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節 表皮——皮膚的第一層,新生的源泉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我們成年人的皮膚面積平均約為1.6m2,總重量約占體重的16%。皮膚的厚度隨年齡、部位不同而異,不包括皮下組織,通常0.5~4mm。在眼瞼、外陰、乳房處的皮膚最薄,厚度約為0.5mm,因此這些部位的皮膚非常脆弱,也非常敏感;而在掌跖部位的皮膚相對較厚,可達3~4mm,因為這些部位擔負著繁重的任務,常常需耐受摩擦。

皮膚的這個“最大”可不是白當的,如果你認為它只是一層薄皮、無足輕重,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其實,皮膚不是僅有裝飾作用的外衣,更是具有復雜而精密功能的盔甲,將我們的身體嚴嚴實實地保護起來,和外界環境分隔開,承擔著保護機體內環境穩態和抵御外界有害因素侵襲的功能。

皮膚的組織學結構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具有復雜而精密的功能,只有了解它的具體結構和功能,才能有效地呵護它!

組織學上,皮膚由外及內分為表皮層、真皮層和皮下組織層三部分,附有從表皮衍生的毛發、皮脂腺、汗腺和甲等附屬器,其間分布著豐富的神經、血管、淋巴管和肌肉。皮膚的每層結構都承擔著不同的使命,它們共同維系著一個健康的皮膚環境。表皮的生命活動在皮膚屏障的形成中起關鍵作用,而真皮和皮下組織對維持皮膚的豐盈和彈性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神經血管等則起到連接體內體外、調節內外物質的流通以及接受和傳遞與其他生物之間信號的作用。只有了解皮膚具體的結構和功能,才能有效地呵護它,才能幫助我們在出現各種皮膚問題時制訂更有效的解決方案。

皮膚的各層結構及作用

表皮是皮膚的最外層,主要由角質形成細胞、黑素細胞、朗格漢斯細胞等構成。角質形成細胞是表皮的主要細胞,占表皮細胞的80%以上,由內到外又可分為五層:基底層、棘層、顆粒層、透明層、角質層。其中以最里面的基底層和最外面的角質層最為特殊,前者也稱為“生發層”,后者在維持皮膚屏障功能中的作用可謂是沖鋒在前的“防衛兵”。

皮膚發源地——基底層

角質形成細胞形態結構

基底層細胞可以不斷新生,如蜂王繁殖后代般可以不斷分裂產生新的細胞,這些細胞逐漸分化成熟并向上推移,最后到達角質層,當一個角質細胞脫落后,便結束了一個完整的新陳代謝過程,周期約為28天。在遷移分化過程中細胞內逐漸形成具有保護作用的角蛋白,一個角質形成細胞從下到上層層遷徙,肩負著護衛、搬運的職責,低調又偉大地結束了它短短28天的生命,每天都有不計其數的角質形成細胞在進行這個過程!一個蜂巢會因為蜂王的死亡而衰敗,同樣的,如果表皮基底層破壞過多、過強,那么表皮就難以通過分裂增殖產生新細胞來進行自身修復,皮膚結構的完整性就會受到破壞,功能自然受到影響,就連我們的毛發、指甲等都難以幸免,因為這些角蛋白不僅僅只是皮膚屏障的主要成分,同時也是我們人類毛發和甲的主要結構成分。

角質層——我雖然死了,“尸體”還有用!

角質層是皮膚的最表層,實際上是由15~20層沒有細胞核的死亡的角質形成細胞組成。當這些細胞脫落時,位于基底層的細胞又會被逐漸推移上來,形成新的角質層。因此,猶如長江后浪推前浪,角質層是一個不斷更新替代的結構層。

雖然角質層的細胞“尸體”已失去了活力,但其內卻含有豐富的角蛋白,對酸、堿、摩擦等因素有較強的抵抗力,是防止外界物質進入人體和體內水分丟失的主要屏障。為了使角質層保持一定的張力和彈性,角質層細胞內的角蛋白可與相應的水分水合,使皮膚保持濕潤,有一定的順應性,進而維持皮膚屏障功能。可想而知,如果沒有角質層,我們的皮膚水分蒸發會變得非常快,人體每天將會喪失大量的水分,如燒傷患者。

去角質,好不好?

現代人因接觸的外在環境條件變差、飲食不均衡、生活作息不規律,常會擾亂皮膚的新陳代謝,此外,老化的皮膚表皮新陳代謝也會減慢,使得角質細胞無法自然脫落,堆積在表面,導致皮膚粗糙、暗沉。有了這一層厚厚的阻隔,平時護膚品營養的吸收,也會大打折扣。因此便有“去角質”一說。

當角質層細胞過厚,影響到皮膚的外觀和正常的吸收功能時,可以使用溫和的角質剝脫劑使老化角質層中細胞間的鍵合力減弱,加速細胞更新速度和促進死亡細胞脫離,進而改善皮膚狀態,使皮膚表面光滑,重煥皮膚的活力,具有除皺、抗衰老的作用。

化妝品成分中常用的角質剝脫劑有α-羥基酸(alpha hydroxy acids,AHA)和β-基酸(beta hydroxy acids,BHA),α-羥基酸包括羥基乙酸、乳酸、檸檬酸、蘋果酸、苯乙醇酸和酒石酸等,多數存在于水果(檸檬、蘋果、葡萄等)中,俗稱為果酸。高濃度AHA可用于表皮的化學剝脫,而低濃度AHA能使活性表皮增厚,同時能降低表皮角化細胞的粘連性和增加真皮黏多糖、透明質酸的含量,使膠原形成增加,在降低皮膚皺紋的同時增加皮膚的光滑性和堅韌度,從而改善光老化引起的皮膚衰老的表現。

但是,凡事過猶不及,如果角質層過薄,便難以抵御外界刺激。如今的化妝品市場,無良商家為了追求效益,在其中添加激素和重金屬成分,使用這些產品短期內也許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時間一長,角質層遭受破壞會越來越薄,最后皮膚變得敏感,輕微的刺激如紫外線、花粉、粉塵等都會造成皮膚敏感,也容易出現紅血絲。

關于角質層

·角質層是一個不斷更新替代的結構層

·角質層含有豐富的角蛋白,是皮膚的主要屏障

·過度去角質,會使皮膚變得敏感,難以抵御外界刺激

三色人種的差異是怎么回事——黑素細胞與黑素顆粒

其實,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皮膚的基本“色號”已經被基因決定了。有人天生如白雪公主,有人天生較黑,而大多數人則是兩者之間——黃。這也罷了,作為一個“黑頭發,黑眼睛,黃皮膚,永永遠遠的中國人”,我們驕傲,只要顏色均勻就很好。可是偏偏我們的黃皮膚更容易被曬黑,甚至曬出各種“色斑”。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這就要從制造“顏料”的工廠——約占皮膚基底層10%的黑素細胞說起。那么,是不是黑素細胞越多,膚色就越黑呢?錯!其實,人體內黑素細胞的數量與部位、年齡有關,而與膚色、人種、性別等無關。也就是說差不多年紀的黑人和白人,當然還有我們“小黃人”,其實大家體內黑素細胞的數量沒有多大差別。

那為什么還會產生這么多豐富的“色號”呢?

因為決定你膚色的是黑素細胞的產物“黑素顆粒”。它們的大小和它們在黑素細胞與角質形成細胞內存儲的多少,決定了你的膚色在色譜中的位置。每一個黑素細胞借助樹枝狀突起可與周圍10~36個角質形成細胞接觸,向它們輸送黑素顆粒,形成一個表皮黑素單元

表皮黑素單元

像其他細胞的生命活動一樣,黑素細胞合成黑素的過程繁雜,需要一系列酶的參與,其中一個最關鍵的酶是酪氨酸酶。有了酪氨酸酶的參與,黑素細胞才能源源不斷地向角質層生產和輸送黑素顆粒,并最終完成給皮膚“上色”的工作。酪氨酸酶受到太陽光的刺激就會活力增強,就是所謂的“給點陽光就燦爛了”,加倍努力干活,使得黑素細胞合成黑素的過程加快了,一旦代謝的速度跟不上,皮膚也就會變得更黑了。黑素沉著受多種因素的調節,包括遺傳、紫外線、性激素、炎癥等。

有一次筆者在門診遇到了一個膚色較深的姑娘,她的主訴就是右側小腿部皮疹雖有好轉但已經留有色素沉著。我檢查了一下患者的全身,無意間發現患者的脖子里有一道均勻的圓弧形色素沉著線,詢問之下姑娘描述說,一個半月前騎電瓶車時被垂下的電線“兜到”過脖子,當時脖子里有一條刮傷,愈合后留下了明顯的色素沉著。這個患者的例子,正說明了膚色較深的人在皮膚發生損傷或炎癥時比膚色淺的人更易留下色素沉著。其實這種現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見,有些膚色深的愛美之人在進行皮膚美容創傷性治療過后,也極有可能留下色素沉著,所以愛美的女性一定要選擇正規的醫療機構進行皮膚醫療美容。如果皮膚不小心留下了明顯的色素沉著,可以在醫師的指導下使用一些具有美白功效、幫助減退色素的藥物。

炎癥后色素沉著

色素沉著發生機制

目前,市場上的美白化妝品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作用于黑素細胞,尤其是通過抑制酪氨酸酶而發揮作用的產品。在現有的產品中,如氫醌、曲酸、氨甲環酸、桑葚提取物、熊果素均是通過抑制酪氨酸酶達到美白效果。近年來,也有科研團隊對表皮生長因子(EGF)進行了研究,證實EGF用于接受激光治療后的豚鼠,能加快皮膚創面愈合,而且皮膚黑素含量也隨之降低。機制可能與其減少了炎癥刺激時間、縮短了創傷愈合時間,從而減少了黑素生成有關。因此,我們在激光治療或者小面積的局部皮膚炎癥、創傷后使用EGF凝膠或者乳膏,可以促進傷口恢復,同時減少炎癥后色素沉著。

什么?!膚色深,更容易被曬黑?!

Fitzpatrick將人類皮膚分為Ⅰ~Ⅵ型,皮膚光感分型的決定因素是個體未曝光區域對紫外線照射的反應性,即產生紅斑還是色素。

Fitzpatrick-Pathak日光反應性皮膚類型

皮膚的白皙程度與皮膚內的黑色素有關,一般認為歐美人皮膚基底層黑色素含量少,皮膚屬于Ⅰ、Ⅱ型;東南亞黃皮膚人為Ⅲ、Ⅳ型,皮膚基底層黑色素含量中等;非洲棕黑色皮膚為Ⅴ、Ⅵ型,皮膚基底層黑色素含量很高。請對照左圖看看你屬于哪一型。

Fitzpatrick Ⅰ~Ⅵ型皮膚

很多人都不知道,膚色深的人,其實反而更容易被曬黑。三種人膚色加深變黑的程度是:黑人最快,白人最慢,我們亞洲黃種人介于其間。

這是因為膚色深的人,酪氨酸酶的活性本來就高,產生黑素顆粒的能力本身就強,因此在遭受外界刺激后,黑得也更快,還更不容易復原。只不過因為膚色本來就深的原因,這種程度的變黑不太容易被發覺。

感覺很沮喪?其實也不是,膚色黑也有黑的好處。隨著皮膚色號的增加,皮膚對抗紫外線的能力增強。黑素顆粒有皮膚“衛兵”的作用,可以吸收紫外線的“負”能量,并將其轉化為“無害成分”,所以深色的皮膚擁有更多的“衛兵”,抵抗紫外線傷害的能力就會比膚色淺的人要強。因為,黑素也是影響皮膚對曬傷反應的關鍵因素,事實上來看,膚色深的人,相對也更耐老一些

你看看人家印巴人20歲與50歲的皮膚外觀也沒有多大變化吧,可中國、日本、韓國等亞洲的淺色人種20歲時皮膚白嫩細膩,50歲時皺紋松弛。

說到這里,你一定要問了,為什么皮膚黑的人經得住老呢?

對于黑素,我們常常只知道它是決定我們膚色的重要因素,殊不知,它對人體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它能遮擋和反射紫外線,防止陽光對人體皮膚的輻射導致的細胞染色體受損,也可以保護真皮和皮下組織。黑素可通過吸收和散射紫外線(UV)輻射減弱其穿透性和影響,可以清除氧自由基,而后者會導致細胞內DNA損傷和皮膚修復能力的破壞,甚至可以引起皮膚癌。

隨著皮膚類型的增加,皮膚對抗紫外線的能力增強。曾有研究者定量了黑種人(皮膚類型Ⅵ)和白種人(皮膚類型Ⅰ、Ⅱ)表皮紫外線的傳遞,到達白種人真皮的紫外線量是黑種人的5倍。其實說白了就是皮膚越黑越厚的人,對抗紫外線的能力更強,更耐老。而白色人種更容易曬傷,更容易較早出現曬斑、皺紋等光老化表現,且皮膚癌的發生率也遠高于黑色人種!從這個角度說,上帝又是公平的,最能說明這點的是,在白人中皮膚癌的發病率是黑人的10倍以上。值得指出的是,據新聞報道,美國前白人總統曾因面部皮膚病變進行手術切除,外加病理化驗,確診為基底細胞癌。這種皮膚癌就是多見于白色人種,少見于有色人種。其特點是發展緩慢,呈浸潤性生長,但很少有血行或淋巴道轉移,惡性程度較低。

人的皮膚生來就是有“色號”的喲!膚色深的人更抗老呢!

綜上所述,深色皮膚要比淺色皮膚更能抵御紫外線的長期破壞作用,例如光老化和光致癌作用,換言之,黑人比白人經曬、經老

除了膚色以外,我在基礎知識這小節里先簡單交代一下幾個與黑素細胞密切相關的疾病,詳細的內容后面大家可以去專門的章節找答案:

1.白癜風是由于皮損處黑素細胞受到攻擊了,它合成與輸送黑素顆粒的能力下降了所致;

2.黃褐斑是多種因素激活了黑素細胞,使其合成與輸送黑素能力增強了所致;

3.色素痣是痣細胞組成的良性新生物,也叫痣細胞痣或黑素細胞痣;

4.黑素瘤是黑素細胞或是痣細胞的惡性腫瘤,而且是皮膚腫瘤中最為惡性的一種。

朗格漢斯細胞:皮膚中的“福爾摩斯”,接觸性過敏、皮膚斑貼試驗的機制

朗格漢斯細胞(Langerhans cell)是皮膚內一種功能最強的免疫活性細胞,主要存在于表皮中部,大多位于棘層中上層,屬于樹突狀細胞。朗格漢斯細胞,這個名字一聽起來就很洋氣,它的“長相”、功能也是獨特又強大的!“免疫活性”是根據其功能命名的,即參與機體的免疫應答反應,包括我們經常遇到的接觸性過敏反應、化妝品皮炎等,就是由它觸發的。“樹突狀”,則是根據其“長相”命名的,顧名思義,就是有很多的樹枝樣的突起,像個“八爪魚”一樣。

皮膚中的“福爾摩斯”

人類進化到現在這么高級的階段,體內每樣東西的存在都是有價值的,而它的特點也是根據它的功能需要進化而來,朗格漢斯細胞正是如此。它是由胚胎期的骨髓發生,以后遷移到皮膚內,逐漸形成這么多的突起發揮作用。我們皮膚接觸到一種過敏原,比如有人對眼鏡架的鏡框、皮帶的金屬頭端,或者染發劑、化妝品中的某種成分過敏,這些物質被稱作“抗原”,或者“過敏原”。皮膚直接接觸抗原后,朗格漢斯細胞就發揮它的“福爾摩斯”般敏銳的“嗅覺”,迅速識別它是異物,然后伸出它那又多又長的“魔爪”,捕獲這些抗原物質,經過加工處理,或“大刀闊斧”地“斬頭去尾”,或者“精細雕琢”、添加一些便于識別和傳遞的標記,總之既要保留抗原物質的本性,又要便于自己人識別,這可是一個復雜精密的過程,然后這些抗原物質就“改頭換面”分布于細胞表面,這時候,這些細胞就扛著自己的“勝利品”,浩浩蕩蕩、興高采烈地游走出表皮,大部隊隨淋巴進入淋巴結,將抗原信息像“物流快遞”一樣遞送給其他免疫活性細胞,引發免疫應答,完成一次交接儀式。這時候你的機體就認識了這些過敏原,當再次接觸的時候,就會發生過敏反應,輕者只是局部發紅、發癢,長點小紅疙瘩,重的可能會有水皰、疼痛,有些嚴重的“染發劑皮炎”還會引起面部水腫,甚至連眼睛都腫得看不清東西了。

因此,朗格漢斯細胞是一種抗原提呈細胞,在皮膚的接觸性變態反應、對抗侵入皮膚的病原微生物、監視癌變細胞和同種異體皮膚移植時的排斥反應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皮膚科常用的“斑貼試驗”就是利用朗格漢斯細胞的這個特性,檢測你是否對某種物質過敏,特別是“化妝品皮炎”。如果一個患者認為自己使用某種化妝品過敏,僅僅聽他/她的口頭述說并沒有多大意義,而皮膚科的“斑貼試驗”結果才是最有力的證據。我們人為地將可疑的過敏原配制成一定濃度,放置在一特制的小室內,然后敷貼于患者后背,48小時后再除去,觀察皮膚反應,根據皮膚是否有發紅發癢等征象來確定受試物是否是過敏原。

朗格漢斯細胞

朗格漢斯細胞示意圖

斑貼試驗

斑貼試驗陽性反應結果

梅克爾細胞:人體對外界知冷知熱的感受器

當人體皮膚接觸到環境中的冷、熱、溫、痛、癢、麻等多種微小刺激時,幾乎都是靠梅克爾細胞感知和傳遞信息的,該細胞具有短指狀突起,數目很少,與感覺神經末梢接觸,因此能感受觸覺或其他機械刺激。所以,在感覺敏銳部位如指尖、乳頭與外陰密度較大。這種細胞固定在基底層而不隨角質形成細胞向上遷移,因此,梅克爾細胞就像一個小小的螺絲釘一樣一直牢牢地堅守在表皮基底層,一輩子都在默默地工作著,就像海底的水草一樣,扎根在基底,伸出觸角,感受周圍的一切。不夸張地,說皮膚一樣可以感受情愁愛恨:如戀人們的甜蜜親吻、親人們的熱情擁抱、皮膚刀割般的疼痛、鉆心難耐的皮膚瘙癢以及寒風刺骨痛,溫水、熱水及開水的燙人程度等。有一種損傷皮膚、神經的麻風病,可導致患者皮膚沒有知覺了,所以常會被燙傷或者碰傷而自己還不知道。

梅克爾細胞模擬圖

梅克爾細胞示意圖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银川市| 郸城县| 锡林浩特市| 沾益县| 鄄城县| 若羌县| 霍山县| 梁山县| 河东区| 丰镇市| 奉贤区| 招远市| 岱山县| 胶州市| 乌鲁木齐市| 论坛| 都匀市| 临沭县| 曲阳县| 东至县| 汕尾市| 双鸭山市| 长春市| 内乡县| 措勤县| 渭源县| 滦平县| 长治县| 龙海市| 平和县| 泸西县| 西城区| 花莲县| 永城市| 台中市| 闵行区| 台州市| 界首市| 自贡市| 大安市| 马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