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是應該用生命去做的事
在從事職業培訓的數十年當中,我遇到最多和研究最多的問題就是人為什么要工作。因為我們發現,生活中很多人對待工作的態度是那樣的讓人擔憂,很多的人是在混日子、應付工作甚至糟蹋工作,或不知道該怎樣對待工作。
工作到底是什么?有人會這樣問。翻開各國的權威詞典,我們可以發現,它們的解釋幾乎驚人地相似:工作是上帝安排給我們的任務,工作是上天賦予我們的使命。雖然這種解釋帶有宗教色彩,然而,它們卻傳達出了一個共同的思想:沒有機會工作或不能從工作中享受到樂趣的人,就是違背上帝意志的人,他們不能完整地享受到生命的樂趣。
可以這么說,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選擇什么樣的工作,如何對待工作,從根本上說,不是一個關于做什么事和得到多少報酬的問題,而是一個關于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實現的問題。
工作就是付出努力以達到某種目的的活動。如果工作能夠充分表現我們的才能,那么,這樣的工作應該就是令人滿意的工作了。工作是一個施展自己才能,展現自我的舞臺。我們寒窗苦讀的知識,我們的應變力,我們的決斷力,我們的適應力以及我們的協調能力等,都將在這樣的一個舞臺上得以展示。除了工作,相信沒有哪項活動具有如此高的充實自我、表達自我,以及強化個人使命感的機會。
我相信下面的這個故事很多人應該不是第一次看到,但是故事背后的意義卻值得我們深刻反省:
一位心理學家為了了解人們對于同一工作在心理上所反映出來的個體差異,來到一所正在建筑中的大教堂,對現場忙碌的建筑工人進行訪問。
心理學家問他遇到的第一位工人:“請問您在做什么?”
工人沒好氣地回答:“在做什么?你沒有看到嗎?我正在用這個重得要命的鐵錘,來敲碎這些該死的石頭。這些石頭特別地硬,害得我的手酸麻不已,這真不是人干的工作。”
心理學家又找到第二位工人:“請問您在做什么?”
第二位工人無奈地答道:“若不是為了一家人的溫飽,誰愿意干這份敲石頭的粗活?”
心理學家又找到第三位工人:“請問您在做什么?”
第三位工人目光中閃爍著喜悅:“我在參與興建一座雄偉華麗的大教堂。落成之后,這里可以容納許多人來做禮拜。雖然敲石頭的工作并不輕松,但當我想到,將來會有無數的人來到這兒,在這里接受上帝的愛時,心中就會激動不已,也就不感到累了。”
同樣的工作,同樣的環境,他們卻有著如此截然不同的感受。
可以說,一個人對所做的工作的態度是他人生態度的表現,一生的職業,就是他志向的展示、理想的所在。
故事中的第一位工人,是一個無可救藥的人。在不久的將來,他可能失去這份工作。
第二位工人,沒有真正弄明白工作的價值和意義,他是一個對工作沒有責任感和榮譽感的人。他抱著為薪水而工作的態度,只是為了工作而工作,他或多或少失去了一部分生命的樂趣。
那么,我們該怎么評價第三位工人呢?在他身上,我們看不到絲毫抱怨的影子,相反,他是一位具有高度責任感和創造力的人,他真正弄明白了工作的價值和意義,他充分享受著工作的樂趣和榮譽。可以說,他才是最優秀的員工,是每個組織最需要的人。
工作占據了我們生命中的大部分時間,影響著我們的一生。假如我們在工作崗位上得不到尊嚴與快樂,那么我們的人生只能是黯淡無光、毫無希望可言。
你對工作的態度如何呢?也許在過去的歲月里,有的人對工作會時常懷有類似第一位或第二位工人的那種消極看法,常常抱怨,四處發牢騷,生活在一種對生活的無奈和抱怨中,對自己的工作沒有絲毫激情。
不過,這并不重要,因為那已經是過去的事了。重要的是,從現在開始,你未來的態度將如何,你的工作態度將有怎樣的轉變。
讓我們像第三位工人那樣,為擁有一個工作機會而心存感激,為生命的尊嚴和人生的幸福而努力工作。
工作從端正態度開始,端正了態度工作自然將有回報。
1.對你來說,工作是什么?
2.你是怎樣對待工作的呢?
3.你覺得工作與生命是怎樣的關系?
每個人都是在為自己而工作
其實,每個人都很清楚我們是在為自己工作,而不是為他人工作!
但是,未必每個人都能做到為自己工作。
在很多人的觀念里,如果是在機關上班,他們就認為自己是在為“公家”做事;如果是在公司里工作,他們就認為自己是在為“老板”打工。
這樣想的人,大多數是目光短淺的人,本來有著豐富的知識、卓越的能力,但卻由于生活在不停的抱怨中,因此,他們常常面臨如何找到下一份工作的難題。
這些人最大的誤區就是始終抱著“我不過是在為別人打工”的工作觀念。他們認為,工作就是一種簡單的雇傭關系,做多做少,做好做壞和自己沒有多大的利益關系。這樣的工作觀念讓無數年輕人錯失了人生中寶貴的機會,甚至人到中年的時候仍在不斷地埋怨自己的工作。
看看下面這個叫齊瓦勃的青年是怎樣做的。盡管這個故事發生在美國,而且是在幾十年前了,但是,他的故事對現在的年輕人仍有著重要的教育意義,值得我們深思。
齊瓦勃出生在美國鄉村,只受過很短的學校教育。15歲那年,因為家中一貧如洗,他就到一個山村做了馬夫。然而雄心勃勃的齊瓦勃無時無刻不在尋找著發展的機遇。三年后,齊瓦勃終于來到歸屬于鋼鐵大王卡耐基的一個公司打工。一踏進公司,齊瓦勃就抱定了要做同事中最優秀的人的決心。當其他人在抱怨工作辛苦、薪水低的時候,齊瓦勃卻默默地工作著,并自學建筑知識。
一天晚上,同伴們在閑聊,唯獨齊瓦勃躲在角落里看書。恰巧公司經理到工廠檢查工作,經理看了看齊瓦勃手中的書,又翻開了他的筆記本,什么也沒說就走了。第二天,經理把齊瓦勃叫到辦公室問他:“你學那些東西干什么?”齊瓦勃說:“我想我們公司并不缺少平庸的打工者,缺少的是既有工作經驗,又有專業知識的技術人員或管理者,對嗎?”經理點了點頭。不久,齊瓦勃就被升任為技師。打工者中,有些人諷刺挖苦齊瓦勃,他回答說:“我不是為老板打工,更不單純為了賺錢,我是在為自己的夢想打工,為自己的遠大前途打工。我要使自己工作所產生的價值,遠遠超過所得的薪水,只有這樣我才能得到重用,才能獲得機遇!”正是抱著這樣的信念,齊瓦勃很快升到了總工程師的職位上。25歲那年,齊瓦勃成為這家公司的總經理。
卡耐基的鋼鐵公司有一個天才工程師兼合伙人瓊斯,他發現了齊瓦勃超人的工作熱情和管理才能。當時身為總經理的齊瓦勃,每天都是最早來到公司。瓊斯問齊瓦勃為什么總是來得這么早,他回答說:“只有這樣,當有什么急事的時候,才不至于被耽擱。”工廠建好后,瓊斯推薦齊瓦勃做了自己的副手,主管全廠事務。兩年后,瓊斯在一次事故中喪生,齊瓦勃便接任了廠長一職。因為齊瓦勃的天才管理技術及優秀職業素質,他所在的布拉德鋼鐵廠成為卡耐基鋼鐵公司的靈魂。因為有了這個工廠,卡耐基才敢說:“什么時候我想占領市場,市場就是我的。因為我能造出又便宜又好的鋼材。”幾年后,齊瓦勃被卡耐基任命為鋼鐵公司的董事長。
齊瓦勃擔任董事長的第7年,當時控制著美國鐵路命脈的大財閥摩根,提出要與卡耐基聯合經營鋼鐵。開始時,卡耐基沒理會,于是摩根放出風聲,說如果卡耐基拒絕,他就找當時居美國鋼鐵業第二位的鋼鐵公司聯合。這下卡耐基慌了,他知道如果摩根與對方聯合,就會對自己的發展構成威脅。一天,卡耐基遞給齊瓦勃一份清單說:“按上面的條件,你去與摩根談聯合的事宜。”齊瓦勃接過來看了看,對摩根的情況了如指掌的他微笑著對卡耐基說:“你有最后的決定權。但我想告訴你,按這些條件去談,摩根肯定樂于接受,但你將損失很多。看來你對這件事沒有調查詳細。”經過分析,卡耐基承認自己過高地估計了摩根。最后卡耐基全權委托齊瓦勃與摩根談判,取得了對卡耐基有相對優勢的聯合條件。摩根感到自己吃了虧,就對齊瓦勃說:“既然這樣,那就請卡耐基明天到我的辦公室來簽字吧。”齊瓦勃第二天一早就來到了摩根的辦公室,向他轉達了卡耐基的話:“從第51號街到華爾街的距離,與從華爾街到51號街的距離是一樣的。”摩根沉默了半晌說:“那我過去好了!”摩根從未屈就到過別人的辦公室,但這次他遇到的是全身心投入的齊瓦勃,所以只好低下了自己高傲的頭顱。
齊瓦勃的故事值得我們每個人仔細地反省一下自我,我們究竟是在為誰工作?不管你是在什么組織、什么企業、做什么職位的工作,你都必須認識到,工作是在為自己,而不是為別人或什么機構。
當弄清楚自己在為誰工作的時候,我們就能點燃工作的熱情,真正全力以赴地去工作,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從而獲得成功。
1.你明白工作的目的和意義嗎?
2.你知道你是在為誰工作嗎?
3.你對待工作的態度是什么樣的?
薪水不是工作的全部
工作是為了什么?薪水是工作的全部嗎?
在很多人看來,工作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養家糊口、謀求生存,這沒有錯。可是,大家想過沒有:如果工作僅僅是為了賺錢、養家糊口,那么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為什么還要工作?華人首富李嘉誠為什么還要工作?
應該說,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那些有著巨額“薪水”的職業經理人,他們到底又是在為了什么而工作呢?
美國娛樂傳媒巨子薩默·萊德斯通(SumerM.Redstone)說:“實際上,金錢從來都不是我的動力。我的動力是對于我所做的事的熱愛,我喜歡娛樂業,喜歡我的公司。我有一種愿望,要實現生活中最高的價值,盡可能地實現。”
是的,正是這種自我實現的熱情,使他們熱衷于他們所做的事業,而并非單純地只為了薪水和名利,因為薪水并不是工作的全部。
一些心理學家研究發現,金錢在積累到某種程度之后就不再誘人了。人生的追求不僅僅是滿足生存需要,而應該還有更高層次的需求,更高層次的驅動力。其中,自我實現的需求層次是最高的,動力也最強。
一個人做他適宜且喜歡的工作,在工作中發揮了最大的才華、能力和潛能,不斷地自我突破和發展,他就滿足了自我實現的需要。有自我實現需要的人,往往會把工作視為一種創造性的勞動,視為一種使命,會竭盡全力地去做好它,使個人價值得到發揮和實現。在自我實現的過程中,他將體會到滿足感。
難道你從未感覺到滿足感所帶來的狂喜嗎?你難道還沒找到目標,沒有獲取成長的力量嗎?要知道,對于人生的真諦的追求,能夠使我們熱血沸騰,使我們的靈魂升華。這種追求并不局限于一般意義上的維持生計,它在更高層次上與我們身邊的社會息息相關,能夠滿足我們精神上的最終需求。
只有在追求自我實現需要的時候,人們才會迸發出持久強烈的熱情,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最大限度地服務于社會。這種熱情不只是外在的表現,它發自內心,來自你對自己工作的強烈渴望。
很多年輕人對于薪水常常缺乏正確的認識和理解。其實,薪水只是工作的一種表現方式,剛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更應該珍惜工作帶來的其他“獎賞”。譬如,艱難的任務能鍛煉我們的意志,新的工作能拓展我們的才能,與其他同事的合作能培養我們的性格,與客戶的交流能訓練我們的品性。職場是我們成長中的另一所學校,如果與在工作中獲得的技能與經驗相比,微薄的薪水就會顯得不那么重要了。企業支付給你的金錢會很快花完用光,而工作賦予你的能力足以令你終身受益。
一個人如果總是為自己到底能拿多少工資而斤斤計較的話,他又怎么能看到工資背后的成長機會呢?他又怎么能理解從工作中獲得的技能和經驗對自己的未來所產生的影響呢?可以說,這樣的人只會逐漸將自己困在裝著工資的信封里,永遠也不會懂得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以業務部門為例,如果工作是以“賺錢”為第一目標,那我們的業務人員就會經常有“欺騙客戶”的感覺,覺得與客戶成交,自己就拿提成,似乎是把客戶騙進來為自己賺錢似的。
可見,如果我們單純以賺錢為工作的第一目標,而不深入分析、了解我們的工作使命,那么我們將陷入危險的境地,我們將無法保持職業的戰斗力和生命力。
因此,作為一名組織成員,一定要了解組織的使命是什么,自己的使命是什么,這樣,工作起來才有真正的動力。當我們為使命而非為金錢工作的時候,我們不僅能夠獲得更多的金錢,而且還能獲得更高的成就感。
松下電器公司的發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正是由于松下電器的每一個員工都具有崇高的使命感,松下電器才能夠發展得如此迅速,才能成為日本乃至全世界著名的企業。
在創業之初,松下的全體員工發誓要為達成公司的使命而團結奮斗,在工作中,他們以公司的使命為己任,為達成使命聚在一起,竭盡所能、全力以赴地工作。他們的這種精神,一直持續到現在。
的確,為薪水而工作與為使命而工作,其結果是截然不同的。
一個真正明白了工作的價值和意義的人是不會只為薪水而工作的,因為如果那樣的話,意味著你不愿意做自己本職工作以外的工作,不愿意為公司的發展壯大多出一份力,不愿意為組織的整體利益去犧牲個人的利益,不愿意幫助企業其他成員,不愿意做一名優秀的員工。
1.你清楚工資是怎么得來的嗎?
2.為什么說工資不是工作的全部?
3.工作的價值和意義是什么?
每一件事情都值得做好
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情都值得我們去做好。沒有不值得去做的工作,只有做不好工作的人。不要輕視自己的工作,每一份工作都應該全力以赴、積極努力地去把它做到位。高樓大廈都是一磚一瓦壘砌而成的,所有偉大的事業都是從平凡的工作做起來的。
在職業生涯中,很多人渴望證實自己的優秀,但卻總是停留在夢想階段,而不愿意去從基礎的工作做起,從而失去了很多展示自己價值的機會和走向成功的契機。其實,每一件事情都值得做好,都需要我們把它做到位。
一位年輕的修女進入修道院以后一直從事織掛毯的工作,但在做了幾個星期之后,她再也不愿意干這份工作了。她感嘆道:“給我的指示簡直不知所云,我一直在用鮮黃色的絲線編織,卻突然又要我打結,然后再把線剪斷。這份工作沒有任何意義,簡直是在浪費生命。”
身邊正在織毯的老修女卻對她說:“孩子,你的工作并沒有浪費時間,雖然你織的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當老修女帶著她走到工作室里攤開的掛毯面前時,年輕的修女呆住了。原來,她們編織的是《三王來朝圖》,而黃線織出的那一部分則是圣嬰頭上的光環。她沒想到,在她看來不值得做的工作竟是這么偉大。
其實我們每天做的工作就是偉大工程的一小部分,看似不起眼的事情卻是不可缺少的,可能起著關鍵性的作用。也許你暫時無法體會到整體工作的美麗,但是,如果整體工作缺少了你那一部分,可能就什么都不是了。
只要你把該做的事情做到位,你的工作就充滿了意義,而不管你從事的是哪一部分。每一個工作過程都成就著另一個過程,只有絲絲相扣,整個工作才會和諧美好。每個人各就各位,盡職盡責并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整個企業才能發展得更好。因為只有完整的工作才有意義,就像只有一部零件齊全的車才能在路上奔馳一樣,我們無法想象缺只車輪的汽車能在大馬路上飛速行駛。
作為一名職業人,在工作中,沒有不重要的事情,任何工作都值得做好。如果每個員工都把看似微不足道的工作做好、做到位,那么整個企業就一定會有大發展。
對每個人來說,如果能將重復的、簡單的日常工作做精細、做好,并恒久地堅持下去,這樣的人就有可能獲得更大的成功。
許多年前,一位妙齡少女來到東京帝國酒店當服務員。這是她涉世之初的第一份工作,因此她心存感激,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干!可是讓她意想不到的是,上司竟安排她洗廁所!
說實話,沒有哪個人喜歡洗廁所!更何況她是一個從未干過粗重活、細皮嫩肉、喜愛潔凈的女大學生。而且,上司對她的工作質量還要求很高:必須把馬桶擦洗得光潔如新!
她當然明白“光潔如新”的含義是什么,她當然更知道自己難以實現“光潔如新”這一高標準的要求。因此,她陷入困惑、苦惱之中,也哭過鼻子。
這時,她面臨著人生第一步該怎樣走下去的抉擇:是繼續干下去,還是另謀他處?
正在猶豫之際,公司一位前輩出現在她面前,他并沒有用空洞的理論去說教,而是親自做個樣子給她看了一遍。首先,他一遍遍地擦洗著馬桶,直到擦洗得光潔如新。然后,他從馬桶里盛了一杯水,一飲而盡!
實際行動勝過萬語千言,她目瞪口呆,如夢初醒。于是,她痛下決心:就算一生洗廁所,也要做一名洗廁所最出色的人!從此,她成為一個全新的人,當然她也多次喝過廁水,為了證實自己的工作質量,為了檢驗自己的自信心,也為了強化自己的職業精神。
幾十年后她成為日本政府的內閣大臣之一——郵政大臣,她的名字叫野田圣子。野田圣子堅定不移的人生信念,表現為她積極的工作態度和職業精神:任何工作都值得做好,都應該把它做到位。
來自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一個人的成功,85%取決于他的職業態度,而只有15%取決于他的智力。在工作中,當我們沒有更多、更明顯的優勢時,那么積極的工作態度就是我們最大的資本,態度就是競爭力。
最優秀的人是想方設法完成任務的人,最優秀的人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人,最優秀的人是“為了一個簡單而堅定的想法,不斷地重復,最終使之成為現實”的人。
成功,就是將簡單的工作做好。“一旦你產生了一個簡單而堅定的想法,只要你不停地重復它,終會使之變成現實。”這是美國通用公司前CEO杰克·韋爾奇對如何才能成功所做出的最好回答。
1.為什么說每一件事情都值得做好?
2.你是如何理解洗廁所這種工作的呢?
3.你知道如何把小事做好嗎?
全心全意熱愛你的工作
很多人都有這種感覺,當我們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的時候,很少感到疲倦。例如周末的時候你到河邊去釣魚,坐了整整10個小時,但是你一點都不覺得累,為什么?因為釣魚是你的興趣所在,從中你享受到了快樂。
每個人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如果你從事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不要說工作8個小時,可能工作1個小時你心里早就盼望著下班了。其實產生疲倦的主要原因,是對生活厭倦,是對某種工作感到厭煩。可以說,這種心理上的疲倦感往往比肉體上的體力消耗更讓人難以承受。
因此,只有像喜歡釣魚一樣喜愛你的工作,你才能熱愛你的工作并做好你的工作。在釣魚的過程中你能得到樂趣,在工作中你也同樣能得到樂趣。
有一位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把18名學生分成甲乙兩個小組,每組9人,讓甲組的學生從事他們感興趣的工作,乙組的學生從事他們不感興趣的工作。沒過多長時間,情況就不同了,從事自己不感興趣工作的乙組同學就開始出現小動作,再一會就抱怨頭痛、背痛,而甲組學生正干得起勁呢!
這個實驗證明:人們的疲倦感往往不是工作本身造成的,而是因為對自己從事的工作不夠熱愛,因而產生了乏味、焦慮的感覺,這種感覺消磨了人對工作的活力和干勁。
竭盡全力,積極進取是職業精神的核心。是否竭盡全力,是否積極進取,就能表現出你是否熱愛工作。
一個人無論從事何種職業,都應該竭盡全力,追求不斷的進步。這不僅是工作原則,也是人生原則。一旦我們領悟了全力以赴地工作能消除工作疲勞這一秘密,那我們也就掌握了打開成功之門的鑰匙。
有一個年輕人去拜訪多年未見的老師。老師見了年輕人很高興,就詢問他的近況。
老師的詢問,引發了這個年輕人一肚子的委屈。年輕人說:“我對現在做的工作一點都不感興趣,而且工作與我學的專業也不相符,整天無所事事,工資也很低,只能維持基本的生活。”
老師吃驚地問:“既然工資很低,你應該努力工作增加自己的收入呀!”
“我沒有什么事情可做,又找不到更好的發展機會。”年輕人無可奈何地說。
“其實并沒有人束縛你,你不過是被自己的思想束縛住了,明明知道現在的位置不適合自己,為什么不去學習其他的知識,努力改變自己呢?”老師勸告年輕人。
年輕人沉默了一會說:“我運氣不好,什么樣的好運都不會降臨到我頭上的。”
“你天天在夢想好運,而你卻不知道機遇都被那些勤奮和跑在最前面的人搶走了,你永遠躲在陰影里走不出來,哪里還會有什么好運?好運都是給有準備的人準備的。”老師鄭重其事地說,“一個沒有進取心的人,永遠不會得到成功的機會。”
如果一個人把時間都用在了抱怨和牢騷上,根本就不會想用行動改變現實的境況。對于他們來說,不是沒有機會,而是缺少進取心。當別人都在為事業和前途奔波時,自己只是茫然地虛度光陰,根本沒有想到去跳出誤區,結果只會在失落中徘徊。
從今天起,以飽滿的激情全心全意地熱愛你的工作吧,讓工作成為你的樂趣,你的前途將充滿光明。
1.為什么說熱愛工作是成功的前提?
2.從事不喜歡的工作的后果是什么?
3.你是一個有進取心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