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導論 戲臺與相機:跨文明相遇

1909年,陽春三月,金燦燦的油菜花鋪滿田野。美國地質學家羅林·錢伯林一行在川西平原考察,在從灌縣(今四川都江堰市)到成都的路上,他寫下這樣的句子:“所行之處,目力所及,大地一片金黃,我們仿佛置身于萬花筒般的幻象世界,這是中國的大地文化,自然天成,美輪美奐?!痹诠嗫h附近一個集鎮上,一臺地方戲正在上演。錢伯林悄悄爬上戲臺對面的坡地拍照,但他的舉動驚擾了正在看戲的人群。后來刊出的照片附有一行說明文字:“臺上的演員正在賣力演出,但觀眾們顯然對美國攝影師更感興趣?!闭掌?,飛檐翹角式的戲臺上,演員身影模糊,臺前攢動的人群卻清晰可辨:頭裹包布的農民紛紛把目光從戲臺上轉開,扭頭望向沒有出現在照片里的攝影師,面露好奇,表情生動。

圖1 《人口稠密的美麗四川》羅林·錢柏林攝,《國家地理》1911年12月

錢伯林的這張照片及游記刊登在1911年12月的美國《國家地理》雜志上,名為《人口稠密的美麗四川》。[1]錢伯林是芝加哥大學的地質學家,在1909年作為“東方教育考察委員會”(The Oriental Educational Investigation Commission)的成員來到中國。發表在《國家地理》上的這篇文章,編輯加了一個副標題“探訪中國不安寧的省份,當前的一場革命正發端于此”(A Visit to the Restless of Province of China,in Which the Present Revolution Began)。其時,辛亥革命正在中華大地上掀起波瀾,中西方的相遇也已歷經溫情脈脈與硝煙戰火。上述“戲臺遭遇相機”的一幕,正是中西之間互視歷史之一瞬。

擴展而言,不同個體、民族與國家,總是帶著各自的目的“遇見”彼此,對此誰也無法否認,然而相遇之后,彼此之間是拉近了距離,還是擴大了鴻溝,卻是對人類智慧的檢驗。意大利學者翁貝爾托·??普J為,兩種不同文化相遇時,由于相互的差異,會產生文化的沖撞(包含征服與掠奪)和錯誤認同等結果,但??瞥珜Я硪环N理念,即遵循一種“完美的、民主的文化人類學原則”,了解別人并非意味著去證明兩種文化彼此相似,而是要去理解并尊重彼此的差異。[2]然而現實中,這條“理解與尊重”的道路并非坦途,反而密布著荊棘。

對全球不同文明關系的一個重要論述是“文明沖突論”。1993年,美國政治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在美國《外交》季刊上發表《文明是沖突的嗎?》一文,認為當前全球政治最主要和最危險的方面是不同文明集團之間的沖突,導致人們的各種反應,包括新奇、義憤、恐懼和困惑。[3]三年后,亨廷頓將文章擴展為專著出版,即《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這一次,標題里的問號被去掉,換為更加明確的斷語:正在顯現的世界中,屬于不同文明的國家和集團之間的關系不僅不會是緊密的,反而常常會是對抗性的,而最主要的對立,是在西方和非西方之間,“在西方的傲慢、伊斯蘭國家的不寬容和中國的武斷的相互作用下發生”。[4]換言之,未來的危險沖突將會釀端于基督教文明、伊斯蘭文明和儒家文明之間。

亨廷頓一方面承認了世界多元文明的存在,“文明”成為復數而非單數,有助于世人以更開闊的眼光看世界;但另一方面,由于亨廷頓的出發點是思考如何在文明沖突中抗御其他文明,故對多元文明能否和諧共存持消極觀點。紐約的雙子塔被襲擊倒下之后,美籍阿拉伯裔學者愛德華·薩義德,認為彌漫于美國社會中的“將他者妖魔化”等極端情緒,一定程度上是受文明沖突論的影響,他毫不留情地指出,亨廷頓“以荒謬、狹隘簡化的方式凸顯文明的爭斗,全然忽略了人類歷史上相互交流、增益與分享的一部分,”與其說是“文明的沖突”,不如說是“無知的沖突”。[5]

薩義德反對文明沖突論,卻并未否認文明之間的“相輕”模式。在《東方學》中,他指出,西方與東方之間存在一種權力、支配和霸權關系。東方從一個地理空間變成受現實的學術規則和潛在的帝國統治支配的領域,東方學實際是西方對自由和知識實施控制的手段,是被完全形式化并且不斷復制著自身的一種方式。[6]這種后殖民主義視角的文明關系論,也受到不同學者的爭議與補充,比如英國學者瓦萊麗·肯尼迪,指出薩義德在理論上的一些困境:薩義德在運用“那些歷史、人文和文化研究工具”的過程中,所訴諸的正是“既產生了帝國主義又產生了東方學的那種傳統工具”。[7]人類學家詹姆斯·克里福德(又譯詹姆斯·克里弗德)也認為,盡管《東方學》具有挑戰西方人文主義的某些特點,但是,“對于帝國話語的‘反述’,是從一個其現實已經被歪曲和否定的東方人的立場出發的。因此,顯而易見,這種立場就是對立性的了”。[8]

錢柏林的照片暗示我們,中國傳統地方戲曲遭遇西方的相機,無論戲曲演員怎么賣力演出,都不能吸引住觀眾了。在這條跨文化相遇的路上,“失語癥”[9]的隱喻無所不在,正如歷史人類學家埃里克·沃爾夫指出的,“非西方”的普通大眾本應是世界歷史的積極主體,但在勝者為王的書寫中,卻全部成為歷史過程中的犧牲品與沉默的證人,造成“歐洲與沒有歷史的人民”二元對立的認知圖式。[10]

那么,我們還有別的認知圖式嗎?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提出“文明的比較研究”,他指出從最早的起源開始,人類社會先后出現了21個主要的文明單位,歷史研究是為了“理解和闡釋它們間的異同和關系”。[11]費孝通將如何處理這種異同和關系總結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12]曹順慶認為文明之間充滿異質性,在某種意義上它們之間既存在不可通約性的一面,也存在一定的共通性。對異質性他者的觀照,有助于發現文明間深層的聯系,“只有在互為主觀、互為他者的狀況下,才可能更全面地認識自身、認識對方、和諧共處、共同發展”。[13]

時至今日,我們在跨文明相遇的路上,仍然走得跌跌撞撞、險象環生。所以,本書從一本雜志與一個地方的相遇開始,回顧那些目光與目光的交匯,思考那些曾經躲閃過的或直視過的眼神,期待它們穿越時空渡盡劫波,看見彼此,照見我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安盟| 庆阳市| 海宁市| 天台县| 石屏县| 桂平市| 平谷区| 马鞍山市| 色达县| 南投市| 额敏县| 黄浦区| 望江县| 婺源县| 河源市| 祁东县| 台安县| 光泽县| 中西区| 色达县| 莱州市| 泰来县| 岫岩| 醴陵市| 罗田县| 通辽市| 安新县| 仁寿县| 怀安县| 新安县| 顺平县| 绥棱县| 东兰县| 论坛| 句容市| 梅州市| 英吉沙县| 通山县| 富源县| 锡林浩特市| 静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