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代洪范五行學:一種異質性知識的經學化
- 程蘇東
- 3982字
- 2025-03-28 18:16:45
二、通行本的基本形態
從存世佚文來看,《五行傳》大致包括開篇、“六事之失”“共御之術”和“五行失性”四個部分。傳文以《洪范》為本經,涉及其中“五行”“五事”“皇極”“庶征”“五福六極”五個部分。梁啟超已經指出,《洪范》首疇“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數句皆就“五行”物質屬性而言,尚不具有“哲學的或術數的意味”1。至于“五事”“皇極”兩疇則申論君德,亦無涉災異,唯“庶征”“五福”兩疇頗言吉兇禍福之應,因此成為《五行傳》“六沴—六罰—六極”災應體系的基礎。當然,《洪范》九疇本相對獨立,“五行”“五事”“五福”之間并無對應關系,甚至“六極”與其他尚五之說在數字層面亦不吻合,《五行傳》試圖將其整合為一個互相勾連、對應的災應體系,自然要對經文加以增損。究竟《五行傳》如何在《洪范》的基礎上做出調整,尤其是“五行失性”與“六事之失”的先后次序、“五行”內部的先后次序等問題,學界仍存在爭議,以下分別討論。
首先,“五行失性”與“六事之失”同屬《五行傳》,學者向無異說,但近年來張書豪提出,“五行”部分在理論架構和思想內容方面均與“六事”部分“相距甚遠,卻又不能互補”2,根據“五行”部分與《春秋繁露·五行順逆》之間的互見關系,張氏認為此部分為劉向據《五行順逆》鈔入《五行傳》,系晚出之偽。關于這一說法,筆者以為恐難成立。首先,“五行”部分確與《五行順逆》存在互見關系,但這一互見關系是以劉向《傳論》為橋梁而得以實現的。從文本內部的異質性程度來看,有多處證據顯示,并非后人據《五行順逆》妄增《五行傳》,而是恰恰相反,系后儒以劉向《傳論》“五行失性”部分為基礎撰成《五行順逆》3。其次,更為直接的證據是《漢書·溝洫志》所載李尋、解光說黃河泛濫之文:“陰氣盛則水為之長,故一日之間,晝減夜增,江河滿溢,所謂‘水不潤下’。”4李尋為夏侯始昌所傳《洪范》五行學師學弟子5,其以“水不潤下”為說,足見“五行失性”部分為師學本《五行傳》所固有,非劉向所增。
至于“五行失性”與“六事之失”的先后次序,《洪范》先言“五行”而次言“五事”,《漢書·五行志》所引“傳曰”亦先列“五行失性”而后言“六事之失”,孔廣林、黃奭所輯本《五行傳》均與此相同;但孫之騄、袁鈞、陳壽祺、王闿運、皮錫瑞所輯本則以“六事之失”直承開篇,將“五行失性”置于全篇之末。事實上,《漢書·五行志》所引“傳曰”未取傳文開篇與“共御之術”部分,僅為節引,這一體例在《續漢書·五行志》《宋書·五行志》等正史《五行志》中得到延續,故難以據其考察《五行傳》原貌。至于中古文獻所引《五行傳》則大多零散,即便是《儀禮經傳通解續·因事之祭》“六沴”條、《文獻通考·郊社考》等大段引述者也因自身體例而未引“五行失性”部分,因此同樣難以成為判定“五行”“六事”先后次序的依據。
不過,《五行傳》鄭玄注為我們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線索。在“木不曲直”條注文中,鄭玄對“五行失性”的致災機制做了整體論述:
君行此五者,為逆天東宮之政,東宮于地為木,木性或曲或直,人所用為器也,無故生不暢茂,多折槁,是為木不曲直……其政逆則神怒,神怒則材失性,不為民用。其他變異皆屬沴,沴亦神怒。凡神怒者,日、月、五星既見適于天矣。6
這條注文有兩處表述透露出鄭玄所據本《五行傳》的內在結構。其一是“其他變異皆屬沴”,此句同樣出現在其他“四行”的注文中,從“其他”這一表述看來,顯然前文已交代相關變異的具體所指,故此處徑以“其他”省稱。結合鄭注對于“變異”的界定,所謂“其他變異”只能是指“六事之失”部分所言諸變:“故五行先見變異,以譴告人也。及妖、孽、禍、疴、眚、祥,皆其氣類暴作非常,為時怪者也。”7由此看來,“六事之失”應位于“五行失性”之前,故鄭注于彼處具列“變異”,至此處則簡言“其他變異”。其二是“日、月、五星既見適于天”,由于此處所言“五材”之變均見于地,故鄭注又舉見于天的日月、五星之變,顯示“神怒”所致災異于天、地皆有所見。從“既”的使用來看,顯然前文已對相關天變有所交代,故此處僅略言之;而結合全傳,這些天變無疑是指“六事”部分“皇之不極”條所言“日月亂行,星辰逆行”。總此兩點,《大傳》本《五行傳》應先言“六事之失”,后言“五行失性”,這也應當代表了通行本的基本形態。結合傳文開篇“維王后元祀,帝令大禹,步于上帝。維時洪祀六沴,用咎于下”的敘述方式8,《五行傳》應是以“六沴”為主題建構的一篇災異學文獻,故篇中所言本事、司月之法、祈禳之術等均圍繞“六沴”展開,《洪范》本經所言“五行”反居于附庸地位。這與《漢書·五行志》所呈現的傳文結構大不相同,對此我們將在第八章展開進一步論述。
其次,關于“五行”的內部次序。《洪范》本經以水、火、金、木、土為序,而《漢書·五行志》所引“傳曰”的“五行失性”部分則取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之序,二者不合,遂引起學者注意。徐興無認為這一差異反映了《五行傳》的思想特征9;而丁四新、任蜜林認為《五行傳》“五行”之次本與經文一致,《漢書》所見相生之序乃據劉向《傳論》所改10;徐建委則認為改筆始于劉歆11。事實上,這一爭議同樣可以依據鄭玄注得到解決。如前文所言,“木不曲直”句鄭注明顯帶有統攝整個“五行失性”的意味:“木、金、水、火、土,謂之五材,《春秋傳》曰:‘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其政逆則神怒,神怒則材失性,不為民用。”12鄭玄在這里引《左傳》“五材”之文總論“五行”,并交代從政逆、神怒到材失性的整體致災機制,所指皆涵蓋全部“五行”,足見其所據本“五行失性”必取相生之序,以“木不曲直”為首,故于此撮論其要。《五行傳》所陳“五行”之次確與本經不同。
關于通行本《五行傳》的基本形態,還有兩個問題需要注意。第一,明人黃佐《六藝流別·五行志》所錄《五行傳》有一段從“東方之極”到“小人樂”的文字,陳壽祺輯本將其置于篇末,但指出“其文頗不類伏書,又時與伏書相復,他書亦無有稱引者,惟《皇覽》稱《逸禮》與此大同,皆可疑也。”13內野熊一郎、程元敏、陳侃理等先后將這段材料與《淮南子·時則》《禮記·月令》鄭注所引“王居明堂禮”等進行比勘14,認為其并非《五行傳》佚文,可為定讞。
第二,陳壽祺所輯《尚書大傳》除有《洪范五行傳》專論災異外,還有一篇《洪范傳》輯錄諸書所見訓釋《洪范》但與五行說無關的佚文,其中有“晦而月見西方謂之朓,朓則王侯奢也;朔而月見東方謂之側匿,側匿則王侯肅”四句,但王闿運《尚書大傳補注》卻將其輯入《鴻范五行傳》15,究竟這四句佚文是否屬于《五行傳》呢?今案此四句首見于《漢書·五行志》,其后并錄劉向、歆說解:
晦而月見西方謂之朓,朔而月見東方謂之仄慝,仄慝則侯王其肅,朓則侯王其舒。劉向以為,朓者疾也,君舒緩則臣驕慢,故日行遲而月行疾也。仄慝者不進之意。君肅急則臣恐懼,故日行疾而月行遲,不敢迫近君也。不舒不急,以正失之者,食朔日。劉歆以為,舒者侯王展意顓事,臣下促急,故月行疾也。肅者王侯縮朒不任事,臣下 縱,故月行遲也。當春秋時,侯王率多縮朒不任事,故食二日仄慝者十八,食晦日朓者一,此其效也。16
我們知道,向、歆父子《傳論》僅說解《五行傳》,并未涉及《洪范》全篇,故二者既對此四句各有說解,則此四句應為《五行傳》佚文,而班固在這段論述最后也指出:“此皆謂日月亂行者也”,可見此四句正是對“皇之不極”條所言異象“日月亂行”的具體描述。此外,東漢末年大儒盧植在封事中言“臣聞《五行傳》曰:‘晦而月見謂之朓,王侯其舒。'”明稱此文出自《五行傳》17,更可證王闿運輯本不誤。由于班固有意塑造“依經立傳”的文本結構,故傳文中凡與《洪范》經文關系疏離者,《五行志》皆棄而不取;此四句雖以涉及日食而見引,但也沒有采用“傳曰”的引述體例,因此造成陳壽祺輯本的錯置。
1 梁啟超:《陰陽五行說之來歷》,《東方雜志》第20卷第10號(1923.5),第74頁。
2 張書豪:《西漢災異思想的基礎研究——關于<洪范五行傳>性質、文獻、作者的綜合討論》,《臺大中文學報》,第43期(2013),第18頁。
3 程蘇東:《<春秋繁露>“五行”諸篇形成過程新證》,《史學月刊》2016年第7期,第30~32頁。
4 《漢書》卷二九《溝洫志》,第1691頁。
5 《漢書·五行志》:“尋對曰:‘《洪范》所謂鼓妖者也。師法以為人君不聰,為眾所惑,空名得進,則有聲無形,不知所從生……'”(《漢書》卷二七中之下,第1429頁)李尋稱“師法”以論《洪范》災異,知其為夏侯始昌所傳《洪范五行傳》師學弟子。張書豪認為此處李尋稱“師法”,而《溝洫志》引文不稱“師法”,可證“水不潤下”諸說非師法所傳,其說似過于牽強。
6 《后漢書》志第十三《五行一》劉昭注引鄭玄注,第3266頁。
7 《后漢書》志第十三《五行一》劉昭注引鄭玄注,第3267頁,標點未盡從。
8 皮錫瑞:《尚書大傳疏證》卷四《洪范五行傳》,第164頁。
9 徐興無:《劉向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99頁。
10 丁四新:《劉向、劉歆父子的五行災異說和新德運觀》,《湖南師范大學學報》2013年第6期,第109頁。任蜜林:《劉向<洪范>五行說新論》,《社會科學研究》2020年第6期,第151~152頁。
11 徐建委:《文本革命:劉向、<漢書·藝文志>與早期文本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324頁。
12 《后漢書》志第十三《五行一》劉昭注引鄭玄注,第3266頁。
13 (清)陳壽祺:《尚書大傳》卷三,《四部叢刊初編》景清刻《左海文集》本,第24葉a~b。
14 [日]內野熊一郎:《漢初經書學の研究》,東京:清水書店1942年版,第12~23頁;程元敏:《尚書學史》(上),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470~471頁;陳侃理:《<洪范五行傳>與<洪范>災異論》,《國學研究》第26卷(2010),第91~95頁。
15 (清)王闿運:《尚書大傳補注》卷七,清光緒刻民國匯印《王湘綺先生全集》本,第15葉b~16葉a。
16 《漢書》卷二七下之下《五行志》,第1506頁。中華書局整理本誤以此句為京房《易傳》引文。
17 《后漢書》卷六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211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