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哲學的出場
盡管在很多人眼里,哲學是很深奧的,但大多數人都熟悉“哲學”這個詞,甚至知道一些哲學家的名字,讀過一些哲理故事,能說出不少哲學名言。不過,倘若要回答“哲學是什么”這樣的問題,很多人就不免有些躊躇了。其實,即使是專門從事哲學研究的人們,對“什么是哲學”這個問題也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乃至有人說,至今哲學家們沒有對這個問題取得共識,這本身就是哲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哲學家黑格爾就曾經說過:“哲學有一個顯著的特點,與別的科學比較起來,也可以說是一個缺點,就是我們對于它的本質,對于它應該完成和能夠完成的任務,有許多大不相同的看法。”[1]英國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也有過類似的說法:“如果有人問什么是數學,我們可以給它一個詞典上的定義,出于辯論的需要,我們可以說數學就是數的科學。這樣的回答不僅無可非議,而且能夠被提問者相當容易地理解,盡管他可能對數學一無所知。對于任何一個具體知識科學存在的領域,我們都可以通過這種方式給出定義;但是,我們不能這樣定義哲學。任何定義都會引起爭論,因為它只是體現了某一種哲學態度。”[2]在西方文化中,最基本的定義方法是屬加種差,而哲學一度被認為是一切學科之母,因此,雅斯貝爾斯甚至斷定:“由于哲學不能由外在于它的事物來規定,所以不存在哲學的定義。哲學之上沒有可以把哲學作為種概念而予以包容的類概念。哲學自己規定自己。”[3]
確實,要簡潔地給出哲學的公共性定義幾乎是不可能的,但這決不是哲學的悲哀。從一定意義上說,不同時代的哲學家們就是在不斷追問“什么是哲學”這個問題的時候在自覺地進行著無休止的“接力”,從而使哲學得以不斷發展,以至蔚為大觀。對于“什么是哲學”這個問題沒有一致的看法并不等于說哲學是不可捉摸的。我們可以從諸多方面去觀照、逼近和刻畫“哲學”。在諸多方面中,首要的是哲學得以發生的角度。或者說,我們多多少少必須從人們為什么需要哲學、哲學如何出場的角度去理解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