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中國學界對中亞史區域研究的推進:關注域內 域外之間的互動性和關聯性

中亞史研究與中國史研究具有密切的聯系,國內以往的中亞史研究更多地偏向于中亞東部地區(域內研究),而對帕米爾以西的區域沒有形成足夠的重視。如今我們的學術重心轉向中亞西部地區(域外研究)的同時,不能忽視域內與域外之間的關聯性,這也就需要超越單一的中原中心論或者草原中心論。同時也要重視葛兆光等指出的,關于中國的自我認識,不僅要走出“以中國為天下中心自我想象”的時代,也要走出“僅僅依靠西方一面鏡子來觀看中國”的時代,學會從周邊各種不同文化體的立場和視角看中國,在這些不同的多面的鏡子中,重新思考中國。[59]將不同區域之間的異質性社會連續體置于一個區域空間中予以觀察,也就是采用了某種特定的空間整合了“域內與域外”來觀察中國,從中可以看到中國史、外國史與中亞史之間的某種重合性。劉志偉指出,所謂“區域”,真正的意義是一個超越國家的視域。一個所謂的“區域”,可以是國家里面的一部分,也可以是跨越國家的空間范圍。在國家里面的這一部分,可以局限在國家這個整體中看,但劉志偉更主張超越國家的視野。這樣,所謂“區域”雖然包含了“局部”的意思,但更具有整體的意義。因此,所謂區域研究,在以國家內部的一個地方作為研究對象的同時,更應該把這個地方放到宏大的超越國家的視野里去認識。[60]

區域研究要重視域內、域外之間的關聯,就是要充分認知連接性區域(如七河流域、河西走廊、帕米爾地區、興都庫什山地區、里海地區等)的作用。這些連接性區域往往是“過渡地帶”。七河流域是連接天山北麓草原綠洲與錫爾河北岸草原地帶的農牧交錯帶。河西走廊起著“溝通東西、聯動南北”的作用,是位于蒙古高原、中原農耕區、藏區、西域之間的樞紐地帶。帕米爾地區是中亞東、西部地區的分界線。興都庫什山地區是中亞與南亞次大陸的交界地帶。里海地區連接了錫爾河北岸草原地帶與黑海北岸森林、草原地帶。以上各區域都具有連接不同國家、地區、文明的“中介”作用,是中亞地區與外部各軸心文明交往、交流的重要通道,因而需要相關研究者們予以重視。通過中亞區域研究,我們就可以走出只是在王朝歷史和外國史范疇中去理解“中國”和“民族”的框架,跳出單線化的基層社會和王朝國家關系的思路眼光,或者將“中亞史”簡化為外國史、異域史的處理方法。這些傳統的處理方式將中國周邊地區視為與中國史毫無瓜葛的歷史過程,區域研究“反而更重視大家頭腦里面形成的不同的國家想象,或對國家建構的一種結構性的觀念,從而把我們的思路、關懷更多地引向近代國家實現的路徑或者相應的機制上”。[61]

中國史學的一個近代變化,就是這種區域研究視野的納入。陳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之《外族盛衰之連環性及外患與內政之關系》這一名篇中指出:

所謂外族盛衰之連環性者,即某甲外族不獨與唐室統治之中國接觸,同時亦與其他之外族有關,其他外族之崛起或強大可致某甲外族之滅亡或衰弱,其間相互之因果雖不易詳確分析,而唐室統治之中國遂受其興亡強弱之影響,及利用其機緣,或坐承其弊害。故觀察唐代中國與某甲外族之關系,其范圍不可限于某甲外族,必通覽諸外族相互之關系,然后三百年間中國與四夷更迭盛衰之故始得明了,時當唐室對外之措施亦可略知其意。蓋中國與其所接觸諸外族之盛衰興廢,常為多數外族間之連環性,而非中國與某甲外族間之單獨性也。[62]

陳寅恪先生的這一論斷在唐朝、回鶻、吐蕃、大食(阿拉伯帝國)以及粟特人之間的關系上體現得尤為明顯。安史之亂(755~763)以后,唐朝在中亞地區的勢力逐漸消退。索格狄亞那地區的粟特人被納入阿拉伯帝國的穆斯林體系之中。在東部歐亞地區,唐朝的外交政策轉變為利用新興的回紇汗國與青藏高原的吐蕃之間的沖突,來避免中原地區以及長安城被侵擾。中原地區興起的排胡風潮以及吐蕃人對安西四鎮的入侵,使東部歐亞地區的粟特商業網絡遭受了巨大的損失,粟特人轉而尋求與回鶻汗國進行合作。在這種背景下,回鶻人皈依了摩尼教,從而使粟特人得以進入回鶻人的統治階層,而粟特文化也對回鶻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一時期的粟特人與摩尼教關系密切,以至于摩尼教有時候被視為粟特人的官方宗教,只有信仰摩尼教的粟特人才能夠得到回鶻汗國的保護。直到公元840年回鶻勢力衰退以后,中原地區才再度掀起排胡浪潮,這深刻地影響了唐代以后漢族文化及其族群認同的形成與發展。

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的申遺文本,就運用了年鑒學派的研究思路,重視沿線地區人民的日常生活,體現了域內、域外的相互關聯。[63]此外,就國際學術界而言,從2013年到2018年,超過350名研究人員、專家在國際山地綜合發展中心(ICIMOD)的協調下,同興都庫什喜馬拉雅監測和評價委員會(HIMAP)合作,全面研究了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山區(HKH)的生態系統和人口。總干事大衛·莫頓(David Molden)指出,該研究旨在“匯集研究人員、政策制定者和公眾,以更好地管理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山區,使人們能在一個健康的山區環境中享受更好的福祉,這是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64]相較于國外區域研究,國內學術界在域外地區興都庫什山地區、里海地區、七河流域以及帕米爾地區的研究還基本停留在地方文書、遺址等“物”的層面,很少討論人地關系與國家議題。近期學界在“河西走廊研究”中則應用了陳寅恪的“外族盛衰連環性”理論,“跳出走廊看走廊”以及“從走廊看中國”,在東至長安、西至地中海的游牧、農耕、雪域、綠洲互動的宏大場景中展現了河西走廊介于農牧“過渡地帶”的特征,是為區域研究視角的一次成功嘗試。從河西走廊體現的這種中國史與世界史的重合性中,我們理解了中國與世界從未斷裂為中國史和外國史,中國史從來就不自外于世界史,世界史離開中國史,也將不成為世界史。[65]同時,域外文明進入帕米爾以東地區的時候就具有了某種“中國化”的進程,而以敦煌的體現最為集中。上述成果都是域內、域外相互聯系的區域研究案例,通過相關研究,可以恢復中國與域外地區的社會空間、文化空間等層面的多維關系,以便我們理解二者的歷史與現實關聯,從而更好地為“一帶一路”倡議服務。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襄汾县| 盐边县| 大洼县| 崇明县| 兴山县| 禹城市| 通河县| 手游| 瓦房店市| 河北省| 平罗县| 沐川县| 石城县| 长宁区| 夹江县| 定南县| 新蔡县| 德令哈市| 开化县| 南宫市| 临安市| 海南省| 崇文区| 大城县| 大城县| 肥西县| 格尔木市| 乌兰浩特市| 乐都县| 闽侯县| 洱源县| 潍坊市| 普安县| 同德县| 肥乡县| 旬邑县| 垣曲县| 武安市| 手机| 灵丘县| 阜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