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驅(qū)狼吞虎
- 三國:開局劉辯,朕不想見毒酒
- 滄山不見君
- 2060字
- 2025-04-03 17:40:01
“果然還是這些個文臣心思縝密,與那些粗鄙的武官們大不相同。”
劉辯心感寬慰的同時,亦是匆匆上前緊緊執(zhí)住荀彧雙手,將其扶起后,
又再次躬身,輕輕為其撫去方才跪地時身上所沾染的塵土。
但荀彧如今自認(rèn)為尚是未建寸功之臣,如何能當(dāng)?shù)锰熳尤绱撕穸Y?
下意識便欲閃躲,但這幾日舟車勞頓,身乏體累下,
哪里還能擺脫的了如今體格健成的劉辯?
只見在劉辯關(guān)懷下,荀彧臉色頓時漲紅,感激之色幾近溢于言表,
哪還有平日內(nèi)淡然自若的模樣,到最后眼見掙扎不得,便只得任由劉辯施之。
“文若,朕雖久居內(nèi)宮,但昔日朕曾游于太學(xué)中,
聽經(jīng)學(xué)博士子弟論青年才俊,都言你荀彧有王佐之才,
那不知今日追朕來此,是有何良策欲為國家計?”
荀彧一聽陛下問策于己,便立刻提袖正色,
一時之間已全然不再有方才局促之意道,
“陛下如今到了槐里,以臣之愚見,陛下便是已知外兵入京乃是大患,
欲要借此地之軍力,來保三輔,控長安,
如此一來,進(jìn)可發(fā)天子召令,讓諸州郡興兵勤王討賊,與其里應(yīng)外合,共擊不臣之賊,
退能固守肴涵諸關(guān)隘,以關(guān)中膏饒之地力,養(yǎng)百姓而修軍備,并可隨時出兵以斷賊人退路,
而陛下只身來此,如此膽識謀略,實(shí)讓荀彧?dú)J佩,
但陛下如今是否注意,若行此策仍尚有一處為慮,乃是為禍于河內(nèi)的白波賊或會趁亂劫掠三輔,不可不防。”
“臣在來槐里途中,便聽人道,白波勢大,已聚眾十萬人太行山,
但荀彧認(rèn)為其部下大多是為流民,不知禮而忘義,臣有一計是為驅(qū)狼吞虎,
此策若成,便可不廢一兵一卒,便可讓其內(nèi)自生亂,
屆時便可只需派麾下一可戰(zhàn)之將引其部曲,趁亂一戰(zhàn)便可擒下賊首于太行,收繳其民為己用。”
就在言語之間午日陽光突然打在荀彧溫文爾雅的臉上,
如此為君謀國而侃侃而談的荀彧,此刻全然不見平日書生氣質(zhì),唯有滿臉意氣風(fēng)發(fā)之色。
這才是我心中的荀令君,看著對面尚還年輕的荀彧,劉辯在心中如是想,
荀彧不像自己,深知?dú)v史走向,但只光靠其政治洞察力,
便能將自己的謀劃與憂慮猜出十之七八,
其王佐之名果然并非世家子弟間的相互吹捧才得來的。
劉辯大概猜到荀彧驅(qū)狼吞虎之策是何意思,但仍然語氣溫和的對著荀彧說道,
“文若,何謂驅(qū)狼吞虎?”
只見荀彧緩緩說道,
“郭太麾下群賊昔日曾多為各自而戰(zhàn),但奈何我官軍勢大,
迫于無奈下,而明面皆共尊郭太為共主,而私下不服者,我料定其必大有人在。
而陛下便可借此,以朝廷之名義,招安郭太為興義將軍,并選其麾下另一威儀之人與之同級,讓二虎相斗,
而其麾下其他將帥,便可人人如此,兩兩封賞,如此一來兩人同級之下即便疑心這是陛下在用間,
時日已久下,也必會有所爭執(zhí),此乃賊人本性也。
而若郭太不從,便可遣人去白波諸位將士營中,廣而告之,若取郭太頭顱者,
朝廷非但可赦免其罪,且可取郭太而代之,授之以興義將軍。”
說到這里荀彧有些口干舌燥,劉辯見狀讓左右便要去給荀彧取水來。
但卻被荀彧出言推辭,接著說出的一番話卻讓自以為了解荀彧之策的劉辯難掩愕然。
“陛下且臣道完,此前所言之是僅僅不過是二虎相爭之策,
而驅(qū)狼吞虎則是在拉攏白波黃巾之際,假意告之雒陽內(nèi)有外兵入城之亂象,
而如今已至秋日,白波賊眾如今必為籌措過冬存糧而乘機(jī)發(fā)兵,劫掠雒陽附近鄉(xiāng)里之秋糧。
而外兵入京,屯兵于雒陽,亦要從雒陽附近就近征糧,
如此一來,兩方必有一戰(zhàn),我等可盡獲漁翁之利,此才為驅(qū)狼而為陛下吞虎也。”
說完之后,荀彧俯首便拜,其意在感恩劉辯給其道出心中謀略的機(jī)會。
“文若大才也,當(dāng)為朕之子房。”
劉辯不由得真心道出此言夸贊荀彧,
之前自己不過只是簡單想要修書一封,想要派人送給白波皇軍中的楊奉,
勸說一下這位還愿意扶持漢室,接受漢室冊封的白波將領(lǐng)投歸至自己帳下,
且順便將徐晃徐公明給自己一同帶來。
如今對比之下,劉辯方覺還是荀彧之策更為高明,
果然有荀彧這種謀士在旁,平日里便能少費(fèi)些心力。
劉辯眼見戰(zhàn)略上荀彧已然為自己安排的甚為妥當(dāng),
但至于民生一事還尚未提起,便在此時順?biāo)浦坶_口道,
“文若,如此一來,按你之策,朕兩方心腹大患可盡解矣,
但彼此相互征伐之間,可謂徒耗錢糧,文若你曾任過守宮令,自然知道如今這府庫虧空嚴(yán)重,
而軍中一應(yīng)資具用度開支又難以減免,最終軍費(fèi)所需又將奚自從治下百姓處取之,
無論天下興亡,百姓皆苦,若究白波賊徒聚眾之根源,無非是有地之民茍活艱難,無地之民必死而已。
文若,朕知你意志高遠(yuǎn),有容納海川之志向,但你仍當(dāng)需看看眼下小民,
所以朕有一問,欲讓文若答之,
此問便是文若覺得到底破此山中賊與和破你心中賊兩者孰為更難?”
荀彧聽到劉辯之言后,先為恍惚,隨后深思,最后更可見其面露惶恐之色,
世家出身的荀彧此前從未考慮站在劉辯所說角度考慮,如今恍然大悟下當(dāng)即肅然拱手答曰,
“回陛下所問,自然是破心中賊難。”
劉辯看著有所明悟的荀彧,內(nèi)心也是一陣悵然,曾記得后世之中會有人反復(fù)提起這東漢是世家之天下,
倘若離了世家,皇帝便要被推翻,便當(dāng)不了天下之主。
但劉辯始終認(rèn)為這天下乃是百姓之天下,自己能否再興炎漢,
乃是要靠仁政來施恩于天下,要一步一步收民心,緩民生,濟(jì)民急,方可天下大治。
想到此處的劉辯突然徑自在荀彧一頭霧水中拍了拍其肩膀,并輕聲說了一句,
“朕只望能與文若此生一同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