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所謂的“茶專家”,“哭暈在廁所里”的鳳凰茶名
曾有一位出過關于鳳凰茶書的人在給學生講課時說:“鳳凰茶有三個品種——一叫單叢,二叫浪菜,三叫水仙。”我一聽感覺不對,這是某個特殊時期對鳳凰茶的等級劃分,怎么能把它當品種?如果按這個說法,那潮汕人也有三個品種:類似李嘉誠的叫“李品種”,類似中層富豪的叫“富品種”,余下的叫“人品種”。想到這里,我也“哭暈在廁所里”。
計劃經濟年代的采購員在采購茶葉時為了方便區分等級關系,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將鳳凰茶分出了三個等級。一、單叢。能做成單株的茶必定是大樹,且這棵樹品質要好,采摘天氣也好,做工到位。其中,最重要的制作工序就是浪菜,也稱為碰青,這是一個酶促氧化的過程,是制作單叢最費工也是最辛苦的工序,滿足這些條件的茶可稱為單叢。二、浪菜。這是以工序的代稱來界定等級關系。因茶農覺得這些茶雖然沒辦法制成單株,但氣質不錯,采摘時天氣也好,評估能做出香氣的,值得花一晚的時間去浪它、碰它,所以算是第二等級。三、水仙。從品種系的總稱來叫。因沒適合的天氣或感覺怎么花心思做也做不好的茶,就通通直接炒青重烘焙,而稱為水仙。這是鳳凰茶三個約定俗成的等級叫法,和品種沒有關系。
對于在鳳凰山“流竄”了二十多年的我來說,除了幾個品種特征比較明顯的茶葉,如鴨屎、杏仁香、白葉、八仙,大多數茶的味道都是似是而非。同一個品種,不同的產地;同一個產地,不同一天采摘制作;同一天采摘,不同的師傅制作,茶葉味道都不一樣。所以您喝茶,如果想弄懂鳳凰山的茶名,那你得“哭暈在廁所里”了。
其實很多茶名是茶農自己亂起的,今年這棵樹做得非常好,水甜有香曰宋種,無香沒水曰水仙。茶農叫的名字只是為了迎合大多數喝幾天茶就自以為是的茶人起的。所以玩茶、學茶三十年,突然發現在茶的面前,我所知的連皮毛都不算,由此也最怕人家叫我“專家”或“大師”。特別是鳳凰茶大多數是散養,小喬木型,每一棵都存在變化的可能。到現在為止,我沒碰到過一個真正喝得明白的專家、茶農。茶農自己也喝不明白,所以我總結一句話給讀者:什么是好茶?清幽淡雅是也!

