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人本教練模式
社會是由人組成的,人與社會密不可分,每一個人都應該是一個立體的人、一個完整的人。人不能不了解外界,也不能不了解自身,只有內外和諧的人,才是完整的人。這就是古代一直強調的“天人合一”?!洞髮W》的核心思想,歸納起來就是18個字:“格物致知誠意正其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币馑际钦f人要推究領悟事物的原理,就要使意念誠實,端正心態,提高自己的修養,從而治理好家、國,以及天下,講的就是從內及外的道理。
《中庸》是儒家的處世哲學,影響中國歷史幾千年,其中也貫穿了內外和諧的思想。在《中庸》里有這樣一段話:“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币簿褪钦f,君子不能不完善自己;完善自己,不能不推己及人;推己及人,不能不尊賢知人;尊賢知人,不能不深諳自然。只有按照知天、知人、事親、修身這樣的途徑來做了,才有可能治理天下國家。
教練的焦點在“人”,但是這個人并不是狹隘、固定的“人”,而是動態的、充滿很多可能性的人。教練著眼于挖掘人的潛能,致力于幫助被教練者看到并打開各種自我設限的框框,同樣也是一個從內到外的過程,被教練者最終實現目標,達到內外和諧。
人本教練模式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把人看成立體而完整的整體,并且將人分成內外兩面,以及Why(因何)、How(如何)、What(用何)三端(見下圖),以便更全面地理解人本身。

人的兩面
每個人都有內外兩面。內,就是內在的東西,潛藏在人的性格之中,無時不在,無時不發揮作用,隱藏很深,不易覺察卻力量巨大,決定著人的舉止行為和發展方向,儒家反復提到的正心、修身,都屬于內的范疇;外,就是人外在的表現,或者通過后天學習而得到的東西,更多地表現為一個人所擁有的專業技能等方面。教練技術作了一個簡單明了的分類,將心態和素質歸結為內,將知識和技能歸納在外的范疇。
道家的宗師老子說的兩句話很好地概括了人的兩面,第一句是“為學日益”,意思是你學習身外的知識,會天天有進步,有收獲。第二句是“為道日損”,也就是說你要求“道”,天天要甩掉一些東西,天天有損失。某些概念甩掉了,某個習慣甩掉了,某個自以為是的觀念甩掉了,“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甩掉的是舊框框,產生的是可能性,損失的是過去,得到的是未來。不言而明,“為學”傾向于外,“為道”傾向于內。增加知識和技能的學習經歷,伴隨著每個人的成長。胎教的時候讀唐詩,是想讓下一代能夠熟讀唐詩。然后進入小學、中學和大學,攻讀語文、數學、物理等各種知識,學習經濟、市場、財務等專業技能?!盀閷W日益”,人長大了,知識也豐富了,立足社會的技術也掌握在手了。
如果一個人將所有的東西形諸于外,而忽略內在的素質,沒有良好的心態,那么這個人將是殘缺不全的,殘內而堅外,所行所為容易走偏,也很容易陷入痛苦,并且讓別人也產生痛苦。這一點,《禮記》中的《經解》說得再明白不過:“《易》之失,賊;……潔靜精微而不賊,則深于《易》也?!薄吨芤住返乃枷胧菑目茖W到哲學,涵蓋廣闊,玄妙無窮,熟知《周易》便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然而,一個人手掐八卦,未卜先知,別人未知未覺,他卻知道了一切,如果他的心術不正,那別人就大禍將至了。所以說,通曉天文地理固然重要,做人更重要,居心不良的人,其知識越多,做壞事的本領就愈大,于是就“《易》之失,賊”了。清靜精明、細致入微而又不悖正道,那才是深刻地理解了《周易》。
不少企業在選擇人才的時候,會同時考察內外:能力是基礎,心態是關鍵。有位企業家用人的標準是德為先,所謂“德”,就是對人才內在的感覺和評價。他用一個比喻來解釋這個標準:一輛在路上飛奔的汽車,如果方向跑偏,速度越快,毀滅性就越大。
一個完整的人,必定是內外兼修,由里及表,和諧統一。這就像練武功,知識和技能猶如各種套路,攻讀MBA,取得專業資格,掌握了一門技術,都不過是學會了其中的一種套路,如果缺乏內在素質,這些套路就會成為花拳繡腿,難以讓人心服口服;心態和素質就像是內功,內功練好了,套路才會發揮出強大的威力。武術上講練劍的最高境界是手中無劍,心中也無劍,卻能令對手感到劍劍威風,震懾心魄。在企業界,手中無劍心中無劍的當屬那些才能卓著的領袖,他們不一定熟悉企業每個環節的專業知識,卻能憑借內在的魅力和領導才能贏得眾人之心,成為領導眾多專家的專家。在市場營銷中,對產品不提只言片語,卻能夠讓別人心甘情愿購買產品的人,一定是超越了產品、靠內在素質制勝的營銷高手。
所以說,內外一體,不離身心,若有偏廢,人不完整。一個人要在社會上立足,安身立命之本是既要學套路,更要練功法。教練也要從內外兩個方面入手,幫助被教練者很清晰地看到內外兩個方面的重要性,能夠區分清楚內外的狀況,看到它們與生命的必然聯系,同時內修固本,外練強身,有效地達到人生的目標。
人生三端
人本教練模式根據“人”的字形,將人分為相應的三端,頂端用英文“Why”(因何)來表示,也就是“要到哪里去”“為什么會這樣”,探究現象背后的意義和行為依據的動機及人生的目標;右端是“How”(如何),“怎么樣”的意思,表示人們采取的態度,或者做事情的出發點;左端是“What”(用何),究竟該怎么做?采取什么樣的方法和工具?如果把“Why”定位為人生的目標,那么“How”是該有什么樣的人生心態,“What”則是通過什么樣的途徑,用什么樣的工具來實現目標。
人生中沒有什么是靜止的,活著本身是一個演變的過程,人們朝著他心中“Why”的方向演變。因此,要協助被教練者經常性地洞察牽引他行為的“Why”。中國的圣人們就善于問“Why”,非常重視每一件事情的動機,“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謬以千里”(《周易》)。佛學里有一句話:“菩薩畏因,凡夫畏果?!逼兴_往往能夠看清本質,一眼就看到了萬事的起因;一般人只追求結果,看到的也是結果,沒有去探求產生結果的根源,追求結果卻又對不好的結果萬分畏懼。
“How”指人的信念和心態,是人的生命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很多人經常思考人生的方向,也明白目標,卻很難達到目標,究其原因,是不知道有效的心態,也沒有保持積極的心態。心態影響行為,心態不適當,將導致行為的方向偏離目標的方向,達不到目標也就不足為奇了。
方法和工具就像人們腳下的鞋子,穿上鞋,人們才可以腳下生風?!肮び破涫?,必先利其器”的道理幾乎人人都明白,只有把工具(“What”)準備好了,做事才會順利而快捷,行為才會更加有效。人類發展的歷史,是方法和工具不斷更新的歷史,古代人們乘坐馬車出行,靠烽火傳遞消息,現在則乘飛機遠游,通過移動電話和互聯網來相互聯系。高科技的不斷發展,讓人們的視野和活動范圍得以擴大。
在人生三端中,“Why”是人存在的根本,也是人存在的目的,“How”是人以什么樣的心態去存在,“What”則是人在存在過程中使用的方法和工具。一個只探究“Why”的人,也即整天只琢磨人為什么活著的人,如果不調整心態,不磨煉本領,那他在現實中的能量會受到限制。一個只考慮“How”的人,不問事情的根由,不學習知識和方法,那他可能是一個無所追求的樂天派。一個只用手段和工具的人,缺乏積極的人生指引,沒有適當的信念,他可能會促進社會和組織的進步,也很可能適得其反?!袄淦鳌蹦芊瘛吧破涫隆?,有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為什么要利其器?以什么樣的心態去利其器?
如果用旅行來比喻人的三端。我們要計劃一次遠行,首先要清楚去哪里,為什么要去那里,這是找到“Why”的過程;其次是我們應該在旅行中保持什么樣的心態,或者是想收獲什么樣的感受,確定內心深處的“How”;然后考慮是坐火車,還是坐飛機到達目的地,怎么樣才能得到想要的感受,選擇并決定“What”。當目的地清楚了,原因找到了,內心想要的感覺確定了,就開始計劃時間,準備遠行的裝備和手續。教練提倡“對人不對事”,是從人生三端入手,弄清楚對方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樣的心態,然后激發他調整心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工具。人的問題解決了,事情自然迎刃而解。
人本教練模式是西為中用,古為今用,人生三端暗合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叭恕弊种啄恕耙颉保ㄒ娤聢D),人生中的為什么,人生究竟要到哪里去,人從何處而來等問題,其實就是“因”;“人”字之捺是“道”,內心修煉,自我素養,誠意正心,都包含在“道”中;“人”字之撇是“術”,術在甲骨文中指道路,《廣雅》也記載術為道路:“術,道也?!毙g就是到達目的的路徑和方法,術是我們擁有的技術和工具。
老子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世界上的四大之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純任自然。在人本教練模式中,道指人內存的因素,因就是道所效法的自然,人的因是自己的生命根由和狀態。而“效法”一詞是方法,是為術。一個完整的人,道術統一,統一于因。

人生中的很多“Why”“How”和“What”比旅行更難,需要下更大的功夫。當教練確定了這個模型之后,就可以很清晰地從這三個方面入手,運用教練技術層層推進,在與被教練者的溝通中逐漸發現他內心的所想和所要。一旦人生三端清晰地浮現在被教練者的心中,他就可以把目標當成起點,以終為始,有條不紊地實現自己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