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戲臺與相機:美國《國家地理》與中國西南
- 羅安平
- 1999字
- 2025-04-08 19:38:06
尋路西南:多元文化接觸帶
本書原計劃研究美國《國家地理》里的“中國”,但筆者在地理空間與時代大幕中游歷一番后,發現一本書不可能容納中國題材的博大與豐富,于是將舞臺的聚光燈,偏向了西南一隅。需要說明的是,中國西南是一個可置換的符號,它可以與任何其他區域研究一道,內外呼應、互為補充,共同繪制一幅全球圖景。
司馬遷《史記》中首次出現了“西南夷”一詞。[14]“西南”可以作為一個實體的地理區域,也可以作為一個歷史文化的概念體,其流動性與伸縮性皆極大,對此,已有眾多著作詳加勘定。[15]本書采用徐新建《西南研究論》中的界定:從今天的眼光看,僅就地域而言,西南可大致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的西南相當于如今的川、滇、黔三省,廣義的西南則還包括藏、桂兩地甚至湘、鄂西的一些地區。[16]本書的具體論述范圍僅指狹義的西南,再加上1939~1955年的西康省(包含今西藏東部部分藏文化區)以及重慶(1997年成為中央直轄市)。
在對《國家地理》雜志的中國報道進行梳理統計時,筆者發現自1888年創刊至今130余年間,該雜志300余篇有關中國的文章里,直接書寫西南的有40多篇,居各區域之首。美國《國家地理》為何如此“青睞”中國西南?從西南一隅能映照出一個怎樣的中國鏡像?從《國家地理》的視角,可看出中國西南的幾大特質。
首先,中國西南是一個東西方文明相遇與交匯的重要場域。西南在不同時期因各種原因成為東西方文明的“接觸帶”。第一階段為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其時緬甸、老撾、越南等相繼淪為英法殖民地,殖民國家進入東南亞后,便直接接觸到中國的西南邊疆——云南,它們以云南為通道,希冀從云南進入中國內陸廣闊市場,將西南乃至中國納入東方殖民市場體系。彼時進入西南的,有相當多的博物學家、探險家和傳教士,因此《國家地理》此一時期便以植物學家的書寫為主。第二階段是二戰時期,滇緬公路的修建引起了《國家地理》對中國西南的全方位關注。第三階段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美國動物學家到四川臥龍與中國大熊貓保護專家合作,研究大熊貓保護機制,為《國家地理》帶去大熊貓及中國生態報道,引發新時期西方的大熊貓熱與生態關注。因此,可以說,西南一隅,是理解東西方文明相遇的極佳場所。
其次,中國西南本身是一個多元文化碰撞地。中國西南地區民族構成多樣,地理環境復雜。就族群多樣性而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確認的55個少數民族中,西南(川、滇、黔)便有25個。族群多樣性必然帶來語言、宗教、習俗與建筑等的多樣性。源于印度次大陸的佛教,途經該地區的伊斯蘭教,中原儒家文化、道家學說,以及各族群自身原有的自然宗教,再加上傳播于西南深處的基督教,在這一區域混雜相生,共同形塑著西南的氣質與特性。此外,就地理特征而言,中國西南地貌豐富,既有高山、草地,也有深谷、大河。在《國家地理》雜志的編輯眼中,在20世紀前30年,雖然探險家們已踏遍全球,但“中國的神秘性與難行度,也許只有月球能與之相比”。[17]與中原及沿海地區相比,西南理所當然代表了“神秘與難行”的中國,反映了一個“真正的中國”。[18]
最后,中國西南是一個典型的生態熱點地區。中國西南之所以吸引20世紀早期的西方博物學家,首先是因為其豐富的生態資源。無論中國西南是被稱為“花卉王國”還是“野性西部”,來自中國西南的植物不可否認地裝點了西方的土地。[19]在一個多世紀里,茶馬古道、九寨溝、橫斷走廊、大熊貓棲息地、怒江大峽谷以及香格里拉等,成為《國家地理》不斷的追尋。而這一特定的寶貴生態區,在一百多年里經歷的環境變化與生態問題,成為地球自然演化歷史的見證與獨特樣本,留給人類無盡遐思。
這樣一個異質多元的地方,自然成為中外民族學家、人類學家趨之若鶩的寶地,也是追求異質性文化的《國家地理》的首選之地。對于《國家地理》而言,中國西南是一塊神秘、野蠻、落后的異域之地,也是一處美麗、神奇、野性的地球寶庫。《國家地理》對中國西南的書寫,與對非洲、澳洲或者菲律賓、阿拉伯等非西方世界的書寫一樣,充滿獵奇與想象,滲透著東方主義與帝國主義意識形態;與此同時,中國西南在百年歷史中的生態變遷與文化續裂,客觀上再現了人類文明走過的一段曲折路程,映照出一幅關于人與自然互為依存的雙面鏡像。
如上所述,西南自有西南的特質,但西南更是中國的西南,西南的特質包含于多元一體的中國之內。因此,本書也意在以西南為一個側面,反觀西方“中國觀”的演變。實際上,西方的“中國觀”,亦經歷著不同的話語模式與認知線路。大體來說,最為常見的中國形象,基本上是將中國視為以中原、儒家文化為代表的具有同一性的文明與歷史單位,如雷蒙·道森[20]、哈羅德·伊羅生[21]等的傳統中國研究;與之相對的模式,則是從“民族-國家”視角出發,側重中國的異質性,強調復線歷史、地區差異與族群多樣,如杜贊奇[22]、路易莎[23]等。本書以中國西南為一個空間落腳點,希望通過相關論說中呈現的諸多議題,如同質與異質、傳統與現代、中心與邊緣等,更完整而豐富地理解中國的歷史地理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