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腫瘤科普百科叢書:白血病
- 張曉輝主編
- 452字
- 2025-03-14 20:11:06
10.什么是Rh血型
Rh是恒河猴(Rhesus Macacus)外文名稱的頭兩個字母。蘭德斯坦納等科學家在1940年做動物實驗時,發現恒河猴和多數人體內的紅細胞上存在Rh血型的抗原物質,故而命名的。Rh血型系統是人類的一種血型系統,有陰性與陽性之分。當一個人的紅細胞上存在一種D血型物質,稱之為抗原時,則稱為Rh陽性。當缺乏D抗原時,即為Rh陰性,大部分人都為陽性,因此Rh陰性血型被稱為“熊貓血”。Rh血型系一般不存在自然抗體,故第一次輸血時不會出現Rh血型分歧。但Rh陰性的受血者接受了Rh陽性血液后,可產生免疫性抗Rh抗體,如再次輸注Rh陽性血液,即可發生溶血性輸血反應。Rh血型系統的抗體比較小,可以透過胎盤屏障,如果母體與胎兒血型不合,可引發Rh溶血病。如果不進行治療,大多情況重大患病的胎兒就會發生死亡。Rh溶血病也可導致新生嬰兒黃疸(皮膚、眼睛變黃)、貧血、大腦傷害甚至死亡,但不會影響母親健康。Rh血型系統可能是紅細胞血型中最為復雜的一個血型系統。Rh血型的發現,對更加科學地指導輸血工作和進一步提高新生兒溶血病的實驗診斷和維護母嬰健康,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