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圣外王:郭子玄王船山章太炎三家莊子學勘會
- 李智福
- 996字
- 2025-04-24 19:23:35
第三節 “內圣外王”今義
隨著學術史的流變,“內圣外王”在明清之后成為儒學之代名詞而距莊學已遠,即便是以之解莊,也是帶著濃厚的儒學色彩來解釋莊子的。特別是當代學者看來,“內圣外王”是儒學之特色已經是學術常識,如熊十力(1885—1968)先生、馮友蘭(1895—1990)先生、牟宗三(1909—1995)先生、韋政通先生都認為儒家之學的根柢是“內圣外王”,且他們都近乎以此語契入來理解孔子之道和儒學。事實上,不唯儒家是“內圣外王”之道,“內圣外王”實在能表現整個中國哲學的特色。梁啟超(1873—1929)先生指出:“‘內圣外王之道’一語包舉中國學術之全體,其旨歸在于內足以資修養而外足以經世?!?a id="w39">[39]馮友蘭先生亦指出:“在中國哲學中,無論哪一派哪一家,都自以為是講‘內圣外王之道’?!?a id="w40">[40]可見,即使“內圣外王”的原始內涵并非是指“內在道德修養”和“外在王道實踐”的關系,但卻無礙我們以這個名相來表現中國哲學的特質,經過長期的詮釋層壘和意義演化,在當代中國特別是在新儒家那里以這個術語為核心來詮釋儒學甚至整部中國哲學已是當然,以至于牟宗三先生以儒學接納民主與科學之時,依舊聲稱是“舊內圣開出新外王”;馮友蘭先生著述為儒家道統而起“貞元之會”,其關鍵詞也依舊是“明內圣外王之道”。[41]
總之,當版權并無定讞的《天下》篇遭遇本身存在著意義模糊域的“內圣外王”,這樣“諜中諜”式的循環不確定性更加劇《莊子》這個經典文本的開放性。但也正是“內圣外王”這個術語出現在《莊子》三十三篇之最后一篇中,也使得后代的解莊者不證自明地將之視為莊學之會歸。換言之,“內圣外王”賜予解釋者最大的解釋空間,同時也將絕大多數解釋者限定在這四字范圍之內,此語或如璇璣之照,解釋者若視而不見終究會失去方向;在其照耀之下卻依舊可望而不可即。
就本書所論及的三位莊學注家而言,郭象的“內圣外王”之道應該說是儒與道、莊與孔之合一;船山則是以正統儒家意義上“內圣外王”之道解莊,當然他的解釋資源既取于“六經”,亦結合了黃老道家、郭象玄學的諸多政治智慧,并以先秦儒家“天人之學”為參照系;太炎“內圣外王”之道則是在會通莊佛的基礎上直接觀照近代之啟蒙,其對莊子“內圣外王”之道的揭示別具一格。他們的解釋之所以精彩紛呈,正在于“內圣外王”的意義世界存在著模糊域和彈性域,具足充足的解釋潛力。因此,當他們以“內圣外王”透視莊學時,一方面能提綱挈領,秉本執要;另一方面則可以充分發揮解釋的權利,曲徑通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