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解釋/源流/演變

對“內圣外王”之解釋,如果不能從文本出發而指定作者必屬某家某派,必失之一偏,如鐘泰先生據“內圣外王”一語認為“莊子之為儒而非道,斷斷然矣”,[9]這顯然無法解釋“天人”“神人”“至人”這些莊子名相,否則有循環解釋之嫌。梁濤先生通過“外”“雜”篇以及《黃老帛書》《論六家要旨》等書(文)篇考證認為該篇作者屬于“黃老派”[10],而“黃老派”為何要暗尊孔子且表彰六經,顯然不能得到合理的解釋。正因為“內圣外王”這一術語的內涵不能以某家某派來坐實,對文本多少有些“漠視”的解釋者往往“斷章取義”,中國學術史給了“內圣外王”這一術語過多地脫離了文本的解釋,且與本意亦漸行漸遠。如前文所言,此語在《天下》篇中處于關鑰之位,而《天下》篇處于《莊子》三十三篇之末,因此歷來的解釋者,大多都緊緊圍繞此四字大做文章,這些解釋至少有三種典型范式。

一 “內圣外王”與莊學

很多注家認定,“內圣外王”一詞是莊子的自我發皇,即承認這是莊子的自我定論,因此《莊子》內七篇之道就是“內圣外王”之道,如陸西星(1520—1606)云:“內篇七篇,莊子有題目之文也,其言性命道德、內圣外王備矣。”[11]同時,很多注家意識到,就《莊子》“內七篇”的標題看來,既有《逍遙游》《齊物論》《養生主》《大宗師》等近似“內圣”的篇名,又有《人間世》《應帝王》等近似“外王”的篇名,且含有《德充符》這樣兼“內圣”與“外王”的篇名。這樣,這些學者就理所當然地認為,《莊子》“內七篇”正好展開一個從“內圣”到“外王”的邏輯序列。將“形式”與“內容”統一起來,典型地將《莊子》內七篇解釋為“內圣外王”之道的是憨山大師(1546—1623),憨山在《莊子內篇注·應帝王注》中云:“莊子之學,以內圣外王為體用”[12],其中,他認為《大宗師》是“內圣之學”之“全體”,“應帝王”即“外王之意”,[13]言“內圣”的前六篇與言“外王”的最后一篇是體用關系。應該說,這種看似“顧名思義”的解釋亦非無稽之談,《逍遙游》《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的確重“內圣”的意涵(都重視精神境界的超越),而《應帝王》則多講“明王之治”,莊子借老子之口將“明王之治”定義為:“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貸萬物而民弗恃。有莫舉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測,而游于無有者也。”(《應帝王》)

只是,這種“內圣外王”式的謀篇布局究竟是莊子的精心設計還是偶然的兩相湊泊,實則經不起嚴肅的學術檢討,根據余嘉錫先生研究,先秦之典籍多是單篇流布,然后門人或后學連綴成書。如果承認《天下》篇非莊子所著,如果承認《莊子》之書是后學編纂,那么莊子本人又如何可能按照“內圣外王”這一后學的命題來設計自己的書篇?

二 “內圣外王”與老學/黃老

由于“內圣外王”是“內圣”與“外王”的合一,這個名相在思想上便潛含著“無為(無)”與“有為(有)”的預設,“內圣”主“內”,費而隱;“外王”主“外”,顯而明,這樣,“內圣外王”就很容易地被解釋為“無為(內圣)而無所不為(外王)”。這種以“無為而無所不為”來解釋“內圣外王”的范式,主要有三種。

一種是政治哲學式樣的,側重“無為而治”。如老子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老子·五十七章》)這種“無為而治”強調的是“君民關系”,所謂“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所謂“治大國如烹小鮮”,這是一種強調清凈自然、不多擾民的政治哲學,也就是前文所引《應帝王》中的“明王之治”。這種“明王之治”是“內圣”與“外王”并舉,以君王的“無為”“好靜”“無欲”來實現天下的清凈與自化。郭象哲學所開顯的莊子之“內圣外王”之道就在這方面大做文章,他認為,以所謂“內圣外王”之道來治天下,就是“治之由乎不治,為之出乎無為”。[14]

一種是人生哲學式的,重點強調個人“有為”之后的超越和放下。當然這種哲學并非老子所無,只是莊子將這個側面更發明出來。事實上,莊子之學究竟是“有為”之后的放下,還是本身就要“無為”,不以天下為事,學界存在著分歧,兩種解釋都能自圓其說,但以“內圣外王”來解釋莊子,更側重的是前者。這種“內圣”與“外王”不是邏輯關系,而是重合關系,即不是“內圣”開出“外王”,而是“內圣”與“外王”的合一,成就天下事業的過程是“外王”,但這種“外王”始終伴隨著一種“無己”“無功”“無名”的“內圣”。這種“內圣外王”之道用莊子的話來說就是“吾喪我”(《齊物論》)。因此,如果說前者是一種政治哲學,那么此種“內圣外王”更側重開顯一種人生哲學,這種解釋為多數注家所服膺,本書所論及的郭象、船山、太炎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這么理解莊子的“內圣外王”之道的,郭象將之訴諸性分自適,船山將之訴諸以天忘人,太炎則比之為佛學的“常樂我凈”。

第三種是法家式的,重點強調“君無為而臣有為”。受到法家、黃老派影響的解釋者以這種解釋為主。這種“內圣外王”之道是一種“君人南面之術”,主要是處理“君臣關系”。古代學者并未明確指出“內圣外王”是“南面之術”,今人張舜徽(1911—1992)先生力主此說,張先生云:

考此四字,始見于《莊子·天下》篇,莊周之學,與孔、孟異趣,則其所謂“圣”若“王”,自非儒門之所謂“圣”所謂“王”也。周嘗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史記》“列傳”語)《天下》篇綜論治方術者多家,而獨不及仲尼,蓋久矣土苴視之,其言不能強同也,固宜。后人不解斯理,必說“內圣”為圣賢之圣,“外王”為王霸之王,豈不過甚哉!……可知,神明者,固君人南面之術也。蓋圣者,通也;道也。王者,大也明也。君人者,掩其聰明,深藏而不可測,此之謂“內圣”。……顯其度數,尊高而不可逾,此之謂“外王”。[15]

《天下》篇引抑百家而不提孔子,東坡以為是尊圣人,張舜徽先生以為是貶圣人。張先生看來,《天下》篇的“內圣外王”之道就是“君人南面之術”,“內圣”是“道心”,《尚書·大禹謨》“道心惟微”,就是“用心于道”,是權術故不顯(“惟微”);“外王”是“人心”,《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就是“用心于人”,即顯示在外的法度儀文。張先生之說雖能自洽,但“君人南面之術”說到底是“方術”,而把蘊含著“天地之美”“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的“道術”解釋為“君人南面之術”,實在有唐突古人之嫌;況且張先生所援引的莊子詆訾孔子的言論,他并沒有辨別真偽,因此他認為莊子為黃老之術而反對圣賢,自是當然;他認為《天下》篇是莊子在“深慨后世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此固當然,然則本若將莊學視為一種“君人南面之術”,這讓寫下“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之文章的莊子,情何以堪!當然,這種“君靜臣動”的解釋范式也為郭象注所擁有,只是他徹底剝離了其中近似于申韓所言之“術”的成分,而給予了一種“天理自然”的形上解釋。

總之,以老解莊者從不同側面展現“內圣外王”之道所可能蘊含的多重意涵,有的解釋為見素抱樸、順民自然的清凈之治;有的解釋為身居廟堂、心存山林的入世而忘世的超越之道;有的解釋為君靜臣動、韜光養晦、深文周納的君人南面之術。但這三種解釋范式畢竟都是廣義的道家意義上的解釋,莊學史上,實則還有更多的學者給予一種儒家“修齊治平”意義上的解釋范式。

三 “內圣外王”與儒學

筆者考察發現,在戰國中后期出現的“內圣外王”一詞直到宋明之后才逐漸轉變成儒學術語,至少經歷了一千八百余年的學術史歷程。西晉注家郭象在《莊子序》中明確提出莊學是“內圣外王”之道,據筆者檢索,這是傳世文獻中自《莊子·天下》之后第二次用到這個術語,但細揆郭象之意,并不是后世儒學意義上的“內圣外王”。郭象《莊子注·天下注》并沒有給“內圣外王”這一術語作注,成玄英(608—669)疏云:“玄圣素王,內也。飛龍九五,外也。”[16]成疏當本之于《莊子·天道》:“以此處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處下,玄圣素王之道也。”“飛龍九五”當指帝王天子,玄圣素王指的是有德無位的得道高士,成玄英之解似乎并不合此術語的本意。

有宋之前的學者謹慎地將“內圣外王”限定于對莊老道家的詮釋,此詞尚不是一個正統儒學之術語,兩晉南朝隋唐數百年間鮮有學者運用此語。北宋以來,出入于二氏的理學大師開始以“得意忘言”的方式借此語來表示內圣工夫與外王實踐之間的關系。據筆者檢索,兩宋較早使用這一術語的理學家為程明道(1032—1085),乃是他對邵康節(1011—1077)的評騭。據《宋史·邵雍傳》:

雍高明英邁,迥出千古,而坦夷渾厚,不見圭角,是以清而不激,和而不流,人與交久,益尊信之。河南程顥初侍其父識雍,論議終日,退而嘆曰:“堯夫,內圣外王之學也。”[17](《宋史·邵雍傳》)

按,《宋史》這段記載,大有借明道之言表彰康節之意,然則明道以“內圣外王”四字對康節進行評騭,似并非全部肯定。《宋史》這段記載當源于康節之子邵溫伯所著《邵氏聞見錄》:“一日,二程先生侍太中公訪康節天津之廬,康節攜酒飲月陂上,歡甚,語其平生學術出處之大。明日,悵然謂門生周純明曰:‘昨從堯夫先生游,所其議論,振古之豪杰也,惜其老矣,無所用于世。’純明曰:‘所言如何?’明道曰:‘內圣外王之道也。’”[18]時人論康節“先生不是閉關人,高趣逍遙混世塵”[19](《和邵堯夫打乖吟》)。錢穆(1895—1990)先生也指出邵康節之學與莊周最近,“是儒門中的莊周”[20]。結合邵康節的學術內容和人生風格,明道與康節交游后有“悵然”之感,再細案此中明道論康節之語“無所用于世”,大有惠子論莊子“子言無用”之意,可見明道對康節“內圣外王之學”頗有微詞。換言之,當時“內圣外王”這個術語在正統儒家看來略帶貶義,而與《大學》式的“修齊治平”之意尚無關系。宋儒對二氏防之甚嚴,始終卻保持著儒學精神的警醒和自覺,他們對出于《莊子·天下》篇的“內圣外王”一詞使用非常謹慎。明道以此語形容康節,雖對其學問人生是一種肯定的語氣,但個中卻不無微詞,或許在他看來,雖然康節之學堂廡甚大,但尚不是醇儒,后儒王船山有“程子鄙康節之術而不屑學”[21]之說,二程不滿康節者正是他的“內圣外王”之道。

南宋時期,與朱子學派對立的永嘉學派葉水心在給陳傅良(1137—1203)所著“墓志銘”中有“內圣外王,本末纖洪;春秋四子,孔子所嚴”[22]之語,葉水心將陳氏比喻為春秋時代之臧文仲、子產、晏嬰、叔向等人,此處“內圣外王”一語偏義于“外王”,尚不是《大學》“修齊治平”意義上的“內圣外王”,臧文仲、子產、晏子等畢竟還屬于法家譜系之人。可見,葉水心筆下“內圣外王”也不是對正統儒者與儒學之描狀。直到南宋后期才有學者明確提出“內圣外王”是儒家的“修齊治平”之思想。朱子門人陳北溪(名淳,字安卿,1159—1223),他在《嚴陵講義·讀書次第》中將“四書”思想核心歸之于“內圣外王”。[23]陳北溪為朱子親炙弟子中弘揚朱子學最力之學者,據《宋史》本傳,他曾被延在嚴陵講學,其論述被及門弟子編為《嚴陵講義》,而“內圣外王”就出現在該講義中。[24]這里,“內圣外王”顯然是用以概括“四書”以至于“五經”之學術大旨。無論就當世還是后世來說,此書都影響很大,可見,北溪之于“內圣外王”納入儒學解釋系統中,厥有其功。如南宋著名學者江西新余黎立武(1246—1313)云:

曾子論弘毅之士,任重道遠而歸之仁。然則身斯道之傳,豈不以仁為己任。是書也,外王之道也。一言以蔽之曰仁。蓋一貫忠恕之全體,盡己盡物之全能,內圣外王之道也。[25]

又如元儒虞邵庵(名集,1272—1348)云:

自孔子孟子沒,豪杰各以其資奪,而內圣外王之學千數百年無能道之者。[26](虞集《張氏新塋記》)

此后,“內圣外王”之道作為儒學精義,雖有學者間或論及,但畢竟流行不甚廣。直到明清之際之覺浪道盛、王船山才將此語用來形容儒家堯舜文武周孔之道。[27]與學界以此詞來形容儒家道統精神之同時,一些靠近帝王的士子文臣間或用來歌功頌德,加之清朝統治者康熙、乾隆等帝王以“圣王”自詡,“內圣外王”成為他們統治合法性的理論根據。[28]但帝王之自況畢竟對正統儒家之“學統”——“道統”影響不大。因此,正統儒者對此詞之接受當推功于陳北溪、王船山等。總之,此語經過漫長的醞釀和詮釋,直到當代新儒家如熊十力、馮友蘭、馬一浮等才在最廣泛的意義上對其接受之。可見,以“內圣外王”之道來表述儒學意旨,是相當晚出之事。

職是之故,以“內圣外王”為契入點來解釋莊子而給予莊學一種儒家的解釋,要推晚于南宋。如林希逸在《莊子鬳齋口義》注《天下》篇時認為莊子“未嘗不知圣門為正也”[29],鬳齋在肯定了莊學本意是深知“圣門之正”之后,進而認為《天下》篇所云的“賢圣不明”之意是“上無文武周公,下無孔顏之徒也”。[30]因此,他進而將“天地之美”“神明之容”與“內圣外王”放在一起解釋:“美,道之在內者,體也。容,道之在外者,用也。……內圣,體也;外王,用也。內外之道至此不明。”[31]顯然,他將“內圣外王”解釋為文武周孔式的“全體大用”之道,這樣,鬳齋雖認為莊子之學出于老子,但畢竟去圣未遠,大有平章孔老之意。

近人康南海先生也指出《莊子·天下》篇暗尊孔子:“(《天下》篇)論孔子者云配神明,醇天地,和天下,澤及百姓,明于本數,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運無乎不在。又開篇稱為‘神圣明王’,自古尊孔子、論孔子,未有若莊生者。”[32]這里,南海先生認為莊子為古今尊孔第一人,類似言論還見于其《孔子改制考·序》[33]、《孔子改制考》卷10《六經皆孔子改制所作考》[34]等文章中。南海對莊子評價極高,謂“自古尊孔子、論孔子,未有若莊生者”云云,莊子地位在孟子之上,他看來莊子是“內圣外王”之道的持護者,可謂孔教第一護法。

今人鐘鐘山先生也給予了“內圣外王”一語足夠的重視,他認定《莊子》其余三十二篇為“荒唐之言”,唯有《天下》篇為“莊子之真”。他對《天下》篇第一段下注云:“由此可知莊子之學,實為內圣外王之學。其所以著書,即為發明此內圣外王之道也。”[35]鐘先生認為,莊子之學的核心就是“內圣外王”之道,莊學的根柢在于六經,而六經又是“內圣外王之道之所寄”,[36]根植于“六經”的莊子以“內圣外王”為核心,自不待言,因此他和林希逸一樣,把《天下》篇所言的“賢圣”解釋為孔子與七十子之徒,這樣,“百家往而不返”就成百家不明以六經為代表的圣人之道,而莊子正是要撥亂反正,恢宏大道。這樣,鐘先生認為《天下》篇引抑諸子的標準正是看他們是否背離此“內圣外王”之道。[37]不難發現,鐘先生是以宋明以下的“內圣外王”意解釋《天下》篇進而解釋《莊子》,又以宋明以下的“內圣外王”意解釋“六經”,這樣,莊子的“內圣外王”之學源于“六經”,而“六經”又為孔子所編訂,這樣,“周之內圣外王之學乃宗于孔氏而為顏淵之傳”,[38]便成不刊之論。當熱,其中不無循環論證之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卢湾区| 曲水县| 五莲县| 奉节县| 二手房| 福清市| 田阳县| 环江| 泰兴市| 桂阳县| 安康市| 谢通门县| 岫岩| 田东县| 太仆寺旗| 来安县| 万盛区| 治县。| 津市市| 静安区| 波密县| 阳山县| 上杭县| 临猗县| 皋兰县| 宁化县| 嘉义市| 厦门市| 余庆县| 鲁甸县| 德兴市| 禄丰县| 阿拉善右旗| 霍山县| 成都市| 榆社县| 舞阳县| 布尔津县| 新沂市| 西安市| 疏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