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王禹偁作品概述

關于王禹偁作品,宋代陳振孫撰寫的《直齋書錄解題》卷五記有《五代史闕文》一卷、《建隆遺事》一卷,卷十七記有《小畜集》三十卷、《外集》二十卷并作說明曰:“知制誥濟陽王禹偁元之撰。自為之序,略曰:閱平生所為文,類而第之,得三十卷。將名其集,以《易》筮之,遇乾之小畜,象曰‘君子以懿文德’,未能行其施,但可懿文而已。《外集》者,其曾孫汾裒輯遺文,得三百四十首。又有《承明集》十卷、《奏議集》三卷、《后集詩》三卷,未見。”[10]

《宋史·列傳第五十二》記載有《小畜集》二十卷、《承明集》十卷、《集議》十卷、詩三卷,《宋史·志第一百五十六·藝文二》記載有王禹偁《五代史闕文》二卷、《建隆遺事》一卷,《宋史·志第一百六十一·藝問七》記載有《小畜集》三十卷、《外集》二十卷、《承明集》十卷和《別集》十六卷。現存《小畜集》三十卷和《小畜外集》殘本七到十三卷。

一 《小畜集》概述

《小畜集》是王禹偁在黃州期間自行編纂,其序曰:

淳化二年,歲在辛卯,禹偁王□□□□□□□州團練副使。至道二年乙未歲,□□□□□士黜守滁上,后尚書工部郎中,十二月移知廣陵。又明年三月,今上嗣位,復以刑部郎中入西掖。咸平二年,守本官知齊安郡。年四十有六,發白目昏,居常多病,大懼沒世而名不稱矣。因閱平生所為文,散失焚棄之外,類而第之,得三十卷。將名其集,以《周易》筮之,遇乾之小畜。乾之象曰:君子以自強不息。是禹偁修辭立誠行己之義也。小畜之象曰:風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說者曰:未能行其施,故可懿文而已。是禹偁位不能行其道,文可以飾身也。集曰小畜,不其然乎!咸平三年十二月晦日太原王禹偁序。

序文一一交代了編纂文集的背景、緣由、體例、文集名稱的由來、目的和時間。背景是三次被貶經歷,緣由是懼怕去世后名不得傳,體例是按文章類別編排,以“小畜”名集是取其自強不息、懿文德之意,目的是借文集傳名于后世,時間是咸平三年(1000年)十二月,距王禹偁去世已不足一年。

《小畜集》共三十卷,有賦二卷、詩十一卷,文十七卷,編成后并沒有刊印流行,而是以私家收藏和手抄的形式流傳。直到宋代紹興丁卯(1147年),王禹偁去世一百多年后,才由黃州知府沈虞卿以家笥所藏《小畜集》善本加以校勘雕版刻印發行,但流傳不廣。“明清以來,轉相抄錄,要皆以黃州本為祖。黃丕烈得補鈔宋本,謂宋刻居三之一,堪傲汲古閣,似已不存。”[11]《四庫全書總目·小畜集提要》云:“明代未有刊本,世多鈔其詩歌,而全集罕觀,故王士禎《池北偶談》稱僅見書賈以一本特售,后不可得為憾。近世平陽趙氏始得宋本刊行。”[12]但清代丁日昌的《持靜齋書目》卻記有“《小畜集》三十卷,外集七卷,宋王禹偁撰。注:明初刊本無外集。此集世所罕見,雖間有訛偽,然勝趙氏本也。”[13],孰真孰偽,難以定論,因此明代未有刊本一說尚存爭議。

盡管如此,《小畜集》抄寫本確實在明清兩代盛行。明代抄本有十行二十字和十一行二十字之分,均錄萬歷庚戌謝肇淛跋;清抄本以清倪氏經鉏堂綠格寫本為主,九行二十一字,[14]另有宋氏漫堂抄本、清江鄉歸氏抄本、彭元瑞校并跋和翁心存校的清抄本、黃丕烈校并跋的清抄本、王鳴韶跋的清抄本、佚名校的清抄本(卷二十四至三十配清田雯抄本)、佚名墨筆校楊思敬朱筆校補并跋的清抄本和康熙五十九年蔣繼軾家抄本(清蔣繼軾抄補并校跋、翁同書校并跋)。

明清刻本有清乾隆二十五年太平趙熟典愛日堂刻本,無外集,黃丕烈據宋本較,有跋;吳翌鳳據抄本校,有跋;張紹仁據吾硯齋抄本較,有跋。還有“聚珍本,福本。廣州局重刻聚珍本,四部叢刊影印經鉏堂鈔本三十卷,又影印影寫本外集七卷”[15]

二 《小畜外集》概述

《小畜外集》由王禹偁的曾孫王汾搜尋王禹偁殘軼詩文匯編而成,蘇頌在《小畜外集序》中云:“集賢君購尋裒類,又得詩賦碑志論議表著凡三十卷,目為《小畜外集》”[16],但宋史藝文志及后世都著錄為二十卷,大多殘佚不傳。原有三百四十篇詩文,現存一百一十篇,包括四十四篇詩歌、八篇雜文、五篇論議、三篇傳、九篇箴贊頌、二十篇代擬和十二篇序。

《小畜外集》初刊于宋代,日本靜嘉堂文庫收藏一部,“二十卷,宋王禹偁撰,存卷七至十三卷,宋刊本,半頁十一行,版心記刊工姓名。按:此書刻工古厚,版式闊大,避桓字諱,則為南宋初刊本審矣”[17]。桓為宋欽宗趙桓的名諱,趙桓于南宋紹興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病死于燕京,此殘本避諱桓字也可能為北宋人所刻。清代錢曾所著的《讀書敏求記校證》中“又有北宋本《小畜集外集》,卷六末頁起卷十三止,后有‘嘉靖二年閏四月二十二日野竹齋裱完’一行,別見《儀顧堂集》”[18]的文字記錄就足夠說明這一點。

明清時代以抄本形式流傳,有清代丁丙跋本、翁方綱校并跋本和清道光十一年東武劉氏味經書屋抄本。“上海涵芬樓借江南圖書館藏宋寫本影印之本,收入四部叢刊初編集部。”[19]另外紀昀閱微草堂還藏有一部《小畜外集》殘本,“僅存第七卷至第十三卷,而又七卷前缺數頁,十三卷集賢錢侍郎知大名府序,惟有篇首二行,計亦當缺一兩頁。原帙箋題,即曰小畜外集殘本上下二冊,知所傳止此矣。其中次韻和朗公見贈詩及題下自注朗字皆缺筆,知猶從宋本影鈔也。”[20]


[1]脫脫:《宋史》,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9793頁。

[2]黃啟方《王禹偁年譜》考證為此,詳文見吳洪澤、尹波等編《宋人年譜叢刊》,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54頁。

[3]王禹偁:《小畜集》,四部叢刊本,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第266頁。

[4]畢士安謚號文簡。

[5]丁傅靖:《宋人軼事匯編》,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173頁。

[6]趙汝愚:《宋朝諸臣奏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426—1428頁。

[7]脫脫:《宋史》,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9794頁。

[8]脫脫:《宋史》,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9795頁。

[9]王禹偁:《小畜集》,四部叢刊本,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第513—518頁。

[10]馬端臨:《文獻通考》,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861頁。

[11]王重民:《中國善本書目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10頁。

[12]永瑢:《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307頁。

[13]丁日昌:《持靜齋書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21頁。

[14]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四》,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1121頁。

[15]張之洞:《書目答問二種》,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版,第209頁。

[16]王禹偁:《小畜集》,四部叢刊本,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第426頁。

[17]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四》,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1120頁。

[18]錢曾:《讀書敏求記校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85頁。

[19]徐規:《王禹偁事跡著作編年》,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204頁。

[20]永瑢:《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307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西| 怀仁县| 右玉县| 康保县| 于都县| 清镇市| 东乡| 百色市| 贡山| 四子王旗| 太湖县| 安龙县| 西青区| 四平市| 闽清县| 奉新县| 商水县| 浦城县| 瑞金市| 海盐县| 托克托县| 茶陵县| 沂水县| 东平县| 大关县| 墨竹工卡县| 墨江| 永平县| 平果县| 孟津县| 繁昌县| 湾仔区| 汝州市| 裕民县| 延津县| 台中市| 龙里县| 闽清县| 东安县| 诸暨市| 汝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