郊野,感附寶,孕二十五月,生黃帝于壽丘,長于姬水,龍顏有圣德,受國于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名,又以為號,與神農氏戰于阪泉之野,三戰而克之。(《太平御覽》卷七十九引《帝王世紀》)

黃帝生性愛民,并非好戰,他征服四方都是出于保護百姓,以武力來消除戰爭,安定天下:

黃帝之初,養性愛民,不好戰伐,而四帝各以方色稱號,交共謀之,邊城日驚,介胄不釋。黃帝嘆曰:“夫君危于上,民不安于下;主失其國,其臣再嫁:厥病之由,非養寇邪?今處民萌之上,而四盜亢衡,遞震于師。”于是遂即營壘以滅四帝。(《太平御覽》卷七十九引《蔣子萬機論》)

黃帝征服挑起戰爭的部落,并不是為了將其變為自己部落的奴隸,而是防止其他部落的首領圖謀不軌,危害天下人。黃帝征服了各部落,除了罪大惡極者,并不廢除臣服的其他部落首領,還發揮他們各自的作用,為的是在大聯合下,進行民族融合,共同謀發展:

黃帝得蚩尤而明乎天道,得太常而察乎地利,得蒼龍而辨乎東方,得祝融而辨乎南方,得大卦而辨乎西方,得后土而辨乎北方,黃帝得六相天下治。(《太平御覽》卷七十九引《管子》)

東方木也,其帝太皥,其佐句芒,執規而治春……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執衡而治夏……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其佐后土,執繩而治四方……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執矩而治秋……北方水也,其帝顓頊,其佐玄冥,執權而治冬。(《淮南子·天文訓》)

如果說神農的發明創造,使一個采擷漁獵的社會進化為農業、畜牧的社會,那么,黃帝的大一統則從政治上保證了這一社會轉型及社會發展。因為任何分裂的狀態,都不可能發展生產力,分裂意味著倒退,統一標志著天下大治,而只有天下大治,才能使老百姓安居樂業,達到天下人人都富有。

黃帝治天下,而力牧太山稽輔之,調日月之行,治陰陽之氣,節四時之度,正律歷之數,別男女上下。使強不掩弱,眾不暴寡,民保命而不夭,歲時熟而不兇。百官正而無私,上下調而無尤,法令明而不暗,輔佐公而不阿。田者讓畔,道不拾遺,市不豫賈。故于此時,日月星辰不失其行,風雨時節五谷豐昌,鳳凰翔于庭,麒麟游于郊。(《天中記》卷十一)

作為治天下的黃帝,他是中華大一統的首創者,神話傳說中往往把神州大地的子民,都說成是他的后代:

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擢首、謹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山海經·海內經》)

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山海經·海內經》)

顓頊生頭,頭生苗民。(《山海經·大荒北經》)

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山海經·大荒西經》)

黃帝不僅開創了中華文明,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始祖,連荒遠邊地的少數民族都是黃帝的后裔,在中國大地上,各民族都是炎黃的子孫。

黃帝同神農一樣,也是一位杰出的創造發明家。在有關的神話傳說中,僅黃帝本人創造發明的就有衣裳、車舟、臼杵、弧矢、宮室等:

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17]

黃帝發明一系列先進工具,這本是在勞動過程中不斷實踐的結果,此則神話傳說卻把它說成是“取諸”《周易》卦爻象辭理論的結果。把黃帝治理天下與后出的《周易》聯系起來,大概是想說明黃帝創立文明、治理天下,有系統的理論指導,其文明已達到令人仰慕的程度。

黃帝由于是“中央大帝”,他的偉大貢獻更在于他命令、組織他的臣子甚至他的妃子進行發明創造,于是在他的領導下,醫藥、文字、樂器、養蠶等更為先進的事物產生了:

岐伯,黃帝臣也,帝使岐伯嘗味草木,典主醫病,《經方》《本草》《素問》之書咸出焉。(《太平御覽》卷七百二十一引《帝王世紀》)

黃帝使倉頡取象鳥跡,始作文字之篆。史官之作,蓋自此始。記其言行,冊而藏之。(《太平御覽》卷二百三十五引《帝王世紀》)

黃帝又命伶倫與榮將,鑄十二鐘,以和五音,以施《英》《韶》。(《呂氏春秋·古樂篇》)

(黃帝)元妃西陵氏曰嫘祖,以其始蠶,故又祀先蠶。(《路史·后紀五》)

由于黃帝一生主要致力于統一大業,他親自參加的創造發明,也多與加強大一統政權建設及軍事力量有關,如他發明了戰鼓,使敵人聞之膽寒。傳說他在離開人間前,還在采銅鑄鼎,鼎是國家權力的象征,黃帝親自參加這樣的勞動,其意義是顯而易見的:

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山海經·大荒東經》)

黃帝采首山銅,鑄鼎荊山下。有龍垂胡髯而下,迎黃帝。群臣欲從,持龍髯,髯拔遂墜。(《太平御覽》卷九百二十九引《帝王世紀》)

采銅鑄鼎顯然有歷史的影子,青銅冶煉的出現,標志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也許黃帝時代并沒有進入青銅時代,但人們將后來的創造發明也歸功于這位受人崇敬的老祖宗。至于黃帝乘龍升天的說法,當然是無稽之談,說明后世的仙話已摻入了神話傳說,寄托人們希望黃帝不死的理想與愿望。

炎帝、黃帝及其臣子們的發明創造,標志著原始社會文明的重大發展。當然,實際上這些發明創造并不都是炎帝、黃帝或其臣子所為,也不都是炎、黃時代的人們所為,但人們通過神話傳說,把無數勞動群眾一代又一代的發明創造歸于民族領袖炎帝、黃帝或他們的臣子,于是,無數無名的勞動者的形象便得到了形象化的概括。今天,我們正是通過神話傳說中的炎、黃,才窺到歷史上原始社會廣大群眾的偉大創造力,同時也窺到帶領他們進行偉大創造的領袖們的開拓精神,炎、黃是廣大群眾的杰出代表,后世常稱炎、黃為中華民族的始祖、華夏文明的開拓者,這個殊榮,炎、黃是當之無愧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湖市| 利辛县| 瓮安县| 稻城县| 达尔| 浦北县| 金阳县| 泸定县| 无棣县| 宁阳县| 新河县| 沧州市| 沙坪坝区| 巴中市| 临沧市| 洛宁县| 浦城县| 鄄城县| 房产| 道真| 汝阳县| 苏尼特右旗| 广东省| 福泉市| 台湾省| 麻城市| 浠水县| 沭阳县| 东安县| 玉门市| 沙河市| 大化| 周至县| 甘泉县| 南昌县| 雷山县| 无极县| 腾冲县| 揭东县| 登封市| 鹤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