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金融革命:中國經驗及啟示
- 黃益平 (美)杜大偉主編
- 1920字
- 2025-03-28 15:31:08
3.創新數字金融業務
數字金融業務發展并不平衡。第一,最成功的業務是移動支付。兩家領先的移動支付服務提供商均擁有10億以上的用戶。從2017年開始,它們還推出了二維碼( quick response code)支付,覆蓋了近1億家線下商店和街邊小販。移動支付服務在大多數用戶的日常生活中已經不可或缺。第二,另一項相當成功的業務是數字借貸,該領域內的故事差異懸殊:P2P 借貸已經失敗1,大科技信貸如今取得了巨大成功,而數字供應鏈( digital supply chain, DSC)金融正在興起且前景廣闊,銀行也在迅速發展線上交易業務2。第三,投資、保險等其他領域未見重大突破,但也存在較大差異。余額寶等在線投資工具在推出時便取得了巨大成功,吸納了大量散戶的小額資金。智能投顧業務雖然前景廣闊,但目前并未取得重大進展3。
除了吸引大量客戶,大科技平臺也是收集客戶在使用社交媒體、電子商務或搜索引擎時留下的數字足跡的重要工具。大科技平臺所打造的生態系統也是數字金融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可以提升客戶對平臺的黏性,而且可以拓寬收集數據的范圍,然后分析各種數字金融業務的大數據,借助大數據分析銷售包括保險產品在內的金融產品,通過更好地進行供需匹配來提高金融效率。同樣,智能投顧業務將人工智能、云計算和金融量化與大數據結合,并為大眾市場提供個性化的投資建議4。這需要通過大數據分析客戶的需求,其關鍵在于確定投資者的風險偏好,以及他們理解和可承受金融風險的程度。
到目前為止,使用大數據分析最重要的創新之一可能是在大科技信用方面創建了新的信用風險管理框架5。該框架包含兩個主要元素:大科技平臺和相關生態系統,以及可用于信用風險評估的大數據。大科技平臺和相關生態系統在該框架中至少有三個方面的作用。首先,利用長尾效應,大科技信貸的貸方以接近零的邊際成本快速積累大量客戶,這有助于克服客戶獲取的困難。其次,大科技信貸的貸方收集客戶在不同平臺上留下的數字足跡。數字足跡可能用于兩方面:一是實時監測客戶的在線活動和行為,二是支持信用風險評估。最后,由于所有客戶都使用大科技平臺和相關生態系統,大科技信貸的貸方還可以設計激勵計劃來管理還貸事宜。
大科技信用風險評估是一項創新。通過將大數據與機器學習模型相結合,它允許大科技信貸的貸方在沒有足夠的借方的財務數據或抵押資產的情況下評估信用風險。通過大科技信用風險評估方法與依賴財務數據和計分卡模型的銀行傳統方法的比較分析表明,第一,大科技信用風險評估方法在預測貸款違約幾率方面比傳統方法更可靠,這可能是由于前者擁有模型優勢和信息優勢。與計分卡模型相比,機器學習模型更能捕捉大量變量之間的交互作用。而且大數據既包括實時更新的數據,也包括行為信息,更適合預測借方的還貸能力和還貸意愿。第二,由于大科技信用風險評估方法不依賴財務數據和抵押資產,貸方可以為許多沒有被銀行信貸業務覆蓋的客戶提供貸款。事實上,對于財務數據較少的個人和中小企業來說,大科技信貸相對于從銀行借貸更容易獲得。這些分析證實了大科技信貸具有普惠性。
另一個重要的創新發生在DSC融資方面。傳統的供應鏈融資是商業銀行利用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在生產和供應過程的聯系進行放貸的常規業務,其最大的挑戰是真實性驗證:交易和動產的誤報很常見,但很難發現。 DSC融資可以通過在物聯網、區塊鏈和大數據之間建立一個框架,在很大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物聯網將生產和供應過程中的一切聯系在一起,無論是實物產品和設備,還是有關交易和資金流動的信息,所有活動都受到實時的密切監測——區塊鏈技術確保有關產品和交易的所有信息都是準確的,大數據用于信用風險評估。與大科技信貸相比,DSC融資的業務規模可能較小,因為不同的流程需要不同的操作系統。但是,如果操作得當,其風險管理可能會更加可靠,且能夠直接為從事制造業和服務業的中小企業提供更大金額的貸款。
中國人民銀行從2014年開始研究數字貨幣,在臉書( Facebook) 2019年6月發布了天秤幣( Libra,現已更名為 Diem)白皮書后明顯加快了研發步伐。數字人民幣( e-CNY)是向CBDC邁出的第一步,其最初的功能是替代流通中的現金。 e-CNY對當前金融體系的影響非常有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不能用于大批量業務,且不是國際貨幣6。數字人民幣的發行最直接的影響是與現有的支付服務產生競爭,尤其是移動支付,因為e-CNY是法定貨幣,不收取任何費用。中國人民銀行已授權包括部分銀行和兩家移動支付服務供應商在內的9家機構開發其e-CNY數字錢包,這些機構可能會在發行數字人民幣和處理支付交易方面相互競爭。 e-CNY在數字金融領域帶來的最重要的變化是使供應商之間支付數據相互獨立,與此同時,有且僅有一個機構——中國人民銀行,擁有整套大數據。
1 見本書第五章。
2 見本書第六章。
3 見本書第七章。
4 見本書第七章。
5 見本書第六章。
6 見本書第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