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論

第一節 選題緣起及目的

本書屬于漢語史的斷代、專書兼專類文獻詞匯研究。

在漢語史的研究中,近代漢語詞匯的研究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因為研究任何一種語言都要從詞匯開始,只有通曉詞義才能讀懂研究對象,近代漢語又是連接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重要環節,因此,近代漢語詞匯研究既是漢語詞匯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近代漢語其他領域研究的前提。然而就目前的研究狀況來看,近代漢語詞匯研究一則起步較晚,二則又相對落后于同期的語音和語法研究。據《近代漢語研究概要》(蔣紹愚,2005)介紹,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界對近代語音的研究比較全面,從金元時期的《五音集韻》《中古韻會舉要》直到清末威妥瑪《語言自邇集》中的北京話音系都有比較深入的研究,對《中原音韻》的研究成績尤為顯著。關于近代漢語語法的研究和討論也比較活躍,不但對語法現象的描寫更加細致清晰,對語法現象的解釋也更加深入,注重探討語法演變的動因和機制以及語法與語義等外部要素之間的聯系。這一時期對近代詞匯的研究,則主要集中在詞語考釋工作上,研究內容和方法都還比較單一。江藍生曾說過,“斷代研究是整個漢語研究史的基礎”[1]。王力也說過,要寫好一部漢語史,必須首先做專書的研究,這是基礎,然后才可能做斷代的研究。[2]因此,我們決定從專書詞匯研究入手,以求窺見近代漢語面貌之一斑。

關于漢語史的分期及上下限問題,學術界歷來有分歧,經過多年來的分析和探討,目前已經在三個方面達成共識[3]:一是大家都同意使用“近代漢語”這一統一的術語;二是大家都承認近代漢語是與古代漢語、現代漢語并列的獨立發展階段;三是南宋、元代、明代、清代前期是大家都能接受的近代漢語時期。語言是一個延綿不斷的發展過程,從中抽取一個相對完整的歷史階段做封閉的語言研究,是整個語言史研究工作的基礎,細致的詞匯研究工作更得如此。限于本書的篇幅,我們將研究的范圍縮小到近代漢語時期的一個朝代。如前文所述,“近代漢語”雖然作為一個語言歷史時期獨立出來,但是,對于它的上下限問題仍舊沒有統一的界定。關于近代漢語的上限,最早可至公元四五世紀,以漢譯佛經、帶有一定口語成分的白話文作為近代漢語的濫觴(劉堅,1985),關于近代漢語的下限,最晚可推到清末、五四運動以前(楊耐思,1987、向熹,1993)。袁賓根據語言漸變的特性提出劃分漢語史分期的兩條原則[4]:(1)確定主干部分原則;(2)前后階段可部分重疊原則。處于分期兩頭的語料往往夾雜了較多不易判斷的語言現象,主干時期的語料不但豐富,而且典型,而元代恰好就是這樣一個處于近代漢語主干部分的歷史時期。如果從本書揭示近代漢語詞匯特點的研究目的出發,處于成熟期的元代社會的語言無疑比唐宋或者清代更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同時,元代社會多元化的特質,也使其語言價值和地位明顯優越于同屬近代漢語主干部分的明代。

漢語史的研究,主要依靠各個時代流傳下來的文獻資料,這種資料必然是最能夠反映那個時代實際語言面貌的典型文獻。研究元代的語言,必然要從反映元代語言面貌的白話文獻資料入手。除雜劇之外,元代的其他類文獻資料還有:散曲、南戲、話本、直講和直譯、公文典章、碑文、會話課本。本書的研究之所以沒有選用這些類資料,原因有四:(1)作品創作時間有爭議;(2)同類文獻流傳至今的篇目較少;(3)在“純漢語”文獻中,口語化程度相對弱于雜劇;(4)筆者能力有限,未能搜全有關材料。元雜劇作為元代新興的一種藝術,包含唱、白、演等內容,主要是在一定的場合下表演給普通觀眾看,因此劇本中的語言更加貼近當時普通百姓的口頭語言,這一點既不同于淪為文人案牘文學的散曲,也不同于官府公文中使用的“漢人口語”。元代雜劇的題材廣泛,內容有涉及歷史傳說、宗教信仰的,也有關涉當時的百姓生活、典章制度、風土人情的;語言多樣,方音土語、江湖行話、隱語俗諺等,無所不包。

元代社會的雜劇創作非常興盛,根據元鍾嗣成《錄鬼簿》、元末明初賈仲明《錄鬼簿續編》、明朱權《太和正音譜》等資料,在元代社會160多年的歷史中,雜劇作家有200多人,這200多人共創作了600本左右的劇本。但是,保存至今的元雜劇僅存160種左右,且這些元雜劇大部分經過了明代文人或戲劇演員的再加工,只有極少數能夠保持元代劇作家創作時的原始面貌。對比元刊本和明刊本,不難發現有些作品的情節內容有異,如鄭廷玉《楚昭王疏者下船》、張國賓《薛仁貴衣錦還鄉》、范康《陳季卿悟道竹葉舟》等,明刊本中對元刊本賓白、曲文的刪改更是處處可見。也就是說,我們今天看到的諸多“元雜劇”實際上是“明雜劇”,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明代的而非元代的語言面貌。從文學的角度看,經過明代修改的雜劇或許在情節和內容上更勝一籌,但是,作為斷代語言研究的材料,真實反映當時的語言面貌才是至關重要的。關于做斷代語言研究如何選擇適當的專書的問題,朱慶之(1992)、蔣紹愚(1994)、汪維輝(2000)、徐時儀(2001)、程湘清(2003)等都提出過具體的標準。總的來說,判斷專書是否“適當”,需要具備三個條件:①文本可靠性,即作者時代和作品時代是否在所要研究的歷史時期中;②反映口語的程度,程湘清認為這是最重要的一條標準;③專書的篇幅大小,即是否具備相當的語言容量。同時,汪維輝[5]還提出所選文本要能夠深刻、全面反映社會。綜合以上標準和元代文獻的實際情況,我們認為《元刊雜劇三十種》(以下簡稱《元刊》)完全符合作為元代語言詞匯研究專書的要求。我們期望通過對本書中詞匯的研究,描寫元代雜劇詞匯的真實面貌,進而揭示近代漢語詞匯的特點和發展規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子王旗| 门头沟区| 太保市| 思南县| 呼和浩特市| 安新县| 温宿县| 义乌市| 汉川市| 屏东市| 长岭县| 海晏县| 勃利县| 乌审旗| 文化| 新巴尔虎右旗| 隆昌县| 简阳市| 星子县| 闽清县| 三都| 蓬溪县| 肃北| 通渭县| 日土县| 延庆县| 曲阜市| 同江市| 大方县| 西丰县| 阿合奇县| 札达县| 郑州市| 桦川县| 江油市| 平阳县| 临泽县| 榆社县| 钟山县| 房产| 舞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