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藥食同源的發展史
我國自古以來就很重視“藥”和“食”的結合,早在周朝時期(公元前4世紀以前),朝廷所設立的醫療機構中就設有“食醫”這一職位,主要負責君主的食療養生。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養生方》和《胎產書》中記載有不少藥食和藥膳資料。經眾多學者考證,“藥食同源”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是人類在長期與疾病、饑餓作斗爭的過程中總結出來的精華。“神農嘗百草”就是人類認識食物和藥物的真實印記,反映了藥物的發現源于人類的生活實踐,尤其是食物的尋找。《黃帝內經太素》《神農本草經》等中醫典籍記錄了中醫理論下“藥食同源”及其理論基礎的演變。人們對于“藥食同源”最初的認識是指藥物和食物來源相同;隨著中醫理論的成熟,“藥食同理”思想賦予食物“性味歸經”,人類逐漸把握藥物的自然屬性,并將其應用到飲食中。南北朝時期,食療文化逐漸興起,《食療本草》《食醫心鏡》《飲膳正要》等食療專著,形成了“藥食同功”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