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式總裁(曾仕強作品)
- 曾仕強
- 1181字
- 2025-02-11 16:44:53
中國社會崇拜仁人志士
從三皇五帝的傳說可以看出,霸道在中國社會并不受歡迎。歷史證明,只有王道才能夠持久,才能受到眾人的擁戴。智商高,必須配合良心好來造福人群、服務社會,成為中國人自古以來重視的“天命”。就算生當亂世,不得已成為英雄豪杰,也應該心存善念,加強仁德的修養,才能夠流芳千古,為后人所敬仰。與西方相比,仁人志士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遠比英雄豪杰來得重要。
三皇五帝,不管是不是真有其人,他們的表現都不是西方人所崇拜的英雄豪杰。必須一方面為大眾服務,一方面也維護正義,才能夠成為大家所敬仰的仁人志士。
譬如,同樣面對洪水,夏禹所想到的是百姓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的威脅,必須設法治水,以維護大家的安全;希伯來的諾亞,卻想起人類的罪惡。夏禹知道面對洪水,人類必須自救;諾亞認為人類無法自救,必須依靠上帝的恩賜,企求上帝來拯救。我們走的是道德取向,希伯來人走的是宗教取向。兩者都是智能和良心的結合,但是所表現出來的方式卻大不同。
春秋亂世,雖然有孔子、老子這些仁人志士周游列國,倡導王道思想,而戰國時代,卻是連年戰爭,英雄豪杰互相討伐,弄得兵荒馬亂,民不聊生。
秦朝統一六國,可以說是霸道的表現。漢代以后,一直以推行仁政為號召。雖然有王有霸,卻仍以王道為正統。至少沒有人公然宣揚霸道,以免遺臭萬年。
近代西風東漸,競爭的意識已經彌漫全球。英雄式的旋風,似乎無處不在。我們實在很難保持冷靜的道德取向,以倫理道德來發揚仁人志士的精神。
但是,我們還是把英雄豪杰和仁人志士首先拿出來展示和比較,以便讓我們的總裁多一種選擇,不致由于時代的潮流而喪失了成為仁人志士的機會。若是經過仔細分辨,認識得十分清楚,仍然選擇英雄豪杰的取向,那就是個人的選擇,我們必須加以尊重。
有人會這樣想,中國人過于重視仁義,實際上卻做不到,滿口仁義道德,卻一肚子男盜女娼。到處可見假道學,時時出現偽君子,實在不如西方人那樣,干脆坦白地承認自己有所企圖,要成為英雄豪杰。這種想法,當然也有道理。只不過一下子把標準降得這么低,恐怕以后就再也看不見仁人志士了。
取法乎上,往往只能夠達到中等的程度。若是擺明的僅僅取法乎中,那么所得的結果不理想,就必須自己去承受,怨不得別人。
具有仁人志士的理想,就算做不到,至少還能夠成為英雄豪杰。何況剛開始時很可能條件不夠,環境不允許,存在很多束縛。經過一段時間的奮斗,條件改變了,環境也改變了,逐漸收斂英雄性,也能成為真正的仁人志士。我們常說要蓋棺才能定論,意思便是終其一生,有沒有努力做出仁人志士的善舉。只要努力,能不能成功那是上天的意旨,用不著我們去猜測。
三國時代的曹操和劉備,都是英雄人物,只是劉備常以仁義作為取舍的標準,而曹操慣用利害來抉擇。于是我們便稱頌劉備為仁慈寬厚的皇叔,把曹操罵成奸詐漢賊。雖然《三國演義》一書的描述不一定真實,但卻可以充分反映我們對于仁義和奸詐的劃分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