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人在世界中

天地萬物,人居其間。人類生生不息,世代更替,創造了無數的人間奇跡。人類作為一個整體,確證著自己不同于其他萬物的本質特征;作為眾多個體,展現著無數精彩的人生。每個人的人生有成功,有失敗;有喜怒哀樂,有酸甜苦辣;或大氣磅礴,或靜謐陶然;或萬眾矚目,或桃李無言,都是不可復制的風景。但這一切的一切都有一個可以用純粹經驗的方法來確認的前提,那就是我們首先得活著。“死去原知萬事空”,活著,一切才有可能。正如馬克思(Karl Marx,1818—1883)所說,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哲學家海德格爾一語中的:人必須“在世界之中存在”(In der Welt sein),即在世。在中國人看來,活著就是在世,所謂人生在世。從時間上說,所謂在世就是出世(出生)與去世(死亡)之間的狀態;從空間上說,所謂在世就是“在世界中”。其實,“世界”是既指涉時間又指涉空間的概念。漢語中的“世界”本是從印度而來的佛教用語,過去、現在、未來曰“世”,天上、地下、人間曰“界”。因此,“在世”也就可以理解為“在世界中”了。任何事物都存在于一定的時間、空間中,人也不例外。“人不是抽象地蟄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4]現實的人須臾也不能離開他所在的世界。也就是說,“在世”或“在世界中”是人最基本的狀態。

我們所說的世界有著十分復雜的含義,在比較普遍地被接受的含義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世界就是指整個宇宙。中國古人認為:“四方上下謂之宇,往古來今謂之宙”(《淮南子·齊俗訓》)。這與來源于印度佛教的“世界”的含義基本一致,都是一個時空概念。狹義的世界一般指人類所居住的地球,尤其是生物圈。人所在的現實世界(人直接交往的世界)又可以分為三部分:自然、社會和人——當然,這只是一個作為起步的簡單說法,隨著學習的深入,我們將會發現,哲學家們對“世界”的理解有多么復雜和玄妙。一般而言,人們所說的自然界是特指人類所直接依賴的地球,它包括無機物、有機物、植物和動物,它們都是以自發的、無目的的方式存在著的。現代科學證明,我們所在地球起源于大約46億年前,此后,隨著物質的運動、變化和發展,逐漸從無機界中產生出生命,生命經過漫長的演化,直到三四百萬年前才誕生了人類。有了人就有了人類社會,社會是人類活動的共同體,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人是社會的存在物,人不能離開社會。所以,當我們說“人在世界中”的時候,也就是指“人在自然中”“人在社會中”“人在人中”三者的統一。

人和人所在的世界都是存在著的,但他們存在的方式是不同的。人和所有的動物、植物都是以生命的方式存在,所以他們的存在可以稱為生存,而非生物卻僅僅是存在。人的生存又不同于一般生物的生存,他是以生活的方式生存的。生存與生活的本質區別在于:生存是一種本能地適應環境的生命活動,生活則是一種自覺的生存——不僅是自己意識到的生命活動,而且是創造生存意義的生命活動。馬克思曾經形象地比較了靈巧的蜜蜂和蹩腳的人類建筑師。他說,蜜蜂建筑的精美蜂巢,使得人類的建筑師都感到慚愧。但是,即使是最拙劣的建筑師一開始就優越于最靈巧的蜜蜂。因為,人類的建筑師在建筑之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筑成了,而蜜蜂卻不行。馬克思還總結道:

“動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動是直接同一的。動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動區別開來。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動。人則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為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識的對象。……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5]

比之于其他萬物的存在,人的存在是被自己意識到的存在,這種意識就意味著人對自己在世狀態的感悟與思考。由于包括人在內的世界是一個時空性的存在,人對于世界的感悟首先總是或者歸根結底總是時間和空間方面的。一當人們作這種感悟與思考時,就會發現自己在空間上的渺小和時間上的短暫。當然,這種渺小和短暫是相對于宇宙、世界的偉大與不朽[6]而言的。

整個宇宙在空間上是無邊無際的,在時間上是無始無終的。即使就人類目前能觀測到的宇宙而言,空間上它的半徑有200億光年(光年是光在一年內走過的距離)之巨,時間上它已經存在了130多億年之久。地球存在了46億年,其空間體積相對于宇宙來說已然渺小;人類只存在三四百萬年,不過是地球上物質演化這條長藤末梢的果實;每個個體的人則只能存在100年左右,相對于整個人類而言可謂微不足道,更遑論比之于地球和宇宙。可見,人相對于地球,尤其是整個宇宙來說,在空間上十分渺小,在時間上十分短暫。難怪中國古人感慨:“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莊子·天下》),又若“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蘇軾《前赤壁賦》),所謂“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杜甫《旅夜書懷》)。即使是對于人所身處的社會,個人也經常有一種“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無力感;一種“多我一個不多,少我一個不少”的無意義感。確實,和我們所處的世界比較起來,人,尤其是個體的人顯得有如九牛一毛,似乎無足輕重。

渺小和短暫是人在思考自己在世狀態時最為直接的感受,這其實就是領悟到了世界的無限(偉大與不朽)與自己的有限(渺小與短暫)之間的矛盾。這種領悟必然使人產生敬畏和焦慮:敬畏于世界的無限,焦慮于自己的有限。于是就有了“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泣下”(陳子昂《登幽州臺歌》)的感嘆;有了“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毛澤東《沁園春·長沙》)的疑問。但是,人類認識到自己的渺小和短暫之后并沒有從總體上走向一種消極與自卑。和世界上的萬事萬物相比較,人沒有足夠強健的體魄和技能,例如,人的眼睛不如鷹銳利,人奔跑不如獅虎迅猛,人攀援不及猿猴敏捷,人的嗅覺不如犬類靈敏……甚至可以說,人是生物界最脆弱的一種。但是,能認識到自己的渺小和短暫恰恰是人的高明之處,因為只有人才能獲得這種認識。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Blaise Pascal,1623—1662)有一段膾炙人口的名言:

“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用不著整個宇宙都拿起武器才能毀滅他;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于死命了。然而,縱使宇宙毀滅了他,人卻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東西更高貴得多;因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對他所具有的優勢,而宇宙對此卻一無所知。因而,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們所無法填充的空間和時間,我們才必須提高自己,因此,我們要努力好好地思想;這就是道德的原則。能思想的葦草——我應該追求自己的尊嚴,絕不是求之于空間,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規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會有用;由于空間,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沒了我,有如一個質點;由于思想,我卻囊括了宇宙。”[7]

確如帕斯卡爾所啟示的,是因為思想,人才可以脫離當下,騖及八方而思接千載,可以包舉宇內而自豪地宣稱“天地在我心”“萬物皆備于我”。當人們用自己的思維來認識和反思自己在世界中的狀態時,就試圖超越自身的渺小和短暫——有限性,以達到偉大和不朽——無限性。“身無分文,心憂天下”是有限之人試圖把握無限世界在空間上的寫照;“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則是有限之人試圖把握無限世界在時間上的表現。中國古代著名學者劉勰(467—538)曾說:“生也有涯,無涯惟智”;“器分有限,智用無涯”(《文心雕龍》)。可見,思想和知識是人超越自己有限性的重要途徑。不過,思想的尊嚴還不止于對世界的認識和反思,還在于以認識、反思來指導生命活動,即通過人們的生命實踐活動創造出一個意義的世界。世界不會自動地滿足人,人決心以自己的行動來改造世界。“一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8]這一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就是改變世界的實踐活動。

在整個世界中,正是因為人的能動活動,才改變了“自然”原來的模樣。亞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前322)有云:我們當盡力以求不朽!人們通過自己的生命實踐活動所創造的空間上的偉大和時間上的不朽并不是自然意義上的,而是社會價值意義上的。也就是說,人們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可能并不能使個體的力量變得無限偉大,也不能使個體的生命無限地延伸。但是,人能借助實踐的力量結合起來,使整個人類的力量增強,使整個人類獲得不斷的發展。當每一個個體為人類的進步做出杰出的(物質或精神)貢獻時,我們就說他達到了偉大和不朽。或者說,人們是通過自己的生命實踐活動創造價值,以超越有限而達到無限的。對于人的偉大與不朽的表現,古今中外的說法很多,中國古人叔孫豹的說法十分精彩,在中國的影響極大。他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可見,對于每個個人而言,自然生命的終結并不意味著價值生命的終結。相反,自然生命終結之時,有可能價值生命才剛剛開始。

從自然的存在方面看,人類及其個體注定是渺小和短暫的,而從價值存在的角度看,人又可以是偉大和不朽的。正如法國哲學家狄德羅(Denis Diderot,1713—1784)說過的:說人是一種力量和軟弱、光明和盲目、渺小和偉大的復合體,這并不是責難人,而是為人下定義。丹麥哲學家克爾凱郭爾(Kierkegaard,1813—1855)認為,人生在世,“就是無限與有限、永恒與瞬間所孕育的孩子,因此它是持續不斷地斗爭著的”[9]。軟弱與力量、盲目與光明、渺小和偉大、永恒與瞬間,進而是有限與無限,其辯證轉換的中介、橋梁就是創造價值、賦予意義的人類實踐活動。可見,人所在的世界,既不是萊布尼茨(Gottfied Wilhelm von Leibniz,1646—1716)認為的是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也不是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認為的是可能世界中最壞的世界,人以自己的實踐活動創造著真正屬于自己的世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汤阴县| 台前县| 长丰县| 嫩江县| 石渠县| 榕江县| 寿光市| 韩城市| 宝鸡市| 乌拉特前旗| 嘉定区| 长沙市| 新和县| 沽源县| 利川市| 黄龙县| 屏边| 丹阳市| 揭西县| 历史| 高淳县| 开原市| 拉萨市| 塔城市| 江川县| 基隆市| 河东区| 南溪县| 保亭| 怀安县| 南充市| 临江市| 天全县| 扬中市| 房产| 宜昌市| 平潭县| 辰溪县| 恩平市| 津市市| 五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