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圣外王:郭子玄王船山章太炎三家莊子學勘會
- 李智福
- 607字
- 2025-04-24 19:23:34
第一章 “內圣外王”源流考略
至少從劉向開始,《莊子》已經有“內”“外”“雜”之分,但并非所有的解釋者都意識到這種“內”“外”“雜”之分的標準是是否為莊子本人手訂。特別是,郭象芟夷本成為通行本之后,包括郭象在內的很多解釋者在解釋《莊子》時,很大程度上是將《莊子》看成統一之文本而認為此書皆為莊子本人之思想。這樣,殿全書之后的《天下》篇被歷來的研究者給予極大的關注,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該篇是莊子本人自發根荄的全書“后序”,即使嚴判“內”“外”“雜”之分的王船山,也承認此篇“浩博貫綜,而微言深至,固非莊子所莫能為也”[1]。事實上,就本書所考察之三家莊學而言,郭象、船山、太炎在具體的解釋過程中,的確是把此篇當成莊子本人之作品而做解釋的。此篇撥動古今解釋者之心弦者,正是“內圣外王”這一“微言深至”之語。
然則“內圣外王”本意究竟是什么,《天下》篇本身沒有給出嚴格而精確的厘定,這就意味著“內圣外王”之內涵在具體的解釋過程中存在著模糊域或彈性域。這樣,由于解釋者沒有明確的版本版權意識,因此必然認為《莊子》全書最后的《天下》一篇最重要,而《天下》篇又以“內圣外王”一語為關鑰,而這把關鑰卻存在著意義的模糊域或彈性域,這樣就更增加《莊子》這一文本的開放力度。當然,雖然“內圣外王”在后人的具體解釋實踐中存在著意義的模糊域和彈性域,但其本意并非不可考定。要追問“內圣外王”之本意,就必須采取最樸實的解釋原則,回歸《莊子·天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