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把普及教育作為一項重大的德政。不僅使全體人民都享有受教育的權力,而且使全體人民都有條件接受教育。
在當時條件極其有限的情況下,國家先通過掃盲運動解決已失去在校學習機會的已婚人群簡單的識字識數問題。各地還利用生產之余,動員群眾參加不同級別和不同形式的夜校學習,提高人民群眾的知識水平。
李寶珠的母親先參加的是她們自然村的婦女識字班,由于她認字識數較快,教員介紹她進了大隊一級的掃盲班。教員有縣上派來的,也有學校派來的,有的抽的是當地鄉間戶族有文化知識的農民。外派的教員大都水平很高,不僅教識字識數,還講婦女解放的大道理。他們見大家打瞌睡不想聽的時候,還講打仗和外地打土豪分田地的故事。李寶珠在小時候母親給他講的包括神話故事在內的許多故事,都源于她上夜校的收獲。
國家在實施掃盲運動的同時,有條件的地方迅速掀起辦學熱潮。各地的家廟、關帝堂和一切可以用來辦學校的地方,都建起了大小不同的學校。蘇姓的家廟成了當地五年制的完小,黃姓的家廟成了當地三年制的初小,漢江北岸蘇、李、何、黃、翟、華等姓氏合建的大廟和北部丘陵腳下的老爺廟,成了當地的兩所初級中學。
學校辦了不少,師資卻成了問題。地方政府到處搜羅人才,并以辦“速成班”的方式培養人才。一時間,那些上過一段私塾,喝過一點墨水的只要成分好的人都被選入“先生”的序列。
隨著時間的推移,城里的學校和縣一級的學校逐步配備了公辦教師。但處于農村的小學和初級中學的師資問題一直解決不了。在“人民教育人民辦,辦好教育為人民”精神的感召下,“從農民中來,到教師中去,掙農業社的工分,干教書育人的事業”的這部分教師,相對于吃商品糧拿公家錢的那部分老師,有了一個特殊的名字——“民辦教師”。
鄒老師是初中畢業后當兵,被大隊干部的兒子擠脫掉才來學校教書的。他雖然對大隊干部耿耿于懷,但有時還會流露出一絲對大隊干部發慈悲善心的感激。
那年,大隊干部走后門在武裝部把他的名字,換成了自己兒子的名字。為了彌補虧欠和報答他母親當年為了救自己的妻子死于非命,推薦他當了民辦教師。
真是世事難料,幾年后大隊干部的兒子在執行青藏線的運輸任務時出了車禍,兩條腿受傷殘廢了。鄒老師說:“雖然當兵沒去得成,但自己手腳齊全。”
民辦教師在待遇上雖然沒法與公辦教師比,但畢竟是一項教書育人的職業。在農民的眼里能被選拔出去當兵提干當工人,能靠自己的本事考上學的,都是叫人佩服和眼饞的脫了“農皮”的人。
那些帶大紅花坐手扶拖拉機敲上鑼鼓家私送去當兵的,他們大部分在解放軍的大熔爐里鍛煉幾年,還得回來穿上“農皮”,他們只是叫人眼饞一時。
當民辦教師是除了這三種情況外,也是叫人眼饞的事。這不僅告訴人們這個娃娃有知識有文化有品德,而且不用面朝黃土背朝天,不用捋鋤頭把肩挑背扛,能夠在涼房子里輕輕松松掙工分。
十四
農民的追求非常現實和樸素。五六十年代是吃飽肚子,七十年代是希望家人參軍當工人,八十年代是盼望子女能考上學,九十年代是修樓房,進入新的世紀是奔小康。在六七十年代,農民家里能出一個民辦教師,也算是光宗耀祖的事。
農村那些出類拔萃的女青年,在瞅對象上瞄準的是吃商品糧的職工和手握鋼槍的解放軍。這兩種對象若沒有自己的份,便把目光下移到民辦教師身上。鄒老師家里雖窮,但農村的貧富差距沒有太大。七十年代末,大隊喇叭里宣傳家有存款五百元的“冒尖戶”,八十年代初縣上鼓勵發展“千元戶”。鄒老師家雖然沒有五百一千的存款,但那輛自行車起碼也值六七十元。憑他民辦教師的名頭和高個子大胚掛,有漂亮妹子想坐在他自行車的后座上兜兜風的愿望都陰差陽錯了。后來,按他的話說:“要穿,穿個綢衫衫;要脫,脫個精屁眼”。
民辦教師一般在初高中畢業生中選拔。說是選拔,但大多數還是靠這樣或那樣的關系。鄒老師當上民辦老師盡管是偶然的,但那個虧心和感恩的人若不是大隊干部,他恐怕也當不了。
李寶珠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突然又換了一個算術老師。沒過幾天,他們知道她是大隊那個常給支書寫講話稿的副支書還沒過門的媳婦。在這之前是大隊長的女兒教他們算術,她可能是覺得不會教,別扭了兩周硬是回去了。
民辦教師進來難,出去卻容易的多。在未規范民辦教師隊伍之前,不論大隊領導還是學校校長想換個人很容易。自從給民辦教師發了在冊資格證后,想進來的沒有證進不來,但想叫出去的也并不難。一般來說,只要不得罪大隊領導和校長,只要沒有太大的劣跡,民辦教師這個位子也是保得住的。但天有不測風云,梁老師被學校弄走,只有鄒老師知道其中的原委。
梁老師是個老民辦,因為只是個小學學歷,自己自卑不說,代課也著實吃力。盡管他起早貪黑比其他老師辛苦的多、賣力的多、認真的多,但學生成績總是平平庸庸。雖然二年級的學生不會抱怨,但個別關心孩子成績通知單的家長時不時流露些不滿情緒。梁老師怕誤了娃兒們的前程,一度灰心想干脆回家不干了。
他認為:“莊稼誤了是一季,人誤了就是一輩子。”與他關系好的鄒老師常勸他:“你有你的特點,你管班多少人跟不上。學校也了解你的情況長期讓你代二年級,成績雖然不理想,但那些娃還小,今后學習的機會還多得很。你一旦回去,這么多年不是白熬了。你也看到了比你早工作兩年的已經招轉了,下一批就該輪到你們。別灰心,再熬熬。
再說了,張老師不是還不如你嗎,人家教不成書不是還守在學校打雜等待機會嗎。即使有朝一日上面有政策不叫你干了,也得有個說法。到時候就是回家去有你那漂亮的女兒和能干的兒子,你日子也壞不到哪去。”后來,梁老師的事就出在漂亮女兒身上。
原來,校長老婆的娘家侄子托人說媒,被梁老師的女兒拒絕了。校長老婆曾請梁老師做點工作,怎奈終身大事女兒不能茍同。在當年清退民辦教師時,張老師留下了,梁老師回去了。一年后,與梁老師一同當民辦教師的張老師那一批老民辦轉成了公辦教師。
從那以后,鄒老師經常背心發涼,他比以往更加敬業,也比以往更加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